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视频专访丨对话崔伟: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DANGEROUS
危险的

ENTHUSIASTIC
狂热的

REAL

真实的


·
崔伟


崔伟,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作为“中英政府专才赴港计划”之专业人才赴香港。曾被香港《建筑与都市》杂志评为最新锐设计师。主要作品:北京三里屯新天地、香港中环填海计划、上海华山公寓(为上海最豪华公寓之一)等。



对话崔伟:

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01

d.e.r:关于自己以及对设计的坚持

崔伟:我从1985年开始读大学,学建筑设计,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这辈子一直都在专注于做设计。中间经历过几次大的改变,1992年的时候,在清华读完研究生后去了香港,开始了“正式”的职业生涯,因为在这之前一直在大学教书,去香港以后开始接触实际工程,真正的做设计,2003年的时候回到了北京,中间还去美国读了一次书。



我在很多同学聚会上了解到,大概有1/3的同学已经不再从事建筑设计了,因为这个行业可以说是“黄连树下唱小曲”,苦中作乐,非常辛苦,也容易被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折磨得精疲力尽。就像电影台词说的那样,繁杂的东西会让人失去梦想,也会让人失去热爱,所以很多人就感到厌倦。


以前一个同事原来也是做设计的,后来甚至跑到了山西去种玉米去了,楼下的健身教练原来也是做设计的,他把建筑相关的软件都卸载了,说这一辈子也不打算做设计。所以我觉得对于很多年轻一代来说,如果想从事设计行业,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你得热爱这个行业。





02

d.e.r:人文情怀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的影响?您更加在意的是什么?

崔伟:建筑行业分类比较多,有人做美术馆,有人做银行,有人做体育馆,而我们做了大量的住宅。住宅其实都是跟老百姓有关系的,所以说我们代表的是老百姓。



东湖湾名苑


我也接触过很多住客,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感受到,大多数人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心血来买一套房子,也想在这里度过自己人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的工作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需要关注普通老百姓在住宅里面的感受,喜好的需求等等。我们最近在做模式口的城市更新,当时特别想拍一个纪录片,在这里很多两三代人都在模式口生活,多数的人在拆迁之后还会再回来,所以很想通过一个纪录片看看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和命运的转变。我觉得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通过这些住宅设计,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也能看到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03

d.e.r:如何理解新的中国人居文化?家的概念又如何被体现?

崔伟:我觉得我和我父亲那一代的人的观念的变化,远远不如我们跟下一代人的观念的变化,这说明中国在最近的二三十年的变化是很大的,无论是在审美上还是在社会上,大家对于居住的舒适性越来越重视。中国这几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特别符合摩尔定律,每18个月裂变一次。但是我们这代人对于这种裂变的感受可能更加强烈,所以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无论是建筑还是美学,我们一直都认为有时代性。比如说我去日本看日本年轻人的潮牌,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我完全看不懂,我们这一代人是跟随Armani,Prada一起长大的,但是Armani和Prada绝对不会是年轻一代的审美,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远洋·LAVIE


相比较而言,在这几年美学的变化里,建筑是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的。我们会发现戏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最近很火的《乐队的夏天》,之前来自清华的水木年华组合,在节目里被怼的一无是处。并不是水木年华不努力,而是大家的审美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建筑也是这样,20年前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相比是有差别的,但是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差别,空间的感受,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我想建筑行业会不会有一个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出现,让整个社会的居住观念发生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这个是我们最期望的。


现在的建筑师可能更多的在想如何把建筑做的好看,关于人的感受和审美方面,建筑还是落后于电影、音乐、甚至绘画等很多行业。之前去看红砖美术馆,这种艺术观念的变化,跟中国第一代艺术家王广义那一代人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也期待建筑行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


金科天湖北苑


开发商的限制,再加上从业人员年龄都比较大,还在用老一套的方法做设计,这些是导致建筑观念落后的主要原因。例如香港新世界的变化,自从郑志刚从哈佛回来后,你会发现整个新世界的项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审美,生活方式等等。他最近的项目香港瑰丽酒店(rosewood),令人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有修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设计的,跟新世界以前做的设计完全不同,并不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整个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他做的 k11商场,跟现在的商场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可能是未来建筑行业会有的变化。



04

d.e.r:您曾说过“只有找到合适的“气质”,才有可能成为城市经典”,这种“气质”如何通过实践体现的?

崔伟:这个其实在现在建筑行业中是一个巨大的争论,比如在北京城市里,我们到底应该做一个循规蹈矩的灰屋顶房子,还是做银河SOHO这样的建筑? 


我认为一个城市要想有活力,需要有秩序,有统一的气质,但是我们处在21世纪新的文明时代,应该鼓励年轻人的审美多样化,所以我们也需要适当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出现。北京的魅力就是在于它既有胡同,又有像银河SOHO这种新的建筑,所以我并不认为整个北京需要完全是紫禁城的气质,当然在核心区需要更统一的规划。所以关于气质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不能做的太俗气,一定要把建筑师的水平发挥好。



05

d.e.r:有哪些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地缘性的前提下有意的颠覆和引领新的建筑市场?

