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海外课程解读:实地考察中的公众参与项目设计

图1 第三工作室(Studio III - Support System)最终设计作品展


本文转载自AC建筑英杰

微信号: archchampions007

作者:孙子文 爱丁堡大学博士候选人



前言介绍



在谢菲尔德大学上学期间,不同设计工作室(Studio)的实地考察(FieldTrip)一直是设计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全体参与的环节。实地考察的目的不仅仅针对于工作室(Studio)的研究课题去参观不同城市和建筑,更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各国建筑学生的机会。特别是在同一个工作组中,成员们都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交汇,并碰撞出一些有趣的见解。

本文将记录一次特别的实地考察,由“第三工作室”(英文名为,Studio III - Support System,下面简称为SSS)为主导。考察基地是在非洲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而通过工作室的设计介入,结合这一富有特色的地点,激发了此次设计中多样的当地公众参与过程。


第三工作室(SSS)属于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中,2013-2014学年的一个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含城市设计研究生(MA Urban Design)和英国本土建筑研究生(March)一共21名学生。工作小组的核心研究方向是远距离地辅助设计目标,并进行咨询和支援。



1. 准备工作


不同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

整个工作室(SSS)对于东非桑给巴尔岛完全不了解,包括两位导师。一开始,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解决资料缺乏和对于基地不了解的问题。这里有趣的是,学生们是主导,想各种办法,而导师为辅助,仅仅做决定和适当的提出建议。


图2 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初步研究桑给巴尔岛


最终的背景研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五项,收集当地信息和资料。每个小组更会细分到旅游业,特色产业,教育程度等等,大家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通过个人兴趣调动了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又通过相对平等的分工提高了整个工作室(SSS)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效率。


图3 关于桑给巴尔岛的社会背景研究

之后则是向全体成员汇报自己研究领域的资料和自己对于这些资料的分析结果,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这个过程提高了团队整体分析能力,且集思广益使整个团队对于当地的现状得到了全面的初步了解。


由于距离遥远和资料缺乏,整个初步研究基于互联网,如和客户网络视频通话,客户提供当地资料信息,谷歌(Google)搜索资料,脸书(Facebook)联系当地居民, ISSUU等网站收集当地设计作品等等五花八门的搜索和采集资料的手段。因这一阶段所有的工作完全公开,使大家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英国教育系统培养的大部分建筑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突出,学习普遍非常自主。即使初步阶段完全公开和大家共享,但工作依然认真严谨。随着研究分析初步完成,工作室(SSS)开始准备一次非洲的实地考察,这里学校有一个硬性规定,去之前必须预约校医院咨询。之后根据自己意愿打针(免费),买药。



2. 桑给巴尔岛


14天实地考察体验天堂与地狱共存的世界


大年初一,在坦桑尼亚落地,坐船到了桑给巴尔岛。和当地负责人短暂的碰头后,住在首都石头城(Stone Town)。直观的体验了“天堂”般的美景和“地狱”般的生活条件(图)。但实际上,现实生活的环境已经比来之前的想象当中好很多。


图4 桑给巴尔岛首都石头城(Stone Town)概貌



2.1. 汇报与协商(Negotiationand Report)


因旅途的疲惫,大家都早早休息了。第二天一早,向当地规划部部长汇报我们的初步研究。每人汇报自己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初步想法。因之前大量的汇报和讨论,大家都很轻车熟路。这里头值得一说的是,尽管我们中国的学生在汇报中表现得普遍相对内向,但却正因为经历过一段相似的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对于我们的“客户”(当地规划部部长)的想法和需求有着敏锐的把握。相对而言,英国的本地学生反而因为缺少一些亲身经历和体会,先前的初步研究和想法被客户否定不少。


图5 初步向“客户”当地规划部部长汇报(视频记录)


之后大家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做出了探讨和改变,工作室(SSS)的行程也随着个人的需求做出了微调。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提出要求,大家集体讨论整个行程,然后分头行动,导师只是点点头同意(再次感觉英国的导师十分轻松)。

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英国的建筑学生在于研究和生活方面更独立一些。在非洲这个陌生的地方更敢于一个人行动。即使大家方案相似一起考察相同地方,之后如果有些个人想法,也会单独行动。一个英国的学生因建筑方案有关于音乐,单独一人乘坐当地交通(Dala Dala)去考察某小村子的音乐学校。相比来讲,亚洲的一些小伙伴更趋向于扎堆,且因为要一起行动,会互相牺牲一些自己的时间。



