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视频专访丨对话法国VP宋国鸿:建筑师的匠心精神-对品质的信念与坚持




DANGEROUS
危险的
ENTHUSIASTIC
狂热的
REAL
真实的

 


×

·
宋国鸿

宋国鸿先生于2003年毕业于法国波尔多建筑景观设计学院(Ecole d'Architecture et de paysage de Bordeaux) 获得法国政府建筑师文凭和法国木建筑硕士DESS证书。他曾工作于多家波尔多和巴黎的设计事务所并于2004年加入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自2005年担任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总经理。他工作经验广泛, 涉足众多领域的建筑设计如超高层以及大型综合商业建筑、文教建筑、酒店、医疗等,至今, VP中国公司发展到 50多人设计团队并在北京和上海拥有办事处 。他是法国大巴黎建筑师协会会员,自2012年成为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集团合伙人。



对话宋国鸿:
建筑师的匠心精神-对品质的信念与坚持


“建筑师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忘记信条,不放弃信念。”



01
d.e.r:关于自己与VP

宋国鸿:我在1995年去西安建筑大学读本科,1999年去到法国留学,毕业后在巴黎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有机会来到VP公司。2003年回国,负责VP在北京的业务。2008年完全回到国内,负责VP国内的项目一直到现在。

VP公司是法国一家非常大的设计事务所,公司两位创始人也都是法兰西建筑学院的院士,VP也是法国唯一一所双院士的设计事务所。从2003年到现在,法国VP在国内有十几年的工作历史。



02
d.e.r:留学经历对您的影响?如何理解您提出的“量体裁衣”做项目?
 
宋国鸿:关于留学,当时是1999年,出国留学的人特别少,我记得原来在北京大使馆参加法语考试的时候,只有20多个人。当时去波尔多建筑设计学院的亚洲留学生不多,我们年级的中国留学生就我一个。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首先是视野的开阔,到了欧洲以后,看到了很多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建筑,对我来讲收获非常大。第二欧洲的教育会更注重开放的研讨,与国内当时的教育环境完全不同。我们有很多工作小组,工作方式跟国内每天熬夜画图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并不注重图面的表达,更多是强调动手能力,这两点一直到现在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

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经验和对建筑的感悟都产生了很多的深远的影响。其实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大致都是一些理论,包括对建筑的感悟。后来我发现其实在事务所里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真正涉足进入事务所以后,会发现学校学的东西跟事务所完全是两个天地。实习经验对学业的和日后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欧洲的建筑文化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在工作、实践包括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在完善自己的建筑观。我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无论在任何时候做设计,都不能忘记我们建筑师职业的信条。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要对得起建筑师这个职业。
那么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回国以后我们结合VP在中国所做的业务,提倡建筑本土化,怎么去“量体裁衣”做项目。并不是千篇一律在输出我们的想法,而是学习和输出的平衡。比方说中国南北气候,地理位置,文化差异都非常大。那么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法国的一些想法直接应用在中国的北部南部,这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是更多的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气候、条件等为输入做设计。
 
量体裁衣是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进行专门的设计。这也是我们比较认可的设计理念。
比方说我们在北京做项目,跟深圳、海南,甚至沈阳都是不一样的。在沈阳我们做了一个浑南新区的四个文化场馆,四个文化场馆的体量都很大,属于公共建筑,有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跟科技馆。这四个馆的体量我们都做得非常端庄,建筑相对比较封闭,强调更多的是建筑跟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辽宁文化四馆项目


那么到了三亚,我们做海棠湾免税店的项目时,气候跟沈阳完全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做的非常飘逸,通过一个大的雨棚来塑造一个灰空间,提供遮阳通风,它的建筑形态跟气候完全不一样,通过这种对当地的气候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做出的两个设计从空间形态,功能、建筑形态来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一直也在强调这一点,就是建筑的地域化。从文化角度来讲,去沿袭当地的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一些渊源,同时不能忘记建筑要服务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这点对我们做建筑的影响非常大。
 

03
d.e.r:关于“建筑的尺度”,如何平衡快速的大型建设和法式建筑浪漫中的精雕细琢呢?

