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对话赫斯科董事总经理杨振:创造功能卓越且有灵魂的空间





×



·

杨  振

杨振,英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专业博士学位、中英商会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组(前)主席、国际购物中心协会资深会员。

杨振博士拥有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设计和建筑学博士学位,是赫斯科项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具有在英国近十年的工作学习经历,以及国内丰富的研习以及实践支撑,赋予他富有远见的国际视野、详尽扎实的项目经验积淀,以及深层次的本土文脉理解。对于商业发展的趋势、商业设计本身拥有丰富成功经验和独到见解,杨振博士擅长协助甲方充分挖掘项目的商业价值, 是商业流线规划方面的专家。



01

时机时机: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和赫斯科。

杨振:我是赫斯科的合伙人杨振,赫斯科1974年创立于伦敦,当时英国百货业比较发达,迈克 · 赫斯科先生把美国购物中心的模式引进到英国,到现在有将近50年的历史,这50年赫斯科一直专注于做商业项目。2010年左右,我和我的合伙人彼得把赫斯科引进中国,现在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有分公司和办事处,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使用者打造一个功能卓越并且具有灵魂的空间。

赫斯科活动

02

时机时机:怎样一个契机展开了您与赫斯科的设计之旅呢?

杨振:2003年在英国读博的时候,有个同学在那边有一个事务所,要接Gerrery Purves,机缘巧合去他的公司做兼职,与当时一个项目叫做Metro Centre,英国最大的郊区购中心之一,有项目上的交集,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我的合伙人彼得·戈德史密斯,他是一个非常优秀、国际化的商业设计师。

▲ Metro Centre © 图片源自网络
大概在2010年,我们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世贸商都落地,是南京路上一个改造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让我们清楚地感知到中国市场的庞大,也有很多机会,基本确立了在中国开分公司的目标。

▲ 世茂商都 © haskoll 滑动查看更多
03
时机时机:您提到消费发展趋势和业态组合也是决定商业空间成功的重要因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杨振:作为商业设计师我觉得对商业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最早的商业形式,像中国的市,中东的市集,都与第一产业(农业)相关;第二产业(工业)发达时,欧洲的百货业也开始发达;然后到第三产业发达的时候,出现了购物中心,其实现在的商业模式还是很难跳出这三个模式。

但是在中国,我觉得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另一个是数字化的发展,这两个方向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所说的第四产业。具体来讲,比如创意产业,类似于我们做的红树林度假世界,有美术馆,乐园,奥特莱斯,还有婚礼教堂,是一个非常复合的业态,而且所有的业态都和创意文化相关,是一种沉浸式的消费模式,这是一个方向。

青岛灵山湾红树林度假酒店

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

三亚红树林度假世界

杭州红树林
图源 © haskoll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另外一个方向比如我们和苏宁的合作项目,很多项目会考虑如何让线上线下结合,如何聚集大师、红人,新的品牌组合和业态的出现会推动产生新的空间形式,这两个发展方向大概率会创造出新的商业空间形式,现在还没有固化的形式出来,我们自己也在做研发,探讨和交流,希望能尽快找到新的空间模式。

▲ 株洲市苏宁广场 © haskoll 

04

时机时机:中国和英国的商业中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杨振:我在英国工作、生活、学习将近八年的时间,回来之后也陆陆续续有去英国。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商业模式没有大变化,基本上还是以零售和适当娱乐作为驱动,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国内的商业模式有非常大的不同,第四产业的发展,推动空间布局的改变,商业中心变得碎片化起来,这是我觉得比较大的一个区别。

▲ 雷丁奥乐扣购物中心 © haskoll 

由于第四产业的迅猛发展,百货、购物中心都运营艰难,现在我们正逐步开发一些新的空间形态,也有一些具体的应对方式。我们研发了六种商业模型,比如传统的哑铃型、钥匙孔型、环形、八字形、海绵型,也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多维空间、多维建筑等,都是为了应对新的品牌组合需要的商业空间。在具体设计时,确定品牌组合和商业空间之后,用不同的设计师打造不同的场景,最后每个项目都有设计总监做项目的签署。

05

时机时机:您认为未来的商业空间当何去何从?

杨振:我个人觉得未来的商业发展,更多的是商业空间运营者提供优质服务,提供用户喜欢的吃喝玩乐等精神和物质需求,甚至办公,住宅都可以在同样的空间里解决。我们提出all in one的理念,这个理念对运营者提了更高的要求,运营者需要知道消费者的喜好,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让消费者快捷、高质量的进行消费,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06

时机时机:如何思考空间商品化对城市带来的利弊?

