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艺术廊 成立于1998年  

新旧之间的建筑对话 | 改造与更新之中的城市时光叙事

每一座老建筑都是历史的记录,

每一次改造都记录未来的历史。





每座建筑都是历史的印记,或承载着某些特定人群的回忆与希冀,或代表着某座城市的特色与文化,或见证着某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象征着整个人类的辉煌文明与精神追求。然而,时代发展,万物更新,许多老建筑已经逐步沦为城市的“鸡肋”——有的饱受风雨摧残,芳华不再、破败不堪;有的丧失了功能性,空占土地,造成区域资源浪费;有的与时代脱节,在城市和环境规划方面成为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对待这些老建筑?是付之一炬,还是勉强利用?在这里,建筑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出路。
 


01

时光在城市历史的“废墟”上跳舞

修旧破旧,相关城市的历史性保护

 

正如澳大利亚1979年编制的《巴拉宪章》所说,老建筑改造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翻新,而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保护历史遗迹、尊重建筑旧貌,是老建筑改造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安特卫普城的港务局大楼原本是一座废旧消防局,它是仿照一处汉莎同盟风格的府邸所建造的,象征着16世纪安特卫普的“黄金时代”。新的消防局建立之后,这一建筑变得多余,于是政府为它组织了一场建筑设计竞赛,表明“竞赛的硬性要求只有一个——对原有建筑进行完整保护。”大赛中,来自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的方案脱颖而出,他们将玻璃主体的新建筑置于厚重古朴的老建筑上方,把老建筑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新老建筑和谐相融,像是停泊在母亲河边的一艘水晶大船,又像古朴的历史基座托举着一颗闪亮的钻石。它成为安特卫普这一“钻石之城”的标志性建筑,人们认为它继承了老建筑的意义与灵魂,象征新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 the Future Port House(安特卫普的港务局大楼)


与安特卫普城的港务局大楼相似,德国的汉堡的易北爱乐厅也将新建筑建造在老建筑上方,使老建筑的四个立面得以完整呈现、不被遮挡。这原本是一座废弃厂房,在二战期间损毁严重,险些被德国人炸掉,经过改造,却成为一座梦幻的音乐殿堂。整座建筑由1000多块弧形水晶玻璃构成,反射着城市、海港和天空的光芒,全玻璃幕墙围绕形成一座古典音乐演出场——除了两个音乐厅以外,还包含一个四星级酒店、一家餐厅和住宅公寓。随着德国一线交响乐团的驻入,易北爱乐厅已经成为德国北部音乐之都的心脏和灯塔,人们看到它,就仿佛看到灵动、光亮和美,如音乐般悬浮于这座古老的城市之上。


△ Elbphilharmonieconcert hall(易北爱乐厅)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德国南部科隆,在一座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旧址之上。这片土地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最早是一座建于公元6世纪的教堂,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被遗弃的教堂只剩下祭坛的残骸;公元11世纪,被复建成一座天主教堂;公元13世纪,又被改成基督教堂;二战期间再次被毁,终于只剩下一片废墟。为保护老建筑遗迹,体现对历史的尊重,设计师将残存的教堂废墟保留下来,有些整合在新建的博物馆内,有些放置在外墙下面。他还特意找到一家工厂,定制了名为“Kolumba砖”的材料——灰色的砖石形成半通透肌理的墙体,光线从缝隙中渗入,细密而孱弱,使室内形成一个昏暗的、适合内省和思考的场域。对此,设计师说,教区的人们相信艺术的内在价值,这个建筑由内及外,来源于这片土地。


△ Kolumba Art Museum(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日本札幌啤酒厂原本是三栋红砖厂房,现被改建为集酒馆、餐馆、旅馆、商店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1987年开放为博物馆供人参观。在改造这一老建筑时,由于曾经一度盛行的红砖在日本已成为极度罕见的建筑材料,建造师们颇费了一番周折,但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他们还是坚持让札幌啤酒厂保留了原有的样貌和风格。斑驳、独特的红墙配上复古的、昏黄的的灯光,让置身其间的人们仿佛回到了红砖流行的明治时期。

 

△ サッポロビール株式会社(日本札幌啤酒厂)

02 

一场尊重建筑灵魂的时空对话

可“再循环”的功能性设计

 

老建筑改造需要保护和尊重历史遗迹,但如果将完好保留建筑原样当作改造的唯一准则,那必将走入另一误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部分老建筑应与社会同步发展,开发新功能,实现“再循环”(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1976年提出“再循环”理论,指出老建筑改造应注重功能的变化,调整建筑内部组成使其为人们接受),在设计改造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获得新的效用与活力。


奥赛博物馆坐落于塞纳河左岸,在1900年及此后的近40年中,是一座繁忙喧嚣的火车站,这里发往法国西部、南部的所有火车都以此为起点,每天有多达200列火车轰鸣着出发。但随着时间发展、科技进步,电力火车越来越长,这里的站台显得过短,逐渐被历史淘汰。闲置了30多年之后,它终于被重新改造利用,成为有着“欧洲最美博物馆”之称的国立博物馆。设计师充分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将这个“过小”的站台改作博物馆的主展厅——作为展厅,它实在是够大了!这一难得的空间跨度让博物馆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恢弘气度,这片珍贵美丽的土地也终于物尽其用。
 

