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通过4个方面研究了重庆的地理问题:大区域的地理环境;渝中半岛的地理环境;20世纪与其他城市的地理变迁比较;当下的地理环境。
首先他们发现,在重庆地形和建筑是密不可分的,还决定着建筑的形态。但从过去到现在,这种密切的关系却被弱化了。
地理环境影响建筑的分布
地理环境影响基础设施的分布
第二,他们发现山体的坡度变化时,道路与城市的关系也被弱化了。坡度小的时候,城市路网是规整的,建筑形态混合。随着坡度的增大,建筑间的空隙也变大了,呈随机散步的形态。坡度最大的时候,建筑随等高线排列,形态变得单一,数量骤降。
随坡度变化的建筑形态和分布
从他们的分析图片中可以看出,他们将google现状图和1929年的军事测绘图(最准确的历史地图)进行叠加,发现了被改变和被保留的空间,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看到其余的特征,而叠加发现空间的改变就是一种不错的历史研究方法。
Google地图 + 1929年军事测绘图,
发现改变空间和保留空间
所以,从古到今的探索重庆的城市形态,关键要素在于发展重庆的连续开放空间系统,连接建筑,现有空间,基础设施等。
人文方面,大部分教育人文都变迁到了城外,学校的原地扩张了,还建立了大学城。
基础设施,产业,商业,机构,2010年人口,人口收入
向四周蔓延,大部分向半岛北边迁移
人口变化,人口的数量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增加,例如地铁和轻轨。另外跟踪房价的结果是,房价地价和人口豆饼肥集中于渝中区,都有超北边扩散的趋势。
向四周蔓延,大部分向半岛北边迁移
所以,城市的经济,人口,教育,商业都有超杯面扩散的趋势。而居住区考试垂直发展,街区变得越来越大。
渝中半岛内办公、商业、居住、教育的分布叠加
不同的尺度造就了重庆的河流关系,在两江交汇之处,成为了重庆的绝对优势。所以沿河河岸不同尺度的空间利用成为了机遇。研究中发现有的空间是河岸向内发展,有的空间确实河岸向外发展的。而沿河岸的建筑密度,渝中半岛较高,江北区和南岸区密度相似。
渝中半岛港口
长江和嘉陵江切片分析,沿岸分析
通过读河岸的剖切,500m的距离,从建筑到建筑,没有建筑就从树到树。发现长江比嘉陵江有更多的活动设施,嘉陵江河岸硬化,上下分离相当的严重,人们没有办法去河岸变活动。不同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交通和步道很难联通,这应该也是重庆旧城更新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两条江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分布也应该不一样。
剖切分析,纵向联系过少和江岸硬化
分为五类=公共空间
人民大礼堂,三峡广场广场空间
城市内部关系密切的体育空间
基础设施之下的剩余空间
在没来重庆之前,他们一直认为重庆的基础设施只是视觉化的标志,但是实地看到之后才发现不仅仅是视觉化的标志,更是多维度多层面的,也是市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时间、历史、类型的基础设施分类和整合基础设施的分析,他们发现过去的水路不见了,现在都由轻轨,桥梁代替。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在渝中半岛很高,方便可达。可是这么多层次的交通,并没有很好的去跟城市其他功能连接,希望可以增强基础设施的其余城市功能,回复水路的运输方式缓解交通。
基础设施历史发展,形成网络
基础设施在渝中半岛和半岛以北附近步行可达性很高
最后胡安教授总结对重庆的六方面研究,“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
渝中半岛:1936年 vs 2013年
转变不只是重庆,但是重庆的转变确实独有的。曼哈顿也是从水岸发展,到城市内部空间发展,近十年又回到了水岸。香港也是水岸发展,但是不同的是香港被殖民,完全按照伦敦的模式进行,城市的发展更容易,更高效。上海,依旧是从江边开始变化。这些与重庆都有相似,却又不同。
香港
曼哈顿
上海
重庆是由船运空间发展而来,当时由于经济和生产策略是码头空间的发展。而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新形态的转变,重庆自己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同一空间内有着不同吃的的建筑组合住房。不同的空间形态在同一区块出现,有着时代的空间遗存。
最魅力的地方:小区域中不同尺度的建筑
重庆的两江流域将成为重点,城市的特色因素,河流的位置,基础设施,河流网格都是连接半岛和半岛之外的区域的。近河部分的城市关注却相对很少,我们城市更新的策略硬回归到滨水的关注,让滨水智商的空间有良性影响。
城市网格的搭建,才会形成更有逻辑更有序,更有概念的发展。网络框架会另城市更有序,出行更方便。所以重庆的研究可以抽象为城市的状态,可以是重庆也可以是其他城市。网格系统使城市成为有序的城市。重庆也成为了城市实验室,对话世界城市。
秩序城市简历城市的网格
哈佛的同学做的留个分析维度的综合模型
6个维度的叠层分析模型
想听胡安教授的最终考察讲座《世界顶级学府的重庆城市研究》欢迎参加2016年2月26日晚19:30分的交流讲座。
愿我们都看到一个更有秩序更美好的重庆
图/齐帆、Rose,部分源于网络
编制/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