宋国鸿:中国建筑界经历了将近20年的高速发展,作为建筑师,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因为有机会能够参与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关于建筑尺度,欧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他们的建筑尺度都比较小,原来在学校做的课程一般都是在2000平方米,像幼儿园设计,小学校设计,甚至一些小的工建基本上都是这个尺度。后来在巴黎的波尔多事务所工作,尺度马上就变了,因为巴黎的几个事务所接触的项目基本是全法国的项目,这种项目一般在3万到5万平方米。这种尺度对于法国建筑师来讲,并不是谁都能接触到,一般一个建筑师一辈子能碰到10万平方米的设计,都已经非常不容易。
 
后来进入VP公司, VP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公司比较大的项目一般就在3万到5万平方米,这种也是跟法国尺度相关的。回到国内以后,我们面临的项目尺度一下子放大了5倍到10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就是一个150万平方米的项目,这个尺度有可能是欧洲好几个国家一年的开发量。作为建筑师来讲,欧洲目前不会有这种项目,以后也不会有这种项目。所以说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建筑师,赶上一个好的年代,当然刚开始接触这些大项目的时候,我们也花了几年时间去适应,因为尺度变化了以后,项目的复杂程度,包括建筑师能控制的东西都发生了一些从量化到质化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次跟我们董事长去大连出差,去看一个现场,当时我还是很年轻,二十七八岁,我们董事长大概花了半个小时浏览了场地后,就把基本的设计逻辑,包括体量很快的计算出来了。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当时我是没这个能力的,一块20-30万平方米的地,能很快的把整个土地的使用,包括前后的一个空间关系,建筑体量,基本层次算出来,当时我是很震惊的。

其实很多建筑师是没有尺度感的,尺度感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画的图没有尺度感。当时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做完模型,画完图,最后跟实际建完,尺度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建筑师,他画图的前提都是要有尺子,有尺子,所有的图的比例才不会错。在中国培养建筑设计人才,时间都比较紧迫,有很多项目要很短时间内去做。建筑师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个非常大的缺陷。所以我个人提倡,一定要把自己对尺度的理解放在第一位。如果对尺度没有理解,那我们做的建筑是没有尺度感的,最终结果会跟我们想象完全不一样。
 
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我们在国内面临的项目尺度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把欧洲设计的一些思路,结合建筑师职业的信条,应用到设计里面去。因为大并不一定意味着美,欧洲很多大师,他一辈子做的项目可能也就是几千平方米上万平方米的,但这不妨碍他成为大师。
 
那么我们在国内面临这么多的大规模开发,可国内的大师并不是特别多。国内的项目大的尺度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大的项目做完,我们就能成为大师。

如何去解决这个矛盾?我觉得第一个去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去协同工作来解决尺度大带来的工程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内项目制度大是一方面,另外设计周期和施工周期也非常短,甚至在施工的过程中还会面临项目设计的变更。所以一个强大的团队能够保证我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解决问题。
 
第二个,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欧洲一般周末很少加班,那么在国内加班基本算是一个常态,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因为项目尺度的巨大导致的时间紧迫。去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时间投入。

第三个很重要的一点,建筑师对自己的项目品质的关注和坚持。这个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建筑师,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是时间,项目尺度是其他方面的困难,都要坚持一个信条,就是一定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去做一个好的作品。所以虽然深圳会展中心尺度非常大,但我们在这里面做了很多人性化的设计,确保人进去以后,在任何一个空间中都能感受到设计师对人文的关怀。虽然建筑是庞然大物,但是人进去以后并不会感到陌生,也不会迷失。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

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


04
d.e.r: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有一句著名的设计宣言“上帝也在细部之中”,您认为如何可以达到细部典雅的美学效果?

