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 ASIA董事长边保阳先生10月15日受邀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珞珈论建系列讲座首期做主题演讲:在设计实践中发现西部生活;并与程世丹教授进行对谈。以下为演讲实录。
引言:刚从“战场”下来的经验分享
武汉大学建筑系的同学们,李院长,程教授,你们好。我现在是一种激动的状态,这次选择了一些擅长的方面和同学们分享,希望得到共鸣,也是我对建筑学支持的一种方式。我是刚从“战场”上下来,一直在战斗,在西部实践15年,PLAT ASIA也成立10年了。之前我们总裁郑东贤来讲课,也是我们实践的一部分。我一直忙于前方的项目沟通和设计,本次停下来与大家分享,是很宝贵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年的武汉,又是学校设计学院今年第一次大型学术活动,作为新版珞珈论建系列的首期讲座嘉宾很荣幸,感谢大家来听讲。
正式开始前,先问一下,有没有来自西部的同学,比较少。这次主题图片上的中国地图用我们的项目填充,以胡焕庸线(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中国人口密度对比线,即黑河-腾冲一线)划分,因为西部城市发展空间很大,对建筑师来说,西部机遇多,人少空间大,于是我们开始在西部实践,在建设中获取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独特经验,也是在西部实践的目的,希望这次讲座能让更多的人对西部感兴趣,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演讲现场
讲座主题源自一个理解:生活的观念,即设计并非将方程式的理念在实践中实施,而是要寻找人类是怎么生存的,尤其是在建筑空间里,在城市生活中,是怎样生存的,我就提出一个对生活的定义:生命及其精神+活动及其场所,这四个内容即生活。此即开题。
怎样在西部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下所承载的空间是什么呢?即题目中提到六方面的内容,西部大地拥有独特的风景线,草原,城市(同样是一种风景线),沙漠,生活内容中也有音乐,宗教,饮食,它们分别对应了色触香声法味,相关的这一隐形顺序是佛教中的语汇,是人感知生活的一个维度,这六种维度即6个项目共同构成的课题。这次是课堂上很少能听到的东西,我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想法征服甲方;如何将传统的文化活化为现代的表达;如何将西方和东方语境在建筑学中融合到一起,完成一个高品质的未来生活。
草原:拥有一片自己的草原
项目:希拉穆仁草原王城
第一个项目,位于包头达茂旗的希拉穆仁草原,是个旅游项目,现在旅游逐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草原上做出独特的符合三大主题的项目:把过去做成未来,把本土做成国际化,融合东西方技术于一体,这些想法会如何在此实践呢。
这里的草原植被较稀疏,人烟稀少,如何做成吸引游客的项目,就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在此,我们将草原美学融入进设计,把体验做到极致。该项目主题是明日草原,我们希望能在此呈现未来生活,所以将原有的自然元素化为设计本身,比如云、草、水、再加上当地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场地两侧的希拉穆仁河和天鹅湖连接起来,在场地形成被重新联系的河流,所以项目的河流形态就基于此,它们化成连续扭曲的带状;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里能够有腾格里(蒙语意为天神)之河的象征意义,风装置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象征,串联起所有空间功能,形成和草原一致的风景线。入口处采用简洁的风装置,运用轻型材料,当风吹过,它们就可以捕捉到风的形态,甚至听到风的声音,但是是飘在天上的,同时增加喷雾装置,让其产生飘在空中的一条河的形象,该项目正在建设中。
本项目中,我们还希望呈现古人是如何在草原上生活的,除了逐水而居,室内的空间是怎样的呢?巧合的是,当时我正在鄂尔多斯出差,看到当地博物馆在展出一幅明代《胡笳十八拍》的乐谱,其中的画面则展示了当时人在草原上生活的状态,通过对帐篷和蒙古包的快速搭建,形成可供人交流、休息、娱乐、居住、宴饮等的空间,所以基于这一古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且与草原共生的概念,得出我们现在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形成聚落,成为人可以居住停留的非永久性的酒店。
夕阳下的草原王城
