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座 | 95后 | 北京市-东城区  

浙江乌镇,每一幢建筑都可圈可点

浙江乌镇,每一幢建筑都可圈可点。唐代的石碑银杏,宋朝的宝塔庙宇,明清的房屋楼台,满眼都是活生生的珍贵文物。

古镇东西南北皆为七华里长,十字型格局,古镇中罕见,不知当年的设计师是谁?

乌镇万历年间有7坊58巷,康熙年间有8坊67巷,乾隆年间有8坊68巷,民国年间有76条。街巷纵横交错,酷似诸葛亮的“八卦阵”。然而,由于缺乏有组织的抵抗,乌镇屡受战乱摧残,抗战期间,有140多间店铺毁于日寇之手。建国后乌镇只剩下39条巷弄。尽管如此,乌镇还是不失繁华。

我们来乌镇,当然不是考古看房子的,是来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故乡的。一进入乌镇,我们就确信这是一个出大家的地方。导游介绍,乌镇自古以来“重学尚文”,从宋到清,这里出过进士64人,举人167人,这个“大数据”相当了不起!进士、举人不是说出就出,想出就出的,我国大多数地方,《地方志》上进士、举人一栏基本“空白”。

我们有一种“依稀往梦似曾见”的感觉,茅盾先生笔下的《林家铺子》的原型就在乌镇。河道交错的古镇,傍水而居的房屋,与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影片《林家铺子》的外景太相似了。从小生活成长在这里的茅盾,对临街店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里店铺一家连一家,多少年来,发生了多少令人感叹的故事,又有多少林老板和伙计寿生在这里忙于生计!一切都是旧模样,随便从哪一间店铺里走出林老板,走出寿生,人们都不会惊讶。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是一个谨慎而精明的小商人,但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国民党官史敲诈,地主高利贷盘剥这“三座大山”压力下,不得不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花钱消灾,将金项圈拿去兑换,给党部要员送去四百块大洋。后来镇上有权有势的卜局长看中了林老板的女儿阿秀,要娶她做妾,林老板不同意,便招致“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罪名,被县党部扣留。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两百元。就这样不停打点,把林老板逼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活得很“悲催”。

小说《子夜》同样有乌镇的影子,也是从乌镇“出发”,只不过是林老板变成了上海的资本家,茅盾太熟悉工商界人物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人物。开丝厂的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他带着乡下的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喧闹嘈杂的上海竟然使这个足不出户的吴老太爷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客厅,打听战况,交谈生意,社交联谊,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赚了“第一桶金”, 吴荪甫从此正式进入上海的“商业圈”。吴荪甫是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人物。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决定他们必须成为“双面人”,一方面,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茅盾用了许多笔墨,塑造了吴荪甫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缩影”。《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创作,1932年12月完稿,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一位评论家说过:“一部小说,应当看了能让人心平气和,得到享受,好像又活了一次。”茅盾、巴金的小说都有这样的“功夫”。而当下一些作家的小说,虽然获得了国内外这样那样的“大奖”,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无法读下去,不是杀人如麻,就是“裸体写作”,或者离奇荒唐,读后使人血压升高,晕头转向,文学的美感和“生态”完全被破坏了。著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李国文先生认为,“一位作家,作品站住了,而且还要站久了,才是正理。一时间站住了,长时间站不住,作不得数;长时间站住了,而不是永远地站住了,也作不得数”。我深信他的观点,时间是最好的“评委”。


相关推荐
返回
0.05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