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 民营 | 20-50人 | 成立于2003年  

自然疗法的健康之路


疗愈花园所倡导的是通过自然环境及景观,帮助人们调整平衡与疾病康复。自然疗法需要借助自然环境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干预, 将防治未病,养生健体于一体,为人们身、心、灵提供全面的疗愈疗愈花园公认有复健身心的作用,其疗法类别多种多样,笔者现以目前较为普遍的园艺疗法、森林疗法以及艺术疗法三种疗法结合案例进行展现。


1

园艺疗——触碰绿色的指尖

园艺疗法(狭义)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辅助性的治疗方法,其通过患者对于绿色环境的感官,对于植物以及种植工具的接触,进行栽种等园艺活动,从而达到复健身心的目的。

园艺疗法历史悠久, 古埃及时代,是园艺疗法的初期形成时期。医生让情绪波动的病人漫步花园,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园艺治疗协会成立,将园艺疗法引入到伤员康复和职业培训中。随着园艺疗法走入公众的视线,欧美及日本等国大学开设园艺疗法培训课,使园艺疗法成为专业学科。

2005发表在《心肺疾病康复杂志》的一项研究对107例病人进行调查后认为,那些进行一小时园艺活动的心肺疾病病人比那些只接受一般性疾病教育的病人心率更低。2008年发表在《园艺技术》的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一家老年护理院的18名居住者,在进行4个小时的园艺活动后,他们的健康自我评价和幸福自我评价都在明显增加。

日本北九州市西野医院中有26位老人治疗了6年,恰好有一半数量的老人喜好园艺操作。院长西野宪史发现,爱好园艺的没有一人患老年痴呆,而其他则多少出现了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园艺疗法的效果明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树华说,现在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了从压力值、脑波测量还是内分泌、免疫系统测定等指标上得出结论,园艺疗法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作用。

园艺疗法可分为栽种类、收获类、作品制作类。

栽种类: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等。提高参与者的园艺技术;绿色的植被可以减缓其视觉压力,从而提高视力;强度较大的活动需参与者体力较好,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长时间的耐心的栽种利于让其安心宁神,消除不良情绪。

收获类:采摘、品尝、出售等。通过培养出成熟的园艺植被而进行采摘收获,增强成就感;出售自己培育的果实等,可以增强交流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参与者自信心。

作品制作类:包括干花制作、植物贴制作、插花、水印花制作等。通过用绿色的植物进行艺术品的制作,可以增强艺术创造力,提升审美;可与他人合作制作作品,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凝聚力;制作出来的作品可以使人增强成就感,布置家居可以美化参与者周边环境,赠与他人可以培养社交能力,减少其孤独感。

2

森林疗法——天然消毒,还你一片净土

“森林疗法”是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以及林产品科学的效果,使患者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替代疗法。具体来说,就是让患者置身于森林之中,开展漫步和运动,或者静养。以及通过医师指导,改进患者饮食结构,达到疗愈目的。

森林疗法最早起源于德国。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和运动不足处于亚健康状态。于是气候疗法首次出现,其治疗过程主要是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在森林中漫步或者运动,并调理饮食,利用森林的气候达到疗愈的目的。并达成一多半患者康复的显著成效。

20世纪40年代,德国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利用水和森林创造了“自然健康疗法”而后,森林疗法渐渐传入亚洲,近几年,我国的北京、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亦兴起森林疗法。

在近些年的研究分析中,森林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科学证实。森林可制造大量天然氧气;通过森林的绿枝茂叶能吸收声波,阻隔杂音;森林的绿色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平静情绪,眼明目清;森林有吸收毒气、尘埃的作用;林产品有杀灭、毒菌的作用,如松柏可杀死空气中的白喉、结核、霍乱、痢疾、伤寒等病菌;森林冬暖夏凉,可以疗愈对气温敏感的患者。现已证明的森林疗法机理包括:减少人体产生的应激激素;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抗癌蛋白数等。另外,森林疗法对于高血压、冠心病、过敏性肠炎、强迫症、不安症、更年期障碍、斑块脱发、酒精依赖症、摄食障碍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均已经被证实。

在日本,通过生理、心理、物理的实证研究,对具有治疗效果的森林已经推行了科学的“森林治疗基地”或“森林治疗之路”的认证制度。

【日本奥多摩森林疗法之路--大自然客厅】

奥多摩森林疗法之路的建设项目位于日本东京都西多摩郡奥多摩町,地处城市周边。其通过人工林的再生活用创造最优的康复治疗的森林疗养步道以及基础设施。

经过森林综合研究所最新的测量数据显示,奥多摩森林环境具有提高抗氧化、降低血压等多重医疗功效。其以杉与柏为主构建纯净的绿色的奥多摩森林之疗法之路,山林道路路面宽幅最低1.5m;倾斜度基本控制在5%以下,使患者可以并排走路交谈,促进其交流,培养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