△ Muséed’Orsay(奥塞博物馆)

为世界闻名的巴黎卢浮宫重新设计入口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任务,而贝聿铭圆满完成了。为制作设计方案,他用四个月的时间去卢浮宫进行调查,寻找它的不合理之处,最终建成了这座惊艳而实用的玻璃金字塔——他将入口从原来的旁门改为从地下进入,在这里建立了规模宏大、功能齐备的接待大厅。大厅不仅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后勤区域,以玻璃材质增强了室内亮度,更连接各个展区入口,人们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想要去一个展厅还要穿过其他展厅。这样“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让贝聿铭的设计由最初百分之九十的巴黎民众反对和咒骂,到落实建成后,成为卢浮宫排名第三的人气之作。

 

△ Louvre Pyramid(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梵高博物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受欢迎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类似,这一博物馆在改造入口时也采用了下沉式的设计,减少了拥挤游客对地面老建筑的影响和破坏,同时拓宽了人们游览、休闲和消费的场所;地面上,它同样采用了玻璃幕墙,延续建筑原有椭圆形造型,一半厚重墙体,一半轻盈的玻璃,不仅充满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感,更具有增强室内采光、拓宽游客视野的实际效用。

 

△ Hans van Heeswijk Architects(梵高博物馆新入口)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狭小、昏暗、阴冷的韩屋被逐渐淘汰,韩国大城市中已经很难见到这样的建筑群了。为保留这一文化遗迹,CoRe architects事务所尝试对首尔新舍洞的一处老旧韩屋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人们的使用与居住。他们将房子朝向街口的一面尽可能恢复韩屋原有的历史风貌,而将朝向内院的一面进行现代化改造——用宽大的玻璃来增强采光,用黑色轻型钢框架结构搭建新平台以扩展使用和生活空间。

 

△ 新舍洞韩屋

03

历史记忆与当代思想的碰撞火花

文化性传承与创新“拼接”

 

老建筑的改造不仅是在保护与传承历史,也是在革新中创造历史。来自不同时代、地域,有着不同生活背景和性格的建筑设计师将自己的智慧、心血与灵魂融入到建筑改造之中,每一次改造都是当代对历史的解读与叩问,同时,每一次改造也都在漫长历史中留下了属于今天、属于个体的独特印记。

德国军事历史博物馆位于德累斯顿,最初建于1876年,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美丽建筑。在军事历史博物馆设计招标时,官方原本希望大致保留原有建筑的外立面,但设计师将表示,“维持博物馆的外观和仅在后面增加看不见的扩展部分,不是我的想法。我希望创造一个大胆的结构,一次彻底的混乱,它要穿透历史的殿堂,营造出全新的体验。”带着这样的理念,他将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深色楔子狠狠插入这座白色的建筑,彻底撕裂了原有建筑的典雅与对称,那楔子所指的方向,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盟军轰炸机飞来的方向。设计师用这一创新性的设计,表达了对残暴战争的深刻反思,形成了个体对历史的见证与解读。

 

△ Dresden’s Military History Museum(德国军事历史博物馆)


巴黎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曾是一座废弃的屠宰场,在它进行设计改造招标时,正是“解构主义”在西方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年代,它主张分解和颠覆传统设计规则,可以不完整、无中心、多变化,让人在支离破碎的不安全感中保持个性与警醒。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师深受“解构主义”影响,大胆打破了传统公园在序列和空间设计上的整齐规划,用大片无序的草坪、曲曲折折的道路、具有疯狂曲线的大波浪长廊、巨大的闪光晶球与几十个零散建置的红色钢铁建筑来表达张扬的个性与突破权威的勇气。设计师在老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为没什么文化价值的屠宰场注入了来自自身与时代精神的能量,不仅保护了历史,更是创造了历史,让拉维莱特公园成为整个法国的骄傲。

 

△ Parc de la Villette(拉维莱特公园) 


纽约SOHO苏荷区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原是纽约19世纪工厂与工业仓库最集中的区域。二十世纪中叶,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旧厂倒闭,工业萧条,仓库闲置废弃,让这里失去原有功能,险些被夷为平地。但与此同时,纽约的艺术家们为躲避市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陆续前往这里,将旧厂房、旧仓库改造成了具有艺术性的居室、工作室、画廊、舞蹈室、电影院和小商店,让这片土地迸发出新的生机。苏荷区不仅是现代都市对过去的大工业时期的一种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的一种独辟蹊径的创新。如今,苏荷区已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将废弃闲置的工业领域打造成艺术、时尚空间的区域设计方案也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借鉴。


△ South of Houston Street(纽约SOHO苏荷区)

风格的流转、用途的改变、文化的洗礼……老建筑的改造与革新,和老建筑同样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变迁,承载着个体或民族的独特记忆。时光激荡,万物更新,曾经的一砖一瓦、一屋一檐,早晚被历史消磨殆尽,但每一次改造都是一次新生,每一点保护与传承,都是我们给予老建筑的最温情的愿景。

除特别注明外,
资料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编辑。

欢迎设计师和建筑师
线下体验 Roca Gallery
感受创意空间的美妙
相关推荐
返回
0.0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