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的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取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 颐和园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致),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 金阁寺
类型所属
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并且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自宋朝禅宗传入日本,日本园林就与禅宗思想密不可分。从吉野时代起就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表现了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 避暑山庄
↑ 天王寺
布局形式
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中国园林偏重山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叠山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创作重点。整个园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山为基础来变化。各种山石造景是自然山地景观在园林中的再现。
日本园林偏向水性。而日本园必有岛。 即使是没有水的“枯山水”也是用白沙纹路来表现不同形态的“水”。
↑ 个园
↑ 六义园
园林构图
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
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尤其是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强调威严性,南方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
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日本园林十分强调来源于自然,一般不强调人工痕迹很重的轴线。
↑ 北海琼华岛平面图
↑ 桂离宫平面图
构成要素
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低,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较少用围墙,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
↑ 拙政园
↑ 修学院离宫
布局特点
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
日本园林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淡,自然味浓。
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 何园
↑ 依水园
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崇文”,如诗如画。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
日本园林“尚武”,充满着对生死的顿悟。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 网师园
↑ 永保寺
游览方式
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
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讲求“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以“空、寂、灭”的场景,让人产生回味无穷,心神俱醉的意境。
↑ 豫园
↑ 无邻庵
中日园林景观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日本园林在借鉴中国园林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后来则通过中国禅宗的传入,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和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园林形式。
↑ 留园
↑ 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