宋国鸿:我认为对细节的把握有几个层次,第一个是国内整个设计行业面临一个难点,很多设计师不懂材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研究材料,而是在每个项目中,大部分学生刚进入设计事务所都在做方案,真正成熟的老建筑师做后期包括施工图,这之间是没有衔接的。我们在国内做所有的项目,是从头管到底。比方说一个大的项目,在前期我们从空间的角度来讲去如何去塑造这个空间,让人进去了以后舒服,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建筑技术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刚才谈的就是材料、工艺,这是另外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其实要求我们设计师对材料跟工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累。比方说我们刚交完海口的免税店,跟三亚的免税店是一个姊妹店,三亚免税店现在每年大概有90多亿的收入,成为三亚的地标建筑,下一个地标将是海口免税店。我们在交完建筑师该做的设计图纸以外,还会针对幕墙、材料专门给业主和施工设计单位提供一个物料清单,里面会把我们所有关于材料的研究成果,对材料要求,甚至细致到创孔板有多少创孔,每个孔多大,都要给出非常详细的要求。另外我们做大型工建比较多,对材料及工艺等要求都需要设计师在前期非常熟悉。如果对材料控制达不到这个地步,那将来项目做完以后,一定跟我们想象的有非常大的区别,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需要我们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去做。我每次回欧洲,也会去考察一些项目,去对材料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分析。

海口国际免税城

在项目中,时间跟节点,包括细部之间永远是矛盾的。欧洲的工匠做教堂的可以三代人做一个窗户,我们是没有这个时间的,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去解决这些问题,来协调矛盾。在目前国内快速发展的体制下,我们暂时无法做到像欧洲那样,每个建筑非常精致,但我们至少能保证,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到自己最好的水平。
 
这个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很难,归根结底,就是工匠精神。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往往会高于业主对我们的要求。
 

05
d.e.r: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做到最好,您是怎么样去权衡舍得的?
 
宋国鸿: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是需要经济代价。如果我们把一个项目很多细节做到像欧洲的水准,那么在国内目前时间跟造价的投资的情况下,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所以在这里面我们会提供不同的思路,一个节点有可能要3~5个方案,那么这3~5个方案不仅仅是跟我们的业主去探讨,还要结合咱们施工工艺。一个很好的节点,可能在既定的时间内施工队是没法完成的,那么就需要我们做出妥协。
 
我们需要去结合国内的工艺施工水平跟时间,再结合代价,来打造一个能够适应这个项目的节点,所以有很多节点是不能复制的。比方说在深圳做完项目节点,这个节点可以说是定制的,因为在其他项目是没法用的。我们为什么对这个职业有非常高的激情,因为我们不停在挑战自己,也是在创新,在创新同时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在不同的项目得到运用。当然这些细节的工艺材料,一般大众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我们业内人士对这些节点非常关注,作为设计师会发现一些惊喜,产生一些共鸣。
 

06
d.e.r:建筑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作为建筑师应该如何去做?
 
宋国鸿:现在国内的大型公建比比皆是,这些大型公建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尺度上,很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大众还是专业人士,能亲眼看到这种世界级别水平的建筑在我们身边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尤其是建筑师这个行业,需要在不停的观察,不停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很多工建在设计建设结束后,我们都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们的运营,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怎么去适应新的一些功能的需求。其实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一直在强调一个观念,叫做灵活性,灵活性其实对大型空间来讲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国内,大型工建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要发生一些变化,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因为20年前的需求跟现在需求可能完全不一样。这种灵活性可以保证项目在它使用周期里,能有改进调整的可能性。

济南绿地博览城会展中心项目

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每个建筑的寿命国家有标准规范的,一个公共建筑的标准是50年70年甚至100年。在欧洲很多建筑经历了上百年,一些教堂甚至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时间洗礼,依旧没太大的变化,无论何时去看依然觉得非常漂亮。我们现在做一个设计,首先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筑它不是一个时尚的产品,不是服装,也不是奢侈品,它一定要服务于将来在这里工作,参观的人。人在这里应该能够体验到我们的文化,公共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理论特征。而不是为了一段时间内吸引眼球而存在。
 
