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凌:我是钟凌,一名建筑师。
我的求学生涯比较奔波,03年离开北京来到法国蒙彼利埃,那时候我是建筑学院唯一的亚洲学生,所以我也得到了很多去世界各地交流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去加拿大一年的访学和工作,结束后又回到北京工作了半年,做了很多的项目(中国的设计速度还是无与伦比的)。最后是在巴黎的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完成了我的硕士学位,拿到了法国国家建筑师文凭。
毕业后继续在巴黎工作,对欧洲成熟的设计思维和技术模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2009年欧洲金融危机,当时我和我的研究生导师Eric Dubosc在合作,接到了一些中国项目的邀请,于是我回国,2010年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杜兹设计。
我们的设计维度在同类型的事务所中应该算是比较广的,从上百万平方米的城市规划项目,到最小的我们做过60平米的空间。在我看来,建筑师在进⾏设计时需要有升维的思考和降维的探索,运用规划的维度来推敲建筑的总体风格与布局,运用建筑的思维来打造室内空间体验,又通过对空间的摸索来更好的设计建筑。
02
d.e.r:巴黎的建筑和它的城市一样,更加华丽而感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在巴黎学习建筑的一些感受么?
钟凌:法国人是把“浪漫和创新”融入到了骨子里。巴黎拥有着太多全世界城市都羡慕的伟大建筑,巴黎的历史城市风貌也是保护的相当完好的,这些历史沉淀一直以来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巴黎都有很好的平衡了现代和传统,从拉德芳斯到蒙帕纳斯,从蓬皮杜艺术中心到卢浮宫,甚至当年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在强大的“传统”面前做出了“现代”的挑战,这是我最喜欢巴黎的一点,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本,却依然坚持创新,不像罗马那么过于守旧。
漫步在古老的巴黎,你会隔三差五的邂逅一些非常“新潮”的建筑,而这些看似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的”异类”上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来看,却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活力,留下了当代的作品。所以说“升维”思考有时候能帮你打破僵局。
钟凌:尺度和维度在我看来是一种In&Out的对话关系。
巴拉巴拉天津滨江道旗舰空间
长颈鹿美语空间设计
而当我们Zoom in到一个具体的空间,这又进入到了人的尺度,我们需要关注人的体验,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为长颈鹿美语做的一个儿童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要同时考虑成人和儿童的视角,以及他们不同的审美需求,1.2米以下的空间我们留给了儿童让它色彩斑斓,而1.2米以上的成人视角我们又尽可能的让它优雅一些。
长颈鹿美语空间设计夜景
04
d.e.r:对于不同的项目,您的工作方法逻辑是否也存在变化?目前您有哪些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地缘性的前提下有意的颠覆和引领新的设计市场?
钟凌:对建筑师来说,工作上需要同时考虑“理性和感性”的两个维度。
我也一直在追求一种“理性的创新”,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的为客户“解决问题”,把创新融入到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那么问题解决了,设计也就生成了,而不是事先设定好一种风格或者效果然后再想办法“卖”给业主。
悬浮战舰
金牛图书馆及外化成中学实际上是两个社会功能的两个地块合并到一起来设计,但各自的基地红线是限死的,金牛图书馆的用地非常紧张,位于一个三角地块的顶端,占地狭小同事还限高,由于业主各个部门功能的面积需求很高,有一部分面积我们实在无法解决,“无奈”之下我们将顶层的一部分功能 “悬挑”到了外化成中学的教学楼之上,跟外化成中学“借”了一部分上空的空间。最后这一个看似无奈的选择却成为了这个建筑最大的特色,在当地也引起了很高的关注。
05
d.e.r:在您的实践中,社会/当地居民的反馈是怎么样的 ,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用户的反馈其实对设计师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为临夏政府设计了一个大剧院,和一个奥体中心,大剧院我们采用了类似鸟巢的结构形式,通过结构实现了当地地方特色图案和形态,让它既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又是非常现代化的一种呈现。
穹隆之花-临夏民族大剧院
后来我们有在网上看到当地居民的一些反馈,他们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建筑感到很骄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地在这里举办的大型活动,演唱会,演出等,感觉是居民非常喜闻乐见的活动。能看到建筑持续的生命力,这对建筑师来说,感觉是非常欣慰的。
06
d.e.r:您认为在我们现在这个万物互联,建筑项目层出不穷,人人都是发言者、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下,建筑师甚至整个行业应如何更好面对?
建筑设计领域也会出现越来越细分和精细化的趋势,这其实是一种行业愈加专业的表现。对设计师来说,有时也需要有一种匠人的心态,对项目精细化的把握和精雕细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重要。
除了对场地和业主需求的充分理解,运营思维和品牌思维对设计师来说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它未来的发展,它能不能活下来?它的未来有没有可变性和可成长性?
拿目前我们的工作室为例,我们给它的定义是“复合型多功能办公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办公室,经过简单的变化,它就可以成为一个展览空间,活动空间,发布会空间等。
不过,建筑的社会属性还是非常强的,对设计师来说,也不能单纯的追求关注度和传播度,如同建筑是扎根在土地里的,建筑师多数也是需要“沉”下去的,倾听,观察,思考,要站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毕竟你留下来的建筑是要矗立在那里几十年上百年的,不能光考虑短暂的网红效应。
07
d.e.r:您认为科技发展给建筑行业、设计师带来怎样的冲击和思考?
有统计数据提到,建筑师是排名前十的“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对建筑师来说,他需要考虑到这块场所的时间,氛围,情感和记忆。建筑是带有社会性和人文性的行业,可以这么说,世界变化越快,我们更要留心去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这些都是时间留给我们的财富。
当然,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技术,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和新的风格,这些都是利好的方向。
建筑的市场大环境在我看来总体是利好的。在中国这个市场,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大家感受到了设计带来的“价值”。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设计师很好的时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创新的实践项目。
但同时,作为建筑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会越来越大的。社会对我们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需要的人才可能也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复合型的。
今年正好是杜兹成立的十周年,我们也提出了“杜兹2.0”的概念,杜兹的1.0版本,是功能需求,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师是一个城市的“造梦者”,他要考虑建筑的社会意义,为人们创造空间体验,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的生命力。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很好的将运营思维和品牌思维应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实现杜兹2.0的升级,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做出更多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08
d.e.r:您希望与您一起共事的年轻建筑师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年轻设计师的寄语?
首先还是要热爱设计热爱生活,建筑师还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没有这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很难将一个好的理念坚持到底。在此基础上就是要明白建筑设计还是一个服务行业,建筑师不是艺术家或雕塑家,保持谦逊懂得倾听才能管理好自己的那股创作能量。
时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