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岱宗,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政策与规划、未来交通技术与战略、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街道与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大数据和量化城市领域,有着20年的经验,并对智慧城市、交通以及自动驾驶方面有着大量研究,从而让城市的发展更健康、平衡,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刘岱宗的建言现场:
01
智慧城市的关键词
中国,技术,愿景
近十几年来,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迅速发展。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三个关键词始终贯穿其中: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国,根据德勤2020年最新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智慧城市1000多座,而中国约有500座,因此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技术,因为智慧与技术相关联,比如无人驾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智慧城市要达到的愿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技术公司都痴迷于新技术的研发,但对于应用场景的探索缺乏对城市运行逻辑的深入理解。对未来城市发展愿景的浅显理解从本质上限制住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涵,抛开技术本身,我们希望智慧城市20年后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才能反推现在该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在正确愿景的引导下,技术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在过去五六百年间,人类发明了无数技术,但最后留下的对城市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力的技术,大约只有15~20种。这说明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技术也频繁迭代,留下的那些技术是符合长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愿景的。在愿景的指引下,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想法改造城市。因此,“中国、技术和愿景这三个关键词,愿景尤其重要。”
中国在智慧城市中占有最大份额的原因是,中国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城市化进程最快速的阶段,每年约有3000多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带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如消费者进入城市生活需要购买汽车,将引发一系列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城市化在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人们到了城市,需要居住生活,就会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出行,就会发展出地铁、公交系统提供公共服务,于是汽车工业也会发展;甚至为了更多样的消费,电影院、互联网产业等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一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就会衍生出大量的商业机会,而当人口聚集时,就会爆发出许多新的观念、思想,刺激创新。因此,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上智慧城市化城市中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真正的智慧城市
需要让技术服务于人
关于智慧城市愿景的思考,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骇客帝国》,电影的内容是人只有一个大脑,机器给人注入了各种各样的数字信号,让人们幻想在蓝天白云家生活,但现实是人仍然躺在床上,电影的主题是想告诉我们,在一个城市中,每个人都躺在胶囊里,人只是个大脑,有各种大型机器为人提供营养,保证人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然后向人传送各种电子数字信号,仿佛有一个上帝般的管理系统,这是智慧城市未来愿景中的一种。
这种方式,被称为技术沙文主义的智慧城市:技术统治一切。就像现在这样,人们不用出门,购物有淘宝,还有视频会议,甚至吃饭都是外卖,这与机器喂人同理。所以当技术直接侵入城市生活,慢慢的就会变成《骇客帝国》,最后人只剩一个脑子,这是我们想要的智慧城市吗?值得我们深思。
人类在过去5000年,从生物学的角度从来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需要公共生活,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这些生活的内核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让技术更好的为人服务。从人的本性来说,最好的生活应该是呼吸新鲜空气,拥有阳光,而不是 LED灯制造的虚拟空间。
▲ 《骇客帝国》剧照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很多种不同的目的,但中国的智慧城市多数被大型技术公司左右着城市所有的一切,这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医疗,如果做诊断的医生只是买医疗器械或者医药的商业属性公司,那这个诊断是否有公信力?结果不言而喻。而真正的智慧城市是可以解决城市里的一些“城市病”,人们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我们可以请像医生一样的智慧城市专家给城市看病。
而那些技术公司是商业性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是以诊断这个城市、以建立未来更好的愿景为目标,他们可能只是到处售卖它的技术产品,再强加给政府或消费者为其买单。因为他们所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并不是从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会去深入思考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追求什么?所以这时候需要规划师、设计师的参与,探索城市的愿景,让这些可以规划更好未来的人,回过头来告诉这些技术公司应该如何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生活愿景。
03
未来不是缥缈的
可通过愿景探索生活的本质
预测未来有很多种方法,未来并非虚幻,而是有一系列逻辑或方法,例如观察过去的发展趋势来预测未来,绘制出过去的曲线,在未来10年内,这些曲线有继续向外延伸的趋势,可以观察一些量化的情况,因此预测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人类也在不断探索,这是人类自身好奇的本质。
但是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更好的预测城市未来,以及人们将来的生活。第一种方法就是回望过去,中国近三十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发现很多东西在变,但有些东西没有从来没有改变。例如很多人认为淘宝出现后,人们都在网上消费,因此人们不会到线下商场购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虽然淘宝这一类在线购物平台非常发达,但中国的商场越来越多,商场里人也从没有少过,因为人是需要在线下进行互动体验的。再例如线下教育、陪孩子去玩以及人们在一起吃饭,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无法被替代的。而当人们越来越富裕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公共生活。所以,总以为线上消费一定会把线下消费挤得没有生存空间的想法,是荒谬的。