杨振: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现在50%-60%的项目都是城市更新相关项目。城市更新的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的确有好处,消费者通过消费来产生幸福感,城市的商业化能够为城市带来活力。但如果过度商业化,则可能会使得城市失去它的历史文脉和归属感。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英国伦敦,伦敦的城市基本上由道路、建筑、公园、城市广场还有灰空间五大元素组成。但是国内的城市规划方面还有所欠缺,道路、建筑和公园三大文化划分得非常清晰,很少能找到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城市广场或者灰空间,这些其实也是城市所需要的,激发城市活力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 伯明翰市中心 © haskoll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从上层和城市规划层面有更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的上层部门能够清晰地知道城市需要什么,要塑造什么样的场景,是现在急需且重要的事情。目前我们的城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碎片化的,很难连接在一起,需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通过各个部门综合提出的设计导则,才能把城市的灵魂打造出来。

07

时机时机:您认为设计医养类项目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振: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很快会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快速提出对策来应对。

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一线、二线城市周边的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建一些适老性小镇或者乡居,能够使年龄合适但又不需要医疗照顾的老人在这边生活,当到了需要医疗照顾的阶段再从郊区回到城市。而城市中大多数人选择居家养老,住宅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另外,城市里有大量的空置物业,比如北京的办公、商业空置率是非常高的,深圳的空置率达到30%-40%。这些空置的物业可能会有很多项目改成养老院或者居家养老,因为这类物业地理位置优越,离医院比较近,所以这可能是未来一个比较大的市场。

▲ 康养项目 © haskoll 

08

时机时机:建筑师甚至整个行业应如何更好地面对互联网挑战?

杨振:中国的互联网高度发达,传播的速度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压缩了设计师的空间,现在可能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个人得到的信息都是同步的。信息平行的时代对建筑师或者设计师的要求更高,有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才能在众多的建筑师中脱颖而出。另外,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得到很多信息,但却很难把这些信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所以设计师需要把信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故事场景,形成一个闭环内容,不要把自己放到碎片化的信息里跳不出来。

同时这也需要行业机构,媒体,设计公司等能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打破碎片化的信息障碍,为设计师提供内在发展的动力,增强使命感,为城市多留一些温暖,多设计一些有温度的空间。

09

时机时机:赫斯科在智能领域的探索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尝试。

杨振:我们是英国伦敦大学environmental club北京主办单位,一起做过很多活动。英国UCL建筑学院全球排名第一,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设计手段,通过这个契机我们了解了空间句法——伦敦大学自主研发的一个开放平台,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平台做自己的研发。但我们在平台的基础上做了有自己知识产权的DSV (Digital Space Value)——数字化空间价值工具。

75%的人在特定空间里的行为是类似的,在这个大数据基础之上,可以把商业空间或者人流密集型空间的商业价值抽象化地展示出来,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一个技术。当然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所有人流密集型空间都可以使用这项技术。

城市更新其实非常注重科技手段的诉求,比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和周围道路、城市面貌、历史文脉等发生关系,不是凭空而起的,所以科学工具就比较重要。比如空间句法完全可以把城市更新中道路系统、人流情况等图像化展示出来,将不同的设计方案一一验证,诊断问题,设计师像医生一样提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解决方案。


▲ 徐州公交场站TOD © haskoll

10

时机时机:赫斯科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杨振:赫斯科在中国拓展的主要是商业和文旅两个板块,也希望能够在这两个板块进行深耕。同时赫斯科致力于为自己打造三条护城河,第一条是我们希望从品牌组合、设计规划到运营顾问为业主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服务闭环。另外就是DSV (Digital Space Value),我个人非常看好数字化空间的前景,所以赫斯科坚持自己做研发,也希望能够继续做下去,为设计师提供比较科学的设计工具。第三条就是进行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因为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有非常多的碎片化信息,如果公司或者平台能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设计思路,为我们的同事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那么设计效率就能大幅提升。

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三条护城河,吸引更多优秀的设计师加入赫斯科,成为我们的同事,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 江西文旅项目 © haskoll

11

时机时机:您对未来加入赫思科的年轻设计师有什么期许?

杨振:设计需要理性和感性两大方面,一方面设计师需要理性的思考,经历过专业的设计训练,有科学的设计工具,对于设计有充分的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设计本身是一个感性的事情,有一句名言叫We shift a space, and a space shifts us,作为设计师我们打造的城市空间最终肯定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年轻设计师有一天能够真正地带着使命感为城市打造更多能够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有灵魂的空间。

主编:田宁
采访人:Alex,der媒体部
统筹:田宁,Alex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苍
实录校对:Kelly,Alex
宣传:der媒体部

时机时机APP   @designeraer栏目组


返回
0.05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