项目的平面呈现出的是分散的功能布局被腾格里之河的精神意象所联动起来的画面,形成项目的整体性。接待区是帐篷的形式,住宿区是蒙古包的形态,聚落则是从古画取的灵感。我们希望游客带着家人在这里,都能拥有一片自己的草原。虽然甲方很认可节约成本的考量,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当人进入到任意一个区域,坐下来,设施和草处于同一平面,就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独特的草原和天空,这一体验驱动了聚落的形成和公共性,这种未经过多转译的设计方式形成了今天我们体验草原的一种酒店形式。
我在讲述时将听众视作甲方,由此的紧张感源于如何让甲方接受这些想法,而这是有一定过程的,希望同学们能从与课堂里不一样的想法中感受到区别。
城市:利见大人
项目:西安大明宫商圈超高层建筑及规划
该项目在西安北二环和太华路交叉的路口,要求做一个超高层。我们在想,如何在西安这一历史厚重的城市选择独特的角度做好该项目,我们分析了西安过去、现在的生活,及我们希望未来为其创造的生活空间。最终我们得以赢得该项目则是依靠卦象这一特别解读。当时其他三家国际设计公司均选用了丝绸之路等西安文化进行解构,而我们则关联起整个场地,以西北向和西南向对应的卦名乾和坤为解释,让甲方正好拥有的十字地块通过卦象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乾位正好是超高层的地块,坤位是乾位一半高的超高层,在我大量风水研究和传统规划布局的学习累积中,关联到整个地块的建筑高度正好逆时针逐渐升高,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西北对应的龙和西南对应的麒麟正好成为我们建筑的一种解释。周易文化的核心即两卦:乾卦和坤卦,乾卦中的九五爻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国的龙文化在各朝代都不同,而唐代典型的生命力旺盛形态扭动挺拔的飞龙则是这次建筑形态的缘由,地面上是草书的龙字,取义是飞龙在天。坤卦常指厚德载物,其代表的六二爻爻辞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说的是,能代表德的形态是方,大,直,即方正的古建形态,这种设计的语法表述,给了甲方不一样的感受。
最终这个小的城市设计,从东北的建材城,到东南的写字楼公寓,再到西南和西北的两个超高层逐渐上升,形成一个天星大十字,有完整的天地空间。北边三栋超高层如同腾飞的唐龙。最终我们赢得竞赛,得益于周易中的解释打动了甲方。今天的西安在更加自信包容的状态下,更希望采用本土的设计方式和语境。
西南方向的超高层取自大明宫内麟德殿的概念。中国历史上巨型木构建筑有几个,而位于大明宫西南角接待外宾的麟德殿则是历史上最大的公共木构建筑,我们就在下面裙房完全将其复制出来,这是能很好地学习传统建筑建构营造方式的机会,该方案目前正在实施。
大明宫商圈
有时设计师不愿意认同建筑像什么的说法,但是,比如鸟巢,CCTV,当我们只提批判而不去面对就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个项目是在城市中的实践,甲方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我想让他来接受这一既现代,又有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建筑形态的方法,这种被认可是希望和年青人分享的,我们应该多学习自己的东西,以及国外的知识技术,将其融合。
该项目我们共进行了五轮比选,甲方提出了很多否定的意见,现代建筑技术问题是超高层的维度之一,回到这个三百多米的超高层,它是扭动上升的,我本身是学结构出身的设计师,所以了解超高层主要的受力是风的剪力,抗剪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扭动则正好消解了这个力,这种生命力和向上精神正好呼应了技术难题上的解决,所以这是由东西方文化结合形成的超高层,这是一个东西方理念结合得很好的案例,该项目也是我在西部城市里做的很重要的项目。屋顶花园,第五立面这些元素也都很好地融入进来了,也并没有反对西方科技为我们带来的生活品质提高益处。
沙漠:万物生长
项目:七叶菩提沙漠酒店
PLAT ASIA的成名是因为一个项目:莲花酒店,大量国内外媒体包括美国、韩国电视台等都报道过,现在提到沙漠酒店基本都会想到莲花酒店。在2018年,我们启动了一个新的沙漠酒店项目,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样是三家公司竞标,我中了,采用的名称七叶菩提也是佛教文化的一个术语。
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是希望人和环境能共生,像前面的草原王城,就是和草原共存,而人在沙漠里如何生存,是沙漠项目最大的挑战,莲花酒店采用了共生的理念,是非常简洁的,即让人进入,体验,现在是个比较成功的模式。
