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丨少鹏 —— 大师游记-弗兰克盖里的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


design.era.er  no.010



Shao.P  少鹏 – Master Pro Tour

Frank Gehry–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Shao.P-Intro 




   少鹏


北方工业大学 / 建筑学学士

University of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建筑学硕士

设计者 / 摄影师

ASRI – 数字化设计成员

定居北京




 About Shao.P 





矛盾、复杂、直白、冲动、韧性、内敛、柔和、简单;

一直没把自己想成一个设计师,想成为摄影家,最好是能设计一切的杂家;

梦想是游遍世界上所有大师的建筑,但现实中表现地却是一个穷版的旅行者;

对参数化抱有期望,亦不反抗从心底出发的建筑;

把体验记录下来,分享,再出发;

大师游记 – 弗兰克盖里的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




 About Walt Disney ConcertHall 





1987年, LillianDisney慷慨地捐赠出50 million给LosAngeles(简称LA)当地的交响乐团LAPhilharmonic,以此纪念逝去的丈夫Walt Disney对于音乐以及艺术的贡献。30年已经过去,却从来没有一所建筑可以真正跟LA这座天使之城如此地match。被称作“a remarkable work of publicarchitecture”的它,Walt Disney Concert Hall(简称WCH)所接受的喝彩与争议从未停止。人们惊叹于Frank Gehry超现实的才华的同时,也似乎习惯了他那些夸张的ideas。我们会用“解构主义”来定义Frank Gehry,或许他从不遵循任何既定的和谐与平衡,或许是因为那些在外人看来略显随性的草图。但当那些粗鲁的sketches从纸上成为真正可以触摸的建筑时,你或许才可以发现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大师”(MAster Pro)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序言





行驶在LA的downtown,高耸的摩天楼让你很难去辨别一座城市标识性建筑的存在。车子驶入了S Grand Ave,并没有想象中的亢奋与激动,或许早已多少从屏幕上有了一些既定的印象-浮夸的,奇迹,非传统的,前所未见的...但毕竟它就在那里,所以第一次亲眼看到它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其实算是对FrankGehry的仰慕




  石墙的故事





...车子停在了音乐厅的东侧,这个角度的WCH是不多见的,暖灰色石材所构筑的围墙分隔了街道与建筑,但却与我们认识的WCH略微有些出入,毕竟这座花费超过274 million,历时超过16年之久的音乐厅通常是以那些闪闪发光的不锈钢表皮作为符号出现在屏幕中。其实在项目的初设阶段,建筑就已经决定用石灰岩(limestone)来包裹那些曲线形态的盒子,甚至在1992年的Venice Biennale已经展出了墙体的mockup,但后续考虑到预算的削减,曲面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地震的影响,最终Frank还是将brushed stainless steel panel作为建筑的表皮,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WCH所呈现出的样子。石材围墙或许在暗示着Gehry,甚至是所有建筑师的对于初始想法的一种不舍,刻意复制不锈钢板拼接方式的石材拼缝,似乎就是对这种情怀的最好诠释。




  公众之上的世界观





沿着石墙继续向前,走到拐角的位置才感知到,原来建筑的体量(volume)比在屏幕上看到的要小,也许是镜头下的建筑被刻意被贴上unorthodox的标签,也许是与Gehry早期完成的另一件作品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有着极其的相似度,也许这就是WCH作为城市符号本该体现的亲民性(people-minded)与参与性(participation).


石墙材质突然消失,材料的对峙就像建筑的棱角一样分明,沿扭曲盒子倾斜方向而拼接的金属表皮开始占据大部分视野,而建筑的入口就出现在眼前。比想象中的要简洁,与国内一些被贴上“大气”与“宏伟”的公建相比,入口处的Grand Staircase像是被刻意藏了起来,丝毫不想让人察觉到。台阶一旁暗刻“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字样的标识也许是整个区域最显眼的标识。可能为了更多地退让出室外空间,台阶的踏面宽度(tread width)略微有些短,平台顶部的空间也不是很宽裕,典型的明框幕墙也并未脱离经典美国建筑的印象。作为带有高度公众参与性与趣味性的现代建筑主入口,WCH确实看似平淡。也许是为了compromise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建筑的任何一部分虽是不可取代的,但绝不做过多的渲染。