另外我们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的建筑,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要保证建筑能够在10年20年以后依然可以为人们所用。当我们这些人老了,新的人去看这个建筑,不会觉得这是非常差,或者完全没设计没灵魂的建筑。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东西就都变成垃圾了。


07
d.e.r: 您认为年轻的建筑师在在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体制下,应该如何回归到匠心精神,并创新成就更好的设计?
宋国鸿:在法国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带我们去外边参观一些历史上的建筑,新的建筑,给我们讲很多关于建筑的一些理念,一些空间的构思。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作为建筑师,一定要到建筑里面去感受,从建筑外边到里边这个过程有一个非常长的路要走。现在很多建筑师只关注外面,不关注里面,很多欧洲的建筑,是内外一体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筑是内部空间跟外部空间紧密结合的。所以从建筑师的培养的角度来讲,这个路非常漫长。



关于创新,在设计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实拿建筑行业来讲,建筑师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要不停的去观察。第一是学习别人的工艺,空间,技术比我们强的地方,给自己有一些技术方面,空间方面包括材料方面积累。
第二个就是培养自己的观察,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跟特殊性。不排除有某些项目,在某个点上借鉴了某个建筑。因为建筑师职业就是在总结以前的经验,我们在看过了这么多东西以后,也许跟自己发生一些灵魂上的碰撞。在设计的过程中,会突然有一些灵感,但这个灵感不会天天有的。
建筑师每天都在从事不同的创作,创作的灵感总会有枯竭的时候,我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项目做好绝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功劳,大笔一挥这项目就能做好,我从来不认可这个观点。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自己满意的想法,那么和大家一起研讨,集思广益,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另外可以去看一些艺术品的展示,画廊,不一定去看建筑,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找灵感,灵感总会有的。但是我非常不认同,去抄别人东西。这是设计界都不会认同的做法。一旦某个建筑师抄袭,可能整个行业都会被贴上抄袭的标签。在欧洲如果设计师有抄袭的行为,那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其他项目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不排除某些项目有一些亮点,我们在亮点上进行借鉴,通过自己的发挥和创造,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更进一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08
d.e.r:对于学生快速学习包括无限拓展能力范围,而导致“消化不良”的状况,您有什么看法及建议?
 
宋国鸿: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眼光稍微放的再远一点。目前大家可能都想要通过设计来吸引大家的关注,或者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种想法是非常好,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但拔苗助长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路子,我认为年轻的设计师或是还在学习阶段的设计师,要把视线放的更远一点。
 
首先是创新。建筑这个行业一直在发展,但创新建筑师也就那几个。我们可以把视线稍微放的远一点,不想着将来要变成每天能登上杂志的大师,而是安安心心的做自己。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大师,在这个前提下,不如做好自己。除了建筑创作以外,把时间精力用在实践观察建筑,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上面,脚踏实地的积累自己的知识水平。对工艺或材料感兴趣,就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当然一定不能脱离实践。研究一个东西,脱离实践的话很快就会进入疲劳期。所以需要我们结合项目不断的实践和研究。
一个建筑师的成熟期是10到15年。所以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调整一下状态,把时间放长一点,用心去观察建筑,了解建筑,了解大师的经历和作品,通过不停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我觉得这应该是90%的人都需要经过的一个路径。静下心来,把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主编:Josie
采访人:Kelly、d.e.r
统筹:岸一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家庆
实录校对:Josie、岸一
宣传:春阳








联合发起 
 
    

媒体鸣谢
合作媒体持续更新中,期待您的加入。



时机时机

设 计 师 智 库 社 区 a p p
小组丨交友丨工作丨项目丨成长





返回
0.05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