为何再次兴起地摊经济,就是希望能通过各种灵活的模式,让人们到线下消费,从中可以思考,从过去可以推演出未来会诞生什么东西,这就是我的观点,技术一定会再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进步会让所有人都足不出户。
▲ 地摊经济
因此,要注重人的体验。要警惕的是技术迭代很快,技术和技术公司的力量也很大。因此,需以非盈利为主导的机构,即NGO来介入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因为商业驱动的社会不一定能把城市或社会塑造得更好,所以此时人们需要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平衡商业利益。我就在NGO工作,之所以今天在中国来谈这个事情,因为中国现在商业型的技术公司很强大,需要NGO来从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未来城市的愿景增添一份力量。
只有拥有美好的愿景,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有城市规划师,结构师,建筑师,工程学家,以及各种技术专家。我的工作理念是,每个人只是分工不同,没有所谓的优先级,规划师只是在土木工程之前做了规划,这可能是我在生产线上处于较前的位置,我做完这件事后,由工程来帮我执行,所以这只是过程中的一些分工,并非规划设计一定比土木工程师优先级高。
04
出色的智慧城市
会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
智慧城市脱离不了技术,现在变成技术在引导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城市的发展选择了什么样的技术,但是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是由谁做主导的问题。
举例来说,著名的迪拜在2018年发布了一个智慧城市的项目,而且还设立了一个人工智能部长,正部级领导,竟然是为AI设立的,因此很时髦。他召开了世界城市治理峰会,然后当时有一个专家去了以后,早起出去跑步锻炼,当他跑到大马路时,发现这里没有人行道,也没有自行车道,即使有无人驾驶,从会议中心到宾馆等出租车都要等上半个小时。所以这样的城市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根本不考虑行人的感受,而汽车只能解决城市大约20%-30%人口的出行问题,剩下的人出行问题无法用汽车解决。因此,在迪拜无人驾驶的应用方向并不正确。
后来,这位专家飞到了维也纳,那里是欧洲第一个提出智慧城市的国家,同时也在研究智慧汽车。但是维也纳的智慧城市,和迪拜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看法完全不同:在维也纳的冬天,可以看到这些老人们在维也纳的人行道上跳舞,人在公共空间中仍然活跃着,就像中国的大妈们在街上跳广场舞一样,其乐融融,这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城市生活,而不是天天被无人驾驶占据着,行人和自行车没有路权。
维也纳考虑的是人的感受,以人为本的运用技术。所以迪拜和维也纳是很典型的对比,他们都在研究无人驾驶,智慧化程度都很高,但如果让人选择去其中一个城市居住,我想结论是不言自明的。因此,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用途,其介入的规模或方式也不相同,即代表着不同的智慧城市愿景。
城市发展中
我们要以人为本
说起中国的智慧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北上广深以及杭州,尤其是杭州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发展最好的城市。我个人认为,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是上海和深圳,北京整体上不太适合居住,有很多问题,所以北京面临的挑战也很多,但是北京的未来也是最好的,有问题的地方才更有价值。由于功能的改变,其未来的方向可能会体现在空间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我觉得这几个城市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未来也将完全不同。
▲ 交流互动
还有一些社会属性,比如种族、年龄、阶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割裂来看智慧城市的这些事情,我们要挖掘的是人性里面不变的东西。因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活了很长时间,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挖掘人性的需求,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应该以人为本。
城市与人要倾向自然
弥补以前不科学规划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我们往往说城市要与自然结合,人要倾向于自然,但是我觉得人类文明史这件事就是对自然最大的一种破坏。所以我们如何在新的语境当中,建立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是智慧城市应该有导向性的思考。
近期,我们推出了一个名为“气候智慧型城市”的项目,该项目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对一个气候非常友好的城市,在实现智慧化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做到不破坏原有气候生态?还有在前几个月,我国部分城市多发洪水,但无法应对此类极端气候。如何通过智慧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智慧型城市
当我们在做旧区改造时,我会建议做太阳能板屋顶,这样当人在室内享受阳光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建筑供电,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力接入建筑智能电网,不仅能为建筑提供电能,也能为电动汽车充电,给未来电动车的普及提供支持。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解决方案,它有明确的目标,确保零碳排放并且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身贡献,但这背后还将涉及许多(智慧城市的)技术。因此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的破坏,我把这称之为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共处关系的桥梁,有时候我们需要弥补之前大量的城市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技术也许会引领智慧发展
但终归会回到人们的理性生活中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另一角度看未来、去思考,来决定我们最终需要哪种城市。我们常忘记某些概念或词汇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正如智能和智慧经常被认为是同义词,实际上差别很大。而愿景的选择可能是对未来价值导向的一个过程。
因此,要注重人的体验。而我们要警惕的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技术很大的推动力。在欧美,他们的制度非常发达,制度中有一类机构叫做NGO(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中的人都很厉害,因为商业驱动的社会不一定能把城市或社会塑造得更好,所以此时人们需要从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平衡利益关系。所以我就在NGO工作,之所以今天在中国来谈这个事情,是因为中国现在商业型的技术公司很强大,需要NGO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未来城市的愿景增添一份力量。
▲ 技术为人服务,还是人为技术应用创造需求?
阿里腾讯都有媒体在为打造智慧城市造势,但社会也需要一些真正能思考、能平衡这些利益的人。面对这些科技公司,我不是要告诉你们最后的选择是A还是B,而是要告诉你们除了A或者B,也许还有C这样的答案。NGO就是这样一个机构,独立于国家政府,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和开发系统。但都是从市民出发,为城市服务。如此一来,在这样的发展框架下,即使技术可能会让你迷失一段时间,但是慢慢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市民每一天的生活当中。
建言思想汇之刘岱宗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