崔伟:我们的项目中住宅比较多,还有一些体育馆,甚至还做了大家都比较关心的p3实验室,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建筑。
三里屯3·3大厦
葫芦岛体育中心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去三里屯,我们20年前在那做了3.3大厦,一个特别热闹的项目,当时就想做出像东京那样白天晚上都特别喧哗的感觉,因为它是一个商场,所以当时想把它做成一个潮流中心。像福溪大道、东湖湾这些给老百姓居住的,就需要典雅大方,高级的感觉。而协和医院的p3实验室完全是技术导向的,因为我们要保证避免细菌的泄露,这也是所有行业人最关注的问题。如果p3实验室出现了泄露,对整个北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这个项目里所有的形式都要为安全和科研来服务。


我们的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类型和气质,相对的关注点也就完全不同,不能用一个关注点,用一个逻辑思维来做好所有的建筑,建筑的魅力就是在于设计师不一样,做出的东西也会不一样。



06

d.e.r:您曾说关于“未来的居住体验”,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人居的发展的?

崔伟:目前人居方面有两个大的特点。


第一点是不够灵活,比如卧室、厨房、餐厅、客厅等等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生活空间。


早期我们认为屋子永远都是固定的功能,但现在更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因为空间需要根据人不同的生活时期和状态,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例如孩子出生,在家工作等等。我们目前在研发一种产品,空间内除了卫生间和厨房,所有的墙都是可移动的,例如书房和客厅,甚至卧室之间的连接,都可以进行比较灵活的改变,这个产品基于人的多变性,不论是感情还是生活方式。建筑尊重人,就是需要尊重人的变化,所以我们希望给予空间最大的灵活性,根据人的全生命周期做设计,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点是结合科技。例如人睡觉的时候是不是绝对的安静?睡觉的环境是否可以充满新鲜空气?家中的光线,是只具备照亮的功能,还是灯光会随着太阳而变化?所以第二点是科技住宅,我们一直坚信科技能让住宅产生巨大的迭代,用科技来改变人的生活,让人生活得更舒适。


所以归纳起来第一点是全生命周期,尊重人一生生命轨迹的变化;第二点是让高科技真正给人的居住带来翻天覆地的迭代,这是我们目前在探讨的方向。


融新科技中心



07

d.e.r:关于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

崔伟:建筑学发展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国内的教育更强调技巧和关系,从大学毕业后马上能做设计。在美国的教育,有一门课是去自然界随便去挑一个东西,例如鸟窝,然后用相同的原理做出类似建筑的东西。中国的训练方法是让你成为一个成熟的工程师,而国外建筑学的教育,是先让你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而成为真正的建筑师,就需要去事务所慢慢学,最重要的是教育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建造某个空间,一定是方的或者圆的吗? 空间可以另外连接在一起吗?它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沈阳新地中心


所以我觉得中国未来建筑学科的发展,第一个变化也许是更强调思想。就像绘画一样,在拉斐尔之前,所有的大师都是用眼睛来画的,比如提香的作品连人物的发丝都特别真实,大家看到这幅画后都觉得构图好,色彩漂亮,画的真实。但在拉斐尔之后,产生了印象派,印象派最重要的是人从眼睛看绘画变成用心,用思维来看待艺术品,建筑学的变化也是这样。


我们并不只是单单做一个房子,更多的是要了解它承载了什么意义?有哪些有趣的理论或者灵魂在这里面?很多日本的建筑师,比如安藤忠雄,他做的房子会让你觉得有一种精神在里面,这种精神代表着他对房子的思考,以及日本人本身的审美,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特别感动,而不是单单的一个住宅。


第二点我认为科技会融入到建筑学里面。科技会促使建筑产生更大的变化。



08

d.e.r:您希望与您一起共事的年轻建筑师需要什么样的品质?

崔伟:我一直觉得人这一辈子要做好两件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真的挺难的,因为这是双方的。但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能够自己把握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建筑师,刚开始都想成为大师,都怀揣着梦想,但20年以后,很多人宁可去种玉米,也不想再做建筑设计了。因为琐碎磨光了他的光环、梦想和坚持。所以要对抗琐碎,对抗岁月,对抗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你的热爱。


我认为所有年轻一代的建筑师都会比我们那一代更强,因为建筑师需要从小对审美有一定的训练,而我们那个年代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在二十几岁之前都没进过美术馆,都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美术馆,也从来没接触过美学,学的都是数理化。但现在的小孩学习的内容更全面,条件更优越,信息更发达,审美也比我们那一代人更强,所以年轻人一定会更加优秀。最重要的是你要热爱建筑,那一定会有一个远远超过这一代人的辉煌。


天润乌蒙水乡


主编:田宁

采访人:岸一、d.e.r
统筹:岸一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家庆
实录校对:Josie、岸一
宣传:春阳






往期推荐









联合发起
 
    


媒体鸣谢

合作媒体持续更新中,期待您的加入。




时机时机

设 计 师 智 库 社 区 a p p
小组丨交友丨工作丨项目丨成长





相关推荐
返回
0.08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