2.2.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几天之后,关于石头城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南波(Ng’mabo)地区——贫民窟改造。一些对于南波地区有兴趣的学生,代表谢菲尔德大学参与当地政府,当地城市规划发展部,世界科教文卫组织(UNESCO),非洲建筑事务所,阿姆斯特丹大学等机构联合举办的公众参与活动。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外事务所,以及和国际建筑师,规划师一起的工作机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图6 石头城南波(Ng'ambo)地区概貌


a) 与职业建筑师的一次交谈

因为工作的机会和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UNESCO)的建筑主席交谈时,他指出,石头城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任何的规划和设计细微改动,都会对于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设计严谨,反复思考推敲,这是我们的责任。当问到我从哪来时,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UNESCO)建筑主席和城市规划主席都表示,他们很看好中国,他们看到了非常多的中国年轻且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他们有很多学生在中国代课,做项目。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且因为年轻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建筑和规划方面也同样飞速提升。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在中国的一些项目都很成功。


图7 南波(Ng'ambo)公共参与宣传单


b) 公共参与的具体内容

这次公共参与,每个机构都有自己负责的板块,使得参与活动变的丰富有趣,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


图8 南波(Ng'ambo)公共参与活动——谢菲尔德大学板块


我们这一板块考虑到与当地居民的语言障碍,主要采用图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采集信息。其中根据当地居民的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经济收入等方面来综合评估对于各种设计元素和不同的需求喜好。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具体规划和设计。


图9 南波(Ng'ambo)公共参与活动——阿姆斯特丹大学板块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生则做出两个模型——当地的基地的模型和活动的家庭空间布局模型(两个荷兰女建筑学生已经在南波工作调研三个月)。首先,让居民选择自己居住的位置,其次再自己布局自己的家庭空间,最后当地居民说明布局原因。通过精确的居民居住位置和居民自己的意愿,综合考虑建筑的改造和更新。


图10 南波(Ng'ambo)公共参与活动——非洲建筑事务所板块


非洲建筑事务所则做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设计方案,摆放在不同的改造地点,使当地居民去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然后总结原因。此外,每个方案前,居民可以自己去画出自己的理想空间。有两个问题是,1.距离学校近的改造地点,孩子们争抢纸张和画笔。2.最终居民绘画回收率很低。当地居民更偏向于简单的选择和问题阐述。


图11 南波(Ng'ambo)公共参与活动——本地大会


当天,当地政府和规划局举办了一些电视台活动和当地研讨会议,还特地准备了当地的小吃和歌曲表演,以便吸引更多的公共参与,创造更大的影响力。整个公众参与活动从早上10点持续到下午5点,但后续的会议反馈和改造商讨却持续了整整一周。

因这次公共参与活动充分了调动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广泛的宣传,后续的会议得到了当地各界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每个机构对于所得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便于我们对当地居民的全面了解。当地各界社会人士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也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和修正。

其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当地居民因为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年轻人英语很好。他们很乐意为公共参与提供翻译,主动介绍当地情况。二是因为之前多次公共参与的经验,很多当地居民懂得基本设计原理和概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是公共参与的重要性之一,比如自发对历史古建的保护。


c) 公共参与的过程,价值和意义

这次公共参与也是一场独特的设计实践体验。当国内两派学者在争论介入设计过程时,公共参与在到底是值得推广还是浪费时间,而我觉得这次实践也许可以间接回应这个论题。

如果所谓设计中所联系到公共参与,仅仅是指做一些单一的调查问卷,一些平常枯燥的活动,当然不会吸引人群的参与,也更不会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但如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研究方向,做出有趣的策划,丰富且多样的参与活动(游戏)。最终则会吸引到大量的公共人群参与,在得到满意的设计反馈同时,还能提高当地人们思想意识,激发当地活力。


图12 针对当地渔民设计的公共参与游戏


这次公众参与,有助于我们分析国际游客和当地游客的各种活动地点,各种活动时间和一些有意向的活动类型。比如说工作室(SSS)里,叙利亚小哥和英国本土学生所策划的公众参与活动。