这次七叶菩提沙漠酒店的甲方,是首个将联合国沙漠论坛会议引进中国的,在我们基地旁边的方形建筑,就是沙漠论坛的永久会址,但是它缺乏当地文化符号,所以我们新的沙漠酒店将重塑传统文化,同时创造人、沙漠、植物、动物、水甚至空气全部共生在一起的体系;莲花酒店初衷则是希望游客在那儿只能看到沙漠,纯粹地体验沙漠。七叶菩提沙漠酒店建成后将作为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同时在以治理沙漠为事业的甲方的角度,我们升级了共生的范围,让访客流连这里。
西部做项目是一个策略,但是真正到沙漠后,当地的荒凉也触动着我,这种自然现象(沙漠)是无法被抹灭的,而且沙漠其实有它自己完整的生态体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干旱贫瘠,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把沙漠文化,中国人西部人对沙漠的态度真正表达,并非是让沙漠消失,而是希望所有自然对象共生,这种独特的方式,我称之为积极共生。
另外,这也是一个旅游项目,所以我设计了围绕这个项目的沙漠七景,在建筑和环境中呈现,希望人进入到一个独特的境界,最重要是感受建筑周围的植物从沙漠中长出来的状态。
霞满库布其
第一景,海市蜃楼,基地旁边是七星湖,希望在湖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雾,可以把建筑托起来,游人体验到这个场景,寻找这一角度发现体验,不管是甲方还是游客。建筑旁的树边有大量的喷雾装置,可以喷出水雾缭绕建筑;第二景是七叶菩提,就是建筑形态的名字;第三景是佛光化现,甲方领导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我希望来访者同样有宗教性的体验,并不是要做宗教建筑。体验这个自然现象的方法是,游客乘坐热气球,观赏晨雾或者喷雾,这时热气球和太阳光线形成直线,就产生这样的“佛光”,这是一种可控的体验场景;第四个是七星伴月,这是甲方任务书给的主题,现在的形态是我的答案,建筑中心是真正的月亮,夜晚可以通过玻璃顶看到天幕,或者是投影、灯光秀可以形成这个场景,周围点亮的地方是七星,这是对业主的回应。讲到这里,不得不提我是从《安藤忠雄论建筑》这本书入设计行的,安藤的建筑很美,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他是怎样成功地与业主进行沟通的,是我希望了解的,并不是我们学到柯布西耶、扎哈怎么做建筑的,然后用他们的理论和形态约束甲方,说这是大师的形态,不是的,而是甲方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如何解决,在这里,就是以夜景呈现,坐在热气球上就能看到宏大绚丽的场景,体验感很强;第五景,七色沙漠,建筑的玻璃顶下方是植物园,我们把地球上七种不同形态颜色的沙漠都集中在建筑的景观中,让每次的入住都能体验不同的主题和场景;第六景,日出大道图,餐厅区设置上正对湖面,可以欣赏朝阳下的沙漠湖泊日出;第七景,霞满库布其,沙漠日落场景,同样可以通过热气球体验。这与沙漠积极共生的七景得到甲方的认可,在竞标中作为杀手锏,成为制胜锦囊。项目总尺度是310亩,南北各345米,很大的建筑体量。去年甲方将这个设计形态和名称全部注册了商标,今年过了疫情,明年很可能开始实施,我们都很期待。
音乐:舞乐传奇
项目:莎车古城保护与发展总规划
这是一个音乐主题的项目,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做了个伊斯兰清真寺,客户于是引荐了莎车这个项目。莎车可以说是中国最惊险神秘的城市。这里生活了大量维族民众,他们生活的聚落是很独特的,我们希望新的设计既符合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又满足现代高品质的生活,更主要是让游客可以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中体验这里的美丽。
设计概念源自当地都独特的音乐形式:木卡姆(一种传统维族音乐歌舞形式),这个乐种,有自己的音乐体验,有浓郁的新疆风情,通过瓦热甫等传统乐器来演奏,节奏点一听就是新疆的音乐,所以我希望这种乐律能成为新规划的城市格局和空间的体验序列;莎车古城保护是项目的主题,这里有500年前的明代下属汗国王宫王陵及清真寺,都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当时汇报项目时引用了联合国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的一句话:将历史遗迹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是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的状态却是大拆大建,喊着不要千城一面,但是到了这种传统建筑的再生时,却难逃窠臼,莎车这里又有很强烈的安全需求,但我们又希望原有建筑风貌被有效完整地保留下来,还要避免一些敏感地意识形态,所以我们选择了最本质的音乐来转译,这成为设计的引导。
