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ve You Ever Eaten Plastic?
对于一个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正常的人类来说,塑料,并不是食物。同样,塑料也并不应该是任何生物的食物。然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泛滥使用和不合理丢弃,使得很多动、植物都品尝到了塑料的“味道”。
动植物一旦有了违背原生态肌理的行为,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则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冰川融化、火山喷发、暴雨洪水……于是,人类开始自省,经过复杂工序、为了方便而生产出来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否真的还需要留存于世。人类,开始转变。
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开始衍生而来。不论是来源于自然的芭蕉叶,还是新科技产品可溶性“塑料袋”,都是自省后人类所为地球能做的事情,也开始竭尽自己保护地球的义务。
在未来,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瓶子,或许都不会再有。城市或许不会再笼罩在一次性塑料袋下,看不清世间,看不清宇宙浩瀚。
2
Have You Ever Lived In Plastic?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首次运用了玻璃幕墙的材料在建筑中,自此玻璃幕墙逐渐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的建筑表皮悄然兴起并快速发展,成为了玻璃幕墙替代品,那就是塑料表皮。
塑料产品在建筑领域开始广泛的应用。他们具有质轻、强度高、造价低等特点,已经逐渐纠正了人们对于塑料产品的偏见,如耐候性差、易老化、褪色、廉价等。塑料已经不再仅仅是临时性的建筑材料,许多永久性的建筑也在使用。
不仅物理性能,其美学价值已经被许多实验建筑师所重视。与光线配合,塑料建筑可传达出传统建筑材料无法表达的半透明、非硬质,迷幻的感觉。
3
Plastic Memory
▼1957
在应用新材料的初期,厂家开发了塑料材料的广泛用途,从室外到室内墙体、厕所和其他设施。最早的实例之一是一幢组装的塑料项目“未来之屋”,由美国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开发和研制,并于1957年在迪斯尼乐园建成。
▼1968
在登月的年代里,在一个消费的社会中,塑料带有某些未来的色彩。例如1968年马蒂·苏洛宁(MattiSuuronen)设计的飞碟屋(FuturoHouse)是一个塑料的度假别墅,由预制的单元组成,单元由卡车运到现场,只需三个人就能安装,整幢房子还可以用直升飞机搬运。飞碟屋为实现塑料建筑从实验室到标准化生产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1972
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奥林匹克露天体育场就开始大范围将塑料材料使用在建筑中了。透明屋顶使体育场的覆盖部分光线充足且柔和,整个塑料屋盖把球场、看台、进场路线以及整个奥林匹克公园联系在一起。
▼1980
自从1980年代以来,透明和半透明的塑料半成品板材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外墙上,以实现白天透光和夜间辐射的作用。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网状的板可以在内与外之间形成保温层。比如弗洛里恩·纳格勒(Horian Nagler)设计的位于博宾根(Bobingen)的考夫曼霍兹公司储运中心。
▼2000
坂茂对房屋的传统房间观念及家庭生活概念提出质疑,并创造了一个半透明近乎魔幻的氛围。“裸宅”的造价低廉:外部墙面用透明的瓦楞塑料板做围护,而室内墙面为木构架上绷白色腈纶。这种精巧的普通材料复合,即自然又有效,创造了一个舒适、环保性能高,同时又具有极佳采光效果的环境。
▼2001
ETFE主要用于充气枕结构中,这种材料有透明和半透明两种,并且可以进行层压。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设计的位于英国莱斯特(Leicester)的太空中心塔。
▼2010
2010年中国台北环生方舟,建筑外墙完全是由一个个可回收的PET塑料(即聚乙烯对苯二戊酸酯)多角形宝特瓶紧密搭建而成,从远处看上去像一艘未来派的玻璃船,其结构不仅稳固,可以抵御地震和台风,并且十分环保。
▼2015
该馆是由SelgasCano在2015年设计的,这个蛇形画廊馆由最小的钢结构框架外面包裹着五彩缤纷的氟塑膜——用聚氟乙烯制成的塑料片和塑料带。设计的灵感来自伦敦地铁,那些将塑料板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系列动态隧道,这些塑料板在框架之间有着良好的可塑性。
▼2016
作为绿色之都,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温室建筑也备受关注。这座外观透明的塑料建筑专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规划管理办公室所设计。建筑表面使用了2层塑料材料,有非常高的透光率,建筑边缘的植物可以借助阳光自由生长。
4
塑料未来
Plastic Future
未来的城市,拥有塑料,却也不拥有塑料。
城市之间的半透明格子,有序且紧密排列着。那可能是一个“塑料粒子”而形成的城市能量,散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