奥多摩地区的群山相连,且其山体斜度大多为45°以上的陡坡。设计者将山体环境总体考虑为一个“大自然客厅”,“墙裙”,即挡土墙拥有各式各样的角度,增添了不少情趣,即为人们增加视觉冲击,分散注意力,减缓压力,提升愉悦感。“客厅的沙发”采用了可以挪动的长凳, 为老年人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提供了便利,让使用者可以自由的选择欣赏山林的位置及角度。设计者在较高土墙的人视高度上设计了能够感受绿色气息的花坛等设施,让人触手可及,缓解患者的焦虑、压迫心理。

       山林中设有倾听滴水声音的装置,使患者沉浸在自然之中,忘却病痛。在山脊上设有体验杉树林空间的自然广场,让患者被包裹在树木之间。森林向大气发散出带负电荷的负离子,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使人呼吸均匀,达到疗愈的效果。


疗法之路上建有治疗驿站,被设置在参加者自然行走的必经之路上,起到了供人片刻休憩的功能。三个驿站都覆盖了相同结构的屋顶,像人们提供了有安心感的内部空间以及创造了建筑物、植被与人亲密接触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森林疗法的治疗效果。 如,驿站F选在山路中段附近在坡度突然增大的斜面上建造“食堂小厨”,可以体会悬浮于树端的奇妙感觉,还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味,调理参加者的饮食结构,达到复建疗愈的作用。

另外,设计者考虑到健康人群的参与,“根本不是路”的地方,通过阶梯做出非常明确的识别,支持健康人群进行攀登等活动。

山林通过实地在树上做标记,确认等高线来标志山间小路。给予患者对于地形地貌的基本把握,让其感受到安全感,消除焦虑和压迫,同样能达到森林疗法的功效。


3

艺术疗法——让艺术唤起身体记忆

艺术疗法是患者在安全而完善的空间,与疗愈师建立互信的治疗关系,透过艺术媒材,从事视觉心象的创造性艺术表达,藉此心象表达,反映与统整个人的发展、能力、人格、兴趣、意念、潜意识与内心的情感状态。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艺术疗法的萌芽时期。欧洲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的艺术作品被很多人都认为,病人的绘画可以用于心理病理学诊断。于是,多数医生相信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可以证明他们对病人的诊断。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首次提出了“艺术治疗”概念。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治疗协会首次对艺术治疗下定义为“提供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治疗大范围进入人们视线。

近代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具有表达患者潜意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当中。如,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和分析,达到疗愈效果。

伦敦大学关于艺术、音乐与舞蹈等参与性活动对失忆症患者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记忆消退、精神困惑、说话能力及理解力减退的征兆下,艺术类的参与性活动有助于唤起情感或肌肉的记忆。共同歌唱、演奏、绘画、舞蹈,不但促进交流并减少孤立,还可以令人心情开朗,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通过艺术创作发泄自己的愤怒、敌视感觉,且不会伤害到他人,得以疗愈。

美术类:制作油画、素描、木版画、水彩画、涂鸦等。通过对色彩明亮度、深浅的感知,提升参与者审美;通过色彩对眼睛的刺激,使参与者的心情愉悦,忘却忧虑;一副较完整的美术作品需要耗时较长,从中提升参与者的专心度,让其更为耐心,安心宁神,较少烦躁心理。

舞蹈类:芭蕾舞形体、古典舞、健美操、民族舞、街舞、踢踏舞等。舞蹈让参与者身体协调、曲线优美、肌肉结实,增强体质;通过舞蹈过程中的释放情绪,让参与者性格开朗,减少情绪压力;利于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多余脂肪,达到健康的体态。

书法类:篆书体书法、草书书法、行书书法、楷书书法、隶书书法等。陶冶参与者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书法锻炼手、腕、眼、手臂等部位,提升其灵活性和协调性;使参与者细心凝神、自觉认真,戒骄戒躁,沉浸在书法中减缓忧患压力。

除以上三种疗愈方法之外,疗愈花园还具有芳香疗法、作业疗法、花疗法、草药疗法、音乐疗法、冥想疗法等多种各层次针对身心的疗愈之法,通过大自然疗愈患者的心灵与身体,达到复健的效果。

文字皆为佰思社企业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作品名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相关推荐
返回
0.05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