首先要传承和保护,当时我去莎车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地的建筑、生活印迹进行了大量的图片记录。当时做该项目时,同济大学也已经出版了很多资料,证明这里保护的价值,学术性强,但是并没有提及更多保护的方法,而做开发的单位又只负责拆拆拆,所以,我的角色是将两方衔接在一起,让大家都认知到彼此的价值,当时的市委书记很希望这里被保留下来。
我们规划的区域是个试验片区,其东侧是古城(维窝子),西侧是现代的城市(汉城),前者有深厚的文化基底,是唐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莎车国所在地,这里留下来的城市肌理很丰富。电影《追风筝的人》就在这里附近的喀什取景,原著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但已经没有合适的留存,原本电影是可以在伊朗伊斯法罕取景的,但是当地完全更新后,保留的肌理也很少了。
所以,在莎车,既满足现代生活,又保留肌理,是我的设计目标,我的设计都以这些调研为前提,在升级的空间满足当地人生活的场景。同济大学当时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种当地的建筑形态是冷巷,墙很厚,巷道很窄,可防风,很环保,但只提到这里,并未提出可活化的方案,比如,游客来自东部,希望在这里住宿,应该是希望来这儿体验异域风情的,但他们只是限于学术、生态研究的定位,没有后续的实践策略。
莎车古城慢生活,如何让人停留下来,当时我提出来这个音乐的节拍和生活方式是可以关联的,比如,在北京,京剧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并不完全是生活,但是木卡姆则完全是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村民家中都有乐器,遇到大型活动就自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演奏乐,形成乐队,这是当地非常常见的生活。
木卡姆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集会,当然在阿拉伯语中有规范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在表现集会。集会就是生活的内容。十二木卡姆是莎车城市的灵魂,为这些古建赋予精神内涵,我延续这个音乐的故事,将设计概念里每个木卡姆分为三部分,第一个是讲述精神,第二是讲述具体的故事,第三是大家一起联欢,在规划中就分别指当地语言中的琼乃额曼(精神),达斯坦(故事),麦西热甫(融合),让老百姓都能听懂。
莎车古城试验片区模型
比如精神的理解,我们都热爱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种精神向往,然后就是当地人如何在城市空间实现这种向往,最后就是歌舞狂欢区。我们希望原有的城市肌理能够重新把这些精神生活融入进去。这个试验性区块则依据精神、故事、融合的原则,设置了民宿区,安静与精神的象征,其中广场也是精神的一部分;达斯坦区域可以进行商业活动,发生故事,更世俗,新疆买东西我们都知道是要去大巴扎,一个商业的市场,但我们又想做出不一样的更市民化的商业空间,就是居民在自己的家庭作坊制作手工艺品,食物、商品等,这样居民可以在继续原有生活的同时进行商业活动及工作,开民宿,做工艺品的,做馕的,我们在规划上补足完整的品牌线,形成能产生故事的市井化的特色街区。南边的广场则能让游玩的众人歌舞,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没有族群的界限,而是共同欣赏木卡姆,实现大融合,这是木卡姆带给我在做这个城市肌理的过程中梳理出的如何让这种文化和城市空间产生关系的方法。
关于城市几大要素,那是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设计解决。比如,我们规划了蓝色人车并行道,白色人行道,每个小巷有单独的通道。而物质元素则继续用肌理来保存它,更精神层面的东西则用音乐形式呈现。
这三个地块旁边的叶尔羌王宫是政府出资复建的,现在只能参观,旁边还有麻扎,这是王国的墓地,也保护得很完整,就在城市中心,也是旅游的一部分,还有阿拉腾清真寺等,都是观览的地方,这里的整体规划则能完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学展的完整体验,这是我们设计的整个的业态。不改变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我提出舒筋点穴的方法,这是中医语言,通过设计将原来的线条梳理出来,穴指的是广场,我们把地下、地上、屋顶空间全部联通,形成丰富的体验游览空间,保留当地的文化概念。
宗教:介入生活的仪式感
项目:甘南藏族主题园酒店改造
我们在甘南做了一个酒店改造项目,原有建筑则是按照现在的技术建起来的,现在的改造呢,我们希望能让宗教进入到生活的仪式感里,我们希望一进大堂充盈光线、让唐卡制作的场景再现,传统活起来。