在北边海滩(Nungwi,后文有具体提到),因国际旅游度假蓬勃发展和当地的贫穷落后,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他们针对国际游客和当地居民策划了两套小游戏(公众参与活动)。一是针对国际游客,一系列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活动,圆圈分成24格子代表了24小时。游客找到自己活动所对应的颜色,对应活动时间标在圆圈的24格子里。二是针对当地居民,选出自己活动的图片,找出相对应的颜色,对应时间放在圆圈的24格子里。此外,提出一些当地特色的活动,分别询问国际游客和当地居民是否有意向。在简单的游戏过程中,因为不断沟通建立,基础信任,从而做了一些开放式问题的调查。而且吸引了一些人群来观看,又交流了一些有效信息。

1)那位叙利亚小哥依据对比分析国际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地点,确定了他们之间的“隐藏的边界”的具体位置。且基于共同有意向的活动,在“隐藏的边界”上设计了当地食物节。借此手段来打破国际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矛盾冲突,实现双重收益。


图13 针对于国际游客设计的公共参与游戏


2)英国本土学生则依据当地渔民活动规律(当地主要居民为渔民,且因捕鱼种类不同,活动规律不同),找到了和国际游客活动规律的“隐藏联系”。结合游客的活动时间规律,把渔民捕鱼和往返规律视为一道文化风景线,融于自然。又结合游客的活动意向和渔民售鱼集市等,确定建筑功能。最终设计出一座小型码头建筑,使国际游客和当地居民和谐融洽,从而降低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图14 国际游客的活动作息——公共参与调研部分结果


个人认为,公共参与是设计范围的一次拓宽和革命——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手段。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和策划公共参与的活动(游戏),从而达到吸引人群参与的目的,获取有价值的结果,基于当地人群所需,以及提高居民意识,是未来的设计方向之一,也当然值得推广,而绝不是浪费时间。



2.3 思考“天堂”与“地狱”

此外,多角度思考到“地狱”与“天堂”。对于我们,来自中国,英国,欧洲,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刚接触到非洲桑给巴尔岛,刚接触到当地贫民窟,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地狱”,糟糕的生存条件。


图15 安全,玩耍,嬉戏,闲聊的日常生活


但经过这次公共参与,发现“地狱”的背后却是“天堂”。当地的居民其实是相对幸福的。邻里互相熟悉和乐于助人,没有压力,每天坐在屋檐下休息聊天。尤其当地的儿童,每天和邻居小伙伴一起开开心心上学,嬉戏。放学后又可以去海边玩“跳海”,捉鱼,捉迷藏等,一起玩耍其乐无穷,随意奔跑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如汽车的威胁。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提到的,有些贫民窟并不是糟糕的,甚至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怎样去缔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邻里关系。又正如周知,知道的越少,欲望就越少,也就越幸福。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简单纯粹,表面的“地狱”似乎本质又是“天堂”——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简简单单快乐的生活。是否我们的设计会使这样“天堂”逐渐变化成“地狱”?


图16 “天堂”与“地狱”共存



2.4. 北边海滩(Nungwi)

之后的几天,我们去了最北边的海滩——旅游度假相对比较发达的区域。这次是直观上的“天堂”与“地狱”对比——四五星级的酒店背后就是破败不堪的贫民窟。住进了面朝大海的酒店,打开窗户微微且清凉海风吹来。门外就是碧蓝的海滩,仅有同学们寥寥几人稀稀落落的躺在沙滩上。对比与石头城(Stone Town)摇摇欲坠,吱吱作响的硬板床,突然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与几天前相比,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且难以言喻的感觉——到底什么是“天堂”?对于南波(Ng’ambo)那些快乐的人们,本质是可悲,庆幸又或者什么?

矛盾,冲突,疑惑从来没有这一刻这样强烈。五星级酒店“天堂”后背的贫民窟传出强烈的谴责和敌意:

“沙滩上的比基尼破坏了我们的传统,像什么样子。旅游业破坏了海鱼的生态系统,我们渔民未来怎样存活。”老一辈的当地居民说道。(当地穆斯林,女生出门需要蒙住面庞)

“这是潮流,这些游客代表着金钱,我们要学习,要进步,老一辈什么都不懂,愚昧无知”年轻一辈的当地居民争论道。当地年轻人带着我们参观了村子,在海边就餐后,他感叹道:“我们需要游客,这样一顿饭比我捕半个月鱼赚的多,这些地方也只有游客才会消费的起。”

