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艺术廊 成立于1998年  

【建言丨对话宋照青】:建筑实体与精神空间营造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宋照青,日清设计创始人、总建筑师。他始终秉承“删繁就简,溯本清源”的建筑哲学,立足本土并以创造精品建筑为目标。于2001年成立日清设计,主持设计项目包括西安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日清老楼(卜石艺术馆)、西安芙蓉新天地、上海中星美华村等。


2015 年,他正式创立了上海原境界美术馆,并举办多种跨界展览活动。美术馆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真实的生活元素,依托原境界美术馆实体空间,希望在这一方天地建成城市、乡村与文化、人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未来文化生活试验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宋照青的建言现场:




01

原境界的初衷

用艺术构造建筑的识别性



宋照青:原境界和城市的关系来自Roca Gallery乐家艺术廊04:09

原境界的英文就是 Original Identity 。Identity 就涉及到建筑的场所精神。这个概念是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出的。他在书中写到建筑的两个特质,其中一个就强调了Identity就是建筑的识别性。


▲ 原境界美术馆


国内很多人是通过材料等实体物质来对建筑进行识别,比如大理石指向一种身份的识别。但我们希望由设计和艺术,构建一种场所精神上的识别性。所以原境界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回归艺术创作的本源,用最原始的艺术来形成场所的识别性。


▲ 凝练的拱元素历史


我们也希望原境界能为城市创造一个场所,为人的聚集与互动提供可能性。并不是城市把人聚在了一起,而是因为人在经济上、情感上的各种需要聚在一起,城市才逐步形成和扩大。人是需要进行聚集的,但是城市中处处存在围墙和屏障。疫情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原本就淡漠的关系,更加疏离了。


▲ 改造后的原境界


所以,当时我们打造了一个会客厅的场所。包括,2020年初改造原境界美术馆门厅空间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要场合更加适合人群的聚集,就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宣讲和氛围的渲染。一方面提升大家艺术审美的高度,一方面创造人群交流和聚集的可能性。




02

日清之眼

用艺术的眼睛去看这个城市



原境界美术馆作为一个展览空间,它的门厅、过道、卫生间等空间,同时也服务于所在的办公大楼。市民在工作生活中时常从这经过,但陈旧的空间与艺术的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这与美术馆的初衷是违背的。


▲ 日清之眼


这次改造,我们把门厅的空间和与展览空间打通,保持了空间性格的连续,空间的外延和边界也模糊了,现在的艺术空间一直延伸到门厅,甚至延伸到了日清的主入口。


我们还在大厅装了一个日清之眼,一方面希望用我们的眼睛注视自己,人生即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一方面用这只艺术的眼睛,去看待这个城市,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环境和人的人生。



整个日清的空间环境以后还会再改造,这里原本就是免费对大众开放的,所以希望能够形成更全面和开放的艺术展示空间。对于美术馆空间边界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创造一个契合点,一片缓冲带,不仅是创造一个好看的空间,而是在于提醒人们,艺术并不遥远。






03

活动的开展

以艺术展览促进交流



我们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交流的实体空间,但如何让人们走进这个空间,就需要创造一些活动和话题,对人产生吸引力。


现在自己受制于企业的经营,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忙碌的状态。对于活动的开展,实际空间越来越大,但是目标性越来越低。因为自己往往以一种参与者的角色来看待一个活动,往往是看有些活动能不能激起我的兴趣。所以自己去办活动的时候,就把握不住一个主题,能够更好地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 破圈:商业、设计、艺术共同创造的再思考_2020


▲ 楼群BLOCK摄影展_2017


▲ 岡田憲久原境界讲座_2016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包括原境界一直也是在空置的状态,没有办法让它达到我所想象的,就像电影《邂逅巴黎》里所出现的那种状态。一方面来说,在疫情中我非常理解,政府所创造的这种隔离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理解,国外的群体走向开放的城市这种迫切性。这是根据我们不同的这种安全感和定位所造成的。所以也努力在这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目前对我来说是很难的。

我们现在有讲座论坛和展览这两大活动组织形式,但我们要以论坛的形式组在一块,可能就比较拘谨,大家也不能充分地交流。所以,我认为还是以艺术展览来促进交流,可能更有意义。



04

建筑设计的命题

创造精神交流的空间



建筑设计应该创造出让人们在精神上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我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因为某一个事件大家都感兴趣,然后都愿意到这个空间来接触,没有防备地进行交流。


比如老百姓打麻将也爱聊天,也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交流。但我希望往更高层次地推进。达达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潮流和运动,最初就萌芽于咖啡厅、酒馆里的这种自由交流。我们的咖啡馆能不能充当这个角色,是非常值得我们能够研究和讨论的。大型的商业建筑也是一样的,包括K11这些大型艺术购物中心,实际上也在运营和推动社会精神层面上的交流。


▲ 上海新天地


对一个优秀的民族来说,可能吃的食物很简单,但是更多地偏重于和谁一起吃,以及吃的氛围和环境,这样也会带来不一样的附加值和意义。一个活动本身对于个人的物质上的追求应该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人的精神上的追求却是无限的。


▲ 上海爱明弄社区改造




05

陋室何陋之有?

理想居住空间的精神需求



宋照青:居住空间的精神需求来自Roca Gallery乐家艺术廊03:25


建筑设计首先要实现空间的基本功能,但最终的指向还是归于精神追求和艺术性,这是我追求的方向。


电影《第5元素》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外星人把钥匙递给人类,手被石头给夹住了。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Time is not important, only life is important。正好这部电影是在金字塔里拍的,当时我就特别感动。金字塔就是很典型的一个精神满足大于实用功能的建筑。


▲ 日清老楼


建筑追求的东西跟吃起来我们差不多,也有基本功能和精神两个层面。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写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所谓陋室有基本的功能保障就行,反而更多关注周围环境和精神上的追求。


▲ 珠海万山静云山庄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书吧修缮


▲ 上海华山路U-CUBE改造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智能电子产品,追求生活的便利性。我们一方面用了这些省事的东西,宅在家躺着不动,另一方面又流行健身,这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现在对功能性的东西追求无穷尽,但是对精神性的东西的追求是不够的,还处于不太平衡的一个状况。


一个建筑最重要的是,形成更加融合开放的环境,更加有益于精神层次的提高。公租房在这个问题上可能远远胜于商品房。


年轻人对房子的基本需求无非是,有地方可住,能够更加稳定地生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年轻人都把房子当作人生的终极奋斗目标,我觉得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那么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很悲哀的,我们中间不会出现马斯克,也不会有梵高。


所以,公租房在为年轻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安全场所的同时,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聚会的公共空间和精神社区,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开放性的心态融入这个城市,就更好地解决了他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双重需求。



建言思想汇之宋照青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



相关推荐
返回
0.0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