有人质疑,宗教是生活吗?其实,宗教是典型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和游客一进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上升为一个艺术空间的体验,包括色彩、场景都再现。当地人生活要素如何转化为现代的品质场景,将带有宗教色彩的生活方式在设计里展示出来,是有趣的尝试。
饮食:千年食方
项目:满世农场研学旅游规划
跟生活最相关的就是吃。如何把吃做好也是个挑战。这个项目中,有巨大的体量,我用策划的方式做规划的内容:“来自4000年前的酸稀粥”,希望打造一个饮食品牌IP。这个甲方正好在做产业转型,进行旅游产业尝试。关于酸稀粥的故事是这么来的,我们中国北方并行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但还有一个特别的畜牧文化,它是鄂尔多斯典型的文化形态,有四千年历史,代表性的就是古老的朱开沟文化。
游牧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地理气候相关的,逐水而居;农耕文化则根据四季变换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畜牧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它的地理界限主要指,从张家口开始,北边以阴山为界,南边以明长城为界,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是典型的畜牧文化区,这里的人,除了吃肉就是酸稀粥,我们汉族的家国文化里有个词叫社稷,其中的稷就是酸稀粥的原材料,这就涉及到文化概念的关联,和项目本身文化内涵的发掘,稷当地叫糜子,只有这个地方长出来的稷叫糜子,而山西和陕西都叫谷子,这非常独特,它算是畜牧业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朱开沟文化遗迹中就挖掘出来了一些酸稀粥遗藏;而且这里也是青铜器和陶器过渡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生活方式非常典型,我就希望通过它的农牧业把酸稀粥从四千年前的材料中拿出来,让现代人去体验,这个转化的依据是朱开沟挖掘的陶器,从陶器变成青铜器就是朱开沟文化中被发现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也越来越被认可,青铜器在汉文化中是礼器,在这个过渡带,有这种生活方式,对待自然气候的适应方式,就催生了健康的酸稀粥,现在研究分析其成分也是非常健康的,吃就产生了这样的IP。
关于这个项目的用地规划,我采用了天地人的格局,包括地-农业文化体验,天-祠堂和鄂尔多斯400年来最古老的格鲁派寺院,里面的壁画非常精美,有高保存价值,本人长期研究宗教文化,正好在这里得到发挥;然后是入世区,这里有大量商业业态布局。
我的规划常常是反套路的,要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规划和地理结合在一起,形成天地人的整体规划。满世农场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按着这个IP,其他规划则顺理成章,比如跟72物候结合,则是另外的讲述方式。面对甲方,我们要以他们能听懂的方式描述,这位甲方对密宗格鲁派有虔诚信仰,由显入密的宗教语言可以得到应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农业、传统文化、养生等等。事实上,宗教的说法是和甲方的对话逻辑,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是以安静神圣的空间作为中心,形成向周边的辐射,自然而然有了现有布局。
结语:星光点点
演讲过程中,因为我大量的讲述经验都是面向甲方的,在一定的紧张感中唯恐有不合适的地方,事实上我自己的努力是一种激情化的东西,希望同样有这种感受的同学通过这次讲座有一种对西部的向往和期待。
在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让我们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朱光潜)。我认为我做的这些项目在西部只是小小的一点星光,因为我学习了大量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人也都在探索,但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过去是漆黑,那是没有探索成,包括我自己也没有探索成,那么未来肯定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希望这点点星光能照亮前行的路,给予我们探索的力量,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决心,也希望和同学们有所共鸣。谢谢大家。
学生提问环节:“风水”和成本
问题1:风水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上是否十分重要?