这些种种在各个方面极大的冲突,当切身体验过后对于世界观的冲击是巨大的。即使我国贫富差距巨大,但远远没有这么近距离的反差,毫无过渡,毫无缓和,直接粗暴且赤裸裸的阐述“天堂”和“地狱”。也许正如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UNESCO)建筑主席所说,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设计建筑和规划城市时,我们必须小心翼翼,思考全盘细节,谨慎的预估未来影响。这些思考也许早已超越了建筑学规划学的局限(格局)。不去了解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种种学科,不去从跨学科深度和广度理解,设计出的建筑,规划出的城市又怎能算是严谨和负责。



2.5. 桑给巴尔岛南部


图17 南部的原始自然风光


小岛的南部,开发较低,在这里又是另一种“天堂”——人与自然的完全交融。在“大海里”漫步,种植海藻。走进猴群,轻轻碰触它们,猴群完全不怕。盘综错节的树林,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是天生的建筑师。这里如果硬加一个“地狱”来思考,就不得不说,我们人类,尤其建筑师,规划师,往往会把这些种种“天堂”如蚕食般毁掉,却洋洋得意的炫耀人类的伟大,正如我们的大城市一般。

这次14天是一场终身难忘的,且收获巨大的,“天堂与地狱”的实地考察。此外,我们无意间巧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辈们,他们正在帮助桑给巴尔岛修建国际机场,过年也在忙碌着。旅途中也碰到过无数次赞美中国的强大的当地居民,更碰到看好中国未来的各国游客,当然包括之前提到的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UNESCO)建筑主席和规划主席。


3. 汇报


完成最终方案


图18 无休止的汇报


结束这次特殊的实地考察,回学校后就紧锣密鼓的准备汇报,以照片和视频为主要展示方式。这种直观简单的方式,也是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之一。之后基与公众参与等调研,提出合理的方案构思。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英国的教育方式——无休止的小组讨论,争辩以及个人汇报。导师仅仅提出一些简单的观点和合适的案例。这样的结果是培养出比较自主的学习观,善于独立安排方案进度,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不断争辩时锻炼了口才,不断完善的方案最终说服大家。是一个争论,思考,学习,完善,再争论,再次学习,思考改进,且不断完善的循环设计过程。

多维度的思考设计,开放交流。

整个工作室(SSS)开放式汇报和讨论,同样的基地,社会背景,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设计手法等等,使得同学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和进步。有根据当地人口增长设计的韧性建筑(随着家庭人口增长,建筑可以在原来结构上加建),也有根据渔民的捕鱼习惯(捕鱼什么时间,捕什么类型的鱼,怎样销售鱼,谁去购买等等)和国际游客结合做的设计,增加游客与当地渔民的融合,从而降低当地尖锐的社会矛盾,渔民捕鱼成为当地的文化风景。还有依据当地音乐,海藻产业,交通系统等等一系列的设计来解决各种当地社会问题。这些方式,不仅仅可以拓宽思考问题的维度,也提高了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本身的意义。

伴随着无数的争论,无尽的汇报,无穷的思考,最后交图时间(deadline)终于到来。一个完整的作品集完成,一个包含了全面的本土研究,公共参与,多维度思考,小组方案相互协调合作,以及最后对自己的方案最终批判等等。拿着一个项目100多张的最终成果,还有两个相关视频,有着一种别样的成就感在其中。



4. 总结


对于整个设计过程的感悟


图19 一次终身难忘的实地考察——桑给巴尔岛


首先,是逻辑思维能力。在整整6个月的第三工作室(SSS)项目中,整个设计在研究和争论阶段十分漫长。然而设计成果的时间大约只占15%-30%。因此整个方案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体系支撑,才能推导出合理的设计结果。

第二,在漫长的研究和争论过程中(有甚者,导师与导师意见不合,争论等),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导师仅提供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建议,绝大部分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此在每一个项目中都会收获到很多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而且锻炼了独立完成陌生项目的能力。

第三,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统筹。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总体偏向于社会研究方向,研究围绕“人”作为核心。发现探索具体的社会问题,之后思考怎样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最终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人”是怎样使用建筑,以及社会怎样被设计所引导的。从整个过程的公众参与度看来,以人为本不再仅仅是一种口号。


本文的思考和阐述,均以个人见解为主。

[END]




[ 投稿 ][ 媒体合作 ][ 加入ASA ]

请联系邮箱:info@asashare.uk


[ 作品集辅导 ][ 设计工作营 ][ 联合教学合作 ]

请联系客服君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