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 观点 | Betty Yang杨绿野 —— 善于折腾的城市设计师


design.era.er  no.004


  Betty Yang 杨绿野 

清华大学 建筑学本科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城市设计硕士

AECOM Hong Kong---Urban Designer

现活跃于深港大湾区一带




 About Betty Yang 


Betty,在专业训练中不断升级打怪,兴趣爱好广泛的南方姑娘,关注城市存量更新、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交通治理及针对听障群体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善于观察分析,热爱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喜欢跨界摸索尝试,毕业以来先后在建筑设计、建筑新媒体、国际NGO组织和城市设计领域工作过,积累了策展、文案撰写、方案设计、项目策划、沟通交流等技能,虽然在别人眼里看来折腾过多,但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并对不同行业建立了系统性的认识。除读书工作之外,四处旅行也是我的生活一大乐趣,出于设计专业的敏感性,旅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充电调剂,更是寻觅灵感并细细品味文化历史的课堂,还能接触到不少优秀而有趣的人,交换分享自己的故事。


很荣幸收到d.e.r的邀请来分享自己的多领域“折腾”的故事,拥有同理心和多领域实践经验是一个现代城市设计师所需的。



 借助国际NGO平台 

 与地方政府合作致力推行公共交通发展理念 


2018年有幸在北京NGO---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组工作了一年,大大增长了我的见识,积累了跨行到交通领域的研究经验。与商业公司相比,NGO的工作站位比较高,非常重视项目导出的质量,有许多能参与到国家层面的实地项目机会,能与各地政府、权威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全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研究、决策、沟通、协调、策划等在内,一起与交通领域资深专家推动我国低碳领域的发展,共创美好生活。世界资源研究所力求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工作方法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国社会提供先进的欧美交通治理经验借鉴,包括降低私人小汽车分担率、慢行道建设、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TOD)等。世界资源研究所进入中国已有十年,我们通过一步步努力行动,慢慢取得了不少中国地区政府和环保领域研究机构的信任,说服政府领导人并取得信任是需要漫长而不懈行动的,因此每次向市政府的正式汇报前都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整理汇报逻辑、构思通俗易懂而有趣的故事线、包装有借鉴性的国际经验等。


DT财经联合发布《重新认识地铁上的北京》大数据报告


向株洲市副市长及领导班子汇报《株洲街道设计导则》编辑工作


参与撰写的《“十二五”公交都市创建典型经验与思考》报告


一年工作时间,我重点参与了株洲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撰、全国“十二五”公交都市创建典型经验与思考、未来公交改变城市报告等项目,借助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城市的理念,获得新的洞见,对我国城市现有的路网和交通系统提出客观的改善建议,并借此把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方式展示宣传给公众,力推绿色出行理念,共同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现代城市。



 策划社区营造 

 鼓励城市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去年9月份我曾在上海代表世界资源研究所独立策划了社区营造活动,是一场以扬盖尔的“人性化公共空间”理念为主题的影片放映+讲座+居民互动社区活动,活动场地选在上海一处法租界保护区的经改造的居民楼底层空间,是衡复微空间所在地,附近居住着不少老上海居民和来沪工作的外国人,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最近社区营造活动在国内开始兴起,随着政策透明度的增加及越来越多居民对建成环境质量的关注,不少参与城市建设的机构开始重视自下而上的城市实践及居民意见反馈。在英国读研的一年,欧洲国家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在社区举办的各种形式工作坊、公众意见征询会、针对儿童的步行体验城市活动等。



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也应鼓励更多直接受益者居民加入行动,一个好的建成环境需结合不同群体的诉求,促进专业人士灵活调动资源求同存异,逐步实践塑造公平、可持续而全民共享的城市环境。社区营造的目的在于把看似离群众很遥远的专业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与更多居民宣传分享,并加入互动交流环节,鼓励群众在好奇之余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进一步了解,与专业领域人士建立起直接互动。当时我设计便于居民互动的小游戏中,有欢迎居民畅所欲言的留言板,旁边放有几盒彩笔,这几盒彩笔特别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很多路过的小孩就抓起笔在留言板上涂鸦,体现了绘画的天性,留下了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稚嫩图案,这也体现了促进居民活力交流的本质所在。短短两天的社区营造活动,通过与不少居民和路人的交谈,他们对社区营造的期待值之高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充分的民意反馈才能代表一个社会的真实声音。




 通过微更新提升城中村居民生活尊严 


在北京世界资源研究所工作时,我曾和研究生同学组成团队一起参与了深圳龙岭社区的微更新竞赛,并在过程当中采纳了部分在英国读城市设计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案成功入围并落地建设实施,算是对在英国学到的城市设计方法理论的实验回应。