答:
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和我交流过,我讲一下我自己的逻辑,风水这个东西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境,我认为它是一个语境,不是指什么和西方不同的路,或者哪个甲方喜欢与否。西方的科学技术文艺复兴以来进步很快,他们认知世界的逻辑和科学性非常强,而我们在这方面好像有欠缺感,但是我们潜意识里是非常多的,这种潜意识我认为就是风水里的逻辑。
当然,现在课本里一提到风水就觉得会走向另一个意识形态,即封建迷信,这个当然是要祛除的,比如说摆个什么物件在什么方位就亨通发财的,这个不是风水,这是迷信。真正的风水是两个物质,风和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方式,非常科学,但是这个科学呢,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弄清弄透,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我和朋友、建筑师都提过讨论过的,我希望用这种语境和其中的词汇来和其他建筑师沟通,这种沟通形成我一种独特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它是不矛盾的,它很多地方是和现代建筑逻辑相吻合的,这是我对于风水的一个态度,希望同学们还是要研究它,不是一上来就拿去用,而是以研究的心态,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它来做这个事。
问题2:设计过程如何考虑成本条件,比如效果很好,但成本有限,该如何应对?
答:
这是所有建筑师都要面对的问题,这就带来了设计学角度上设计师和甲方的博弈,但从我的实践来看,这并不是博弈,这是一种现实,如果设计很好,但造价高,就应该修改设计;但是西方不一样,它认为设计出来的东西是艺术,就像灵魂能被创造,形态能被创造,这是很神圣的,在我的实践经历里,不去反对这种逻辑,因为它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没有钱真的是建不起来,有的时候,造价提高了,如果让甲方接受,首先要接受建筑的灵魂、美学、好的东西的独特性,他如果有那个实力就肯定会花钱去做的;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不能说这个甲方不懂我,我东西很好,但造价高了,实现不了,实际上是你不懂甲方。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十年来我们有一百多个项目在西部同时推动,这个问题倒是经常面临。谢谢。
对谈:犀利点评
演讲结束,程教授进行了发散总结、点评和提问,董事长边保阳也给与回应。
程世丹教授:
感谢边总支持武大建筑学教育,从西部"战场"来武大,今天很荣幸和领导国际设计团队的边总交流。武大建筑学教育分为两个路线,但殊途同归,一个是以国际视野解决中国问题,一个是经营中国文化放眼世界,前者的中英班融汇中西建筑学体系,这是武大建筑学教育独特的培养方式。
边总刚充满激情的演讲让我很有感触,比如建筑学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助于人的成长,范围很广,做建筑不仅仅是形式,也需要相当广的知识面,所以到达一定层面,就是谈建筑,都是在建筑之外,边总的演讲报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什么他能赢,很多时候赢在建筑之外,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家的水平、设计手段很接近,怎么能有竞争力呢,其实武大的环境有利于大家综合全面地成长,这是个综合性大学,人文底蕴深厚,它对建筑之外的成长很有帮助。
第二是现在我们经常讨论,建筑学能不能教,能不能学,它难在哪里,好像找不到标准答案。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刚开始做设计无从下手,建筑设计需要一个理由,从哪个点去思考,这就涉及各方面因素,可以从积累经验入手,比如建筑学以外的东西,或者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刚边总展示的就是几个他能够寻找设计起点的方法,6个项目就是6个故事,都有他的切入点,和自身的发挥。不同设计竞赛采用的方式都不一样,私企甲方,打动领导的心就可以,政府的项目就相对复杂。