  “表里不一”之高冷的金属盒子





从入口的台阶下来,边走边望向建筑,与所谓的“主立面形象”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室外空间的处理:地面像是没有经过设计一样的朴实,最为常见的coffeepatio,简单的绿植,甚至是已被雨水冲刷锈渍斑驳的井盖,如此“赤裸”地处理却让那些起伏不定,看似胡乱并置地的metalbox显得更为惊艳与夸张,yes!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FrankGehry! 其实,相比“解构大师”的title,Gehry在作品中借喻(metaphor)的运用也让他声名大噪。其实却少有人知道那些盒子的表皮原型其实是fish scale,这跟他的另一件作品位于Bilbao的Guggenheim Museum如出一辙。


不得不提到,照片中看到与现实存在与眼前的东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建筑曲面带有强烈反射的6,500块不锈钢表皮呈现出带有特效般的HDR(high dynamic range)色彩感觉,让我似乎觉得是在超现实的空间维度里。不知为何,Gehry 对着记者竖起中指的场景忽然就出现在我脑中, 这确实超出了architect的领域,但当下的建筑界或许真的需要如此,就像美国的那些superheros,人们总期待可以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朴实的设计





朴实这一形容词看似与Frank Gehry有着截然相反的特质。


沿着S Grand Ave继续走,一个特殊的光影让我驻了足,阳光透过藏在“纸片”墙体后的空间洞口洒在地面上,走近一看,是一组sweeping stairscase,而外面的墙体并未有清晰的标识来告诉人们会通向哪里。 沿着略显狭窄的楼梯继续向上,才发现这座LA的标识性建筑竟是如此的welcomed (举个很简单栗子,天津大剧院,从设计到完成度也算是无一例外的展现出所有的"gmp基因",但当你看到所有经过悉心雕琢的公共空间被整齐划一,略显老式的清一色护栏圈起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瞬间变得不再有趣)





未加修饰的水泥地面,看似生硬的材质混搭,扶手的处理也不像同时代建成的MihoMuseum那般精心雕琢。 但违和感的背后可能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包容,像LA、NY、Beijing,这些大都市竟毫无例外地接纳了不同肤色、语言、种族、信仰的人,你并不需要pretend to be native, 城市本应是多元的。






  “表里不一”之亲民的城市花园





沿着楼梯的走向,继续向建筑的后院走去。材质又一次突然地发生转变,暖灰色的石材映衬着后方的几抹绿色,相得益彰。继续向前行走,建筑的金属感逐渐消退,而一个小型的露天圆形儿童剧场着实让我驻足了许久。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只看到两个7、8岁模样的孩子在空地上玩滑板。他们告诉我在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经常带他们来这里,因为这里定期会举办一些免费的演出和展览。在我看来,这些真正的children care甚至是non-beneficial的东西会出现在位于LA闹市区一座在闪光灯下迎接无数荣耀的大师之作,还是很令我诧异的,原来“大”并不止与此。接着我问他们是否认识Frank Gehry,孩子的回答永远是很天真和无奈:“Frank who?” 回头看到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我却感到一股莫名的幸福。





跟孩子简单的寒暄之后,我的快门又开始不停的按下去,绿植开始逐渐占据视野,6种不同品种的落叶树所呈现出的斑斓的色彩,被映射到建筑的表皮上,金属板“模糊反射”的特性将这些色彩进行二次加工,而混合之后斑驳的颜色将WCH的渲染地就如同幻化的花园一样。继续走,多变的色彩,加上有序安置的座椅,以FrankGehry亲自设计由近8,000片青花瓷碎片所构成的喷泉,这一刻的WCH确实颠覆了我对Frank Gehry之前所有先入为主的impression,人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师的作品,才明白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作品被称作MasterPro.




 有关摄影 


用镜头记录最生活的场景,用相机去描绘时间的变化,用心去感知最真实的自己– Shao.P




感谢少鹏带给我们的分享。


时机d.e.r第十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相关推荐
返回
0.07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