相比于英国,我国大部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项目过于注重“面子工程”,把图纸成果照搬到施工建设当中,外表和空间形态非常华丽,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实用性,更缺乏“人本性”。在英国,不少城市设计/城市更新项目都需要漫长而复杂的研究过程,除了空间环境,还有历史背景、社会文脉、经济人文等因素。英国的城市设计探索有重要一点,即“自下而上”的社会探索,开放而广泛地去聆听社会各界声音,以充分了解城市生活的真实需求,让每个市民都加入到城市设计和管理当中,和专家们为建设多元、包容性强而宜居和谐的社会提出解决策略。在英国读书生活一年半里,实地考察了不少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金丝雀码头等,虽然不少项目都伴随着“士绅化”的弊端,但都起到了明显的区域活化和聚集效应。


改造前


根据社区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团队主要负责基地学校门口人行系统修复、游乐场及居民广场重组的项目。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社区沟通会,我们团队总结出了龙岭社区公共空间少、空间利用率低、人车混行、休憩设施缺失的复杂问题,并以微更新方式回应每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聆听当地居民的声音,我们在社区委员会协助下,前期通过实地踏勘调研、问卷调研和居民沟通会方式来了解公共空间的改造意愿。针对调研整理成果,我们提出了“打造连续通畅的交通生活空间、建立联系交互的社区人际关系、实现廉价高效的改造实施手段”的设计策略。作为主设计师,我主要负责社区内游乐场及居民广场重组的项目。为了更好地就设计方案与居民产生直接沟通,我们在一年内通过方案深化工作坊、专家评审会、宣讲会与意见征集,并收集到了大量反馈,对方案进行了沟通、修改与深化。可以说这些居民反馈能让我们专业人士能走出自身主观情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


设计效果图


我负责设计的场地有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设施,是社区儿童和居民日常活动场所。但场地可供居民休憩活动的空间本就不大,由于高差问题变得十分碎片化,空间利用率较低,还存在长期未清理的雨水暗渠,且给跑跳的儿童和散步的中老人年带来安全隐患。针对这个情况,我把场地内的碎片空间整合起来,形成高度统一的整体平台,并重新为平台引入色彩鲜艳且识别性强的塑胶铺地。同时为了将儿童游乐场所与车道间隔开,在平台的外围修建了结合座椅和树池功能的护栏,让家长在休憩的同时能够照看玩耍的孩子。项目落地后,我们还特意回去看了一圈,感觉整个环境洁净明亮了很多,越来越多家长坐在我们设计的座椅上,空间活力因此大增,通过微设计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区交往并提升安全品质,正是我们城市设计师的初衷。设计成果落地之余也有遗憾之处,我的方案本来是计划把别处的自助借书机搬到设计场地上,以充分利用其充裕的空间,也为居民和孩童提供知识补给点,但没想到却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不希望这样一个机器占据广场的宽松空间,影响原本的广场舞、练操活动。由此可见,我们的看似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总会在实际操作层面上遇到反对声音,公众的诉求有时是很难界定的。


改造后


相比于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项目,城中村的公共空间微更新看似内容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相当不容易,且设计方案会随着阶段深入而慢慢偏离最初的设想。这对设计师的同理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区微更新的挑战往往来自居民反馈意见的有效征集,但自治程度相对薄弱是不少社区的共同问题,如何增加设计方案的曝光率,提升反馈渠道的通畅,让设计方案真正切中居民相关的利益,建成后的显著效果正是我们设计师所期待的。此外,建立良好的后期运营和管理机制同样非常关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改造后


同时,作为一个有重度先天性听障的城市设计师来说,我同样非常关注信息无障碍建设,它应与较为主流的针对肢障、视障的无障碍设施一样纳入人性化城市设计范围内。目前我国社会上的无障碍设施仍不够完善,且缺乏人性化的考虑,严重影响残障人士的出行便利性,进而局限了他们的社交和视野。听障群体由于群体的多样化和残疾程度判定的模糊化,而往往不为大众了解,加之人与人交流最基础的听说能力正是他们的弱点,因此在社会融入过程上遇到困难重重,而信息无障碍建设正是帮助他们解决听说困难的关键所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不仅针对听障群体,也是普通人身处信息爆炸社会提升沟通效率的工具。


和清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一起开展“听力损失的障碍表现和解决方案表现”主题闭门沙龙


感谢Betty Yang杨绿野带给我们的关于一个爱“折腾”的建筑师的故事。所谓“折腾”的真谛,除了对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感,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



时机d.e.r第六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相关推荐
返回
0.05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