有一点赞同的是:建筑学和其他造型艺术包括空间艺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飞机舱,船舱,都可以感受空间,但建筑学是有场地的,随之有场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文化,自然都不同,对场地的解读很重要。刚边总的切入点都是从场地开始,再结合知识面,寻找设计的切入点,所以阅读场地是重要的。相对来讲,在复杂的文脉里更容易获得灵感,而空旷的地区或者历史感不太强烈的地方貌似很难做设计,正好西部给建筑生提供好的发挥天地。PLAT ASIA的设计实践就展示了这一点,天高云阔,很美,沙漠,草原可以有无边想象,宗教文化,地域习俗,历史文脉都很丰富,都给了设计创作丰富的灵感,6个项目都谈了这些方面的解读,都选了恰当的设计方法,但后者很重要,把概念的东西转化成有形的东西,很难,在大学就是训练这个能力,首先有个concept,如何在现象和场地中捕捉灵感,发展成设计概念,这是第一步,然后从设计概念转化成有形实体,往往最后的形式是模型,效果图,动画,专业的平立剖来展示设计的灵感,围绕设计概念推演,两者能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就更容易获得认可。另一个重要的点,口才很重要,边总激情洋溢很能打动甲方,特别是引入更多故事,能推销出方案很重要。建筑学是全方位地锻炼,全面地发展个人能力,对世界的看法,项目管理的能力,只要认真体验,就有很大收获的。这里涉及的建筑和自然的融合,设计如何反应地方的生活,设计大致也是这样,最后去寻找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这是能驱动设计师有激情做事的,这是今天边总演讲带来的很好的启发和鼓励。
第三是对于演讲提些自己的问题,做个探讨:这6个项目关于西部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土有很好的观点,应对方式也很独特,但必须承认的是,建筑能够表达文化的程度是有限的,也有不通的,选择某个地方文化图案,比如第一个蒙古包,选择图案转译成建筑布局,某种程度和建筑学的本质是有一定冲突的,设计建筑关键的一点是基于人的行为模式,看起来是在设计建筑,实际是在设计生活,所以中间需要展示好多东西,图案是否能和行为方式对应,如果不能对应,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有不方便,这个问题可以请教边总在设计过程中有什么思考,在其他项目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董事长边保阳:
这个问题很典型,我们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应对,但这个项目很直接就拿来用,这是因为刚讲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有点紧张,没讲得特别清楚,其实转译没那么简单,过程很复杂,但最终的结果非常简单,胡笳十八拍图里的蒙古包起码有500年的历史,帐篷500年前也有了,当时的人面对自然环境就采用这样的庇护所的材料,有了自己的生活内容,就说明人、建筑、自然是可以共生在一起,到了今天,我们想在草原上做项目,又希望通过故事引入,胡笳十八拍就是一个故事,更深入的是希望故事不那么直译,而是说古人采用了什么智慧、形式和材料,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材料形式,但是达成的生活内容还要有原来的厚度和丰富度,这是当时的思考过程,但现实是时间很紧张,甲方很认可那幅图呈现的故事,也很着急,为了快速给与甲方答案,作为企业而非学术机构,我们要在短时内给出有效解决方案,只能直接移过来,刚说违背建筑学,从这点上说其实是的,建筑学就是要有创新的方式并构造新的内容,但我们确实是直译了,很形式化地移过来,其实想讲建筑,但是只能讲讲周围的环境,人坐下来是一片草原,建筑和环境带来的体验还是可以的,也是一种对行为和心理的呼应。这次的演讲是直接从给甲方的汇报中提取出来的,并没有做严谨的梳理,所以程教授的问题很专业犀利到位,这确实是这个项目的小遗憾。那个确实很直接,包括后来提到的麟德殿也是,这个直译是那个甲方就是做古建的,麟德殿作为最经典的古建,根据唐代建筑制式还原倒是一次好的古建尝试,但这确实是我的问题,建筑师应该有更多思考,学习的是智慧而不是形式。
听讲现场(图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视频来源:腾讯大楚网直播平台
鸣谢:任亚鹏老师
微信公众号:PLAT ASIA
新浪微博:PLAT_ASIA建筑设计
www.plat.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