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译文 | 类比建筑学到底咋了?(上)

编者按:Adam Caruso使出手术刀般的吐槽架势,阴阳怪气地批判了Kerez和Olgiati所自诩和秉持的建筑自主性,提醒二位他们抱残守缺的自恋行为最终将导致严重掉粉。


Whatever Happened to Analogue Architecture?

类比建筑学到底怎么了?

by

Adam Caruso 

亚当·卡鲁索


曾几何时,关于建筑的著作内容开门见山,数量也是屈指可数。历史性著作几乎没有任何插图和围绕该主题的海量知识。往往只有功成名就或与世长辞的注册建筑师才配拥有专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他们每个项目的“基础”工程原理,会在几张照片和一堆草图后配上一小段话。这些书鲜有长篇大论的,不过一百余页。它们迎合了“何为建筑”这一现代主义准则,使建筑物的地位凌驾于它们产生时的地域文化背景。

1978年,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癫狂纽约》标志了建筑出版界的一次决定性转折。虽然也曾有其他建筑师尝试过具有历史性和争议性的话题,但如此优秀的写作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库哈斯以小说家之耳和建筑师之眼,把事实和虚构、理论及应用结合得天衣无缝。

©Rem Koolhaas: Delirious New York

尽管先前文丘里(Venturi)和罗西(Rossi)显然也为此类书籍提供了模版,但无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或是《城市建筑》,他们的写作都与库哈斯之书大相径庭。伴随着《癫狂纽约》和更为混乱的续集《S,M,L,XL》相继问世,库哈斯开启了一股“写著作为实践”的路数。这股风气被沉寂已久的学术圈和火热的商业实践等欣然继承,这些作者或是冠以自己“批判性”实践的噱头,或是为名利而自吹自擂,又或综合了上述。瑞士建筑圈虽免疫于该趋势,但有趣的是,其中两位前沿建筑师近来的出版物,却为该类建筑书籍的现状竖起了一个标杆。

©Christian Kerez:

Conflicts Politics Construction Privacy Obsession

《冲突、政治、工程、隐私、沉迷》(Conflicts Politics Construction Privacy Obsession,是瑞士建筑师克里斯蒂安·科雷兹(Christian Kerez, 1962)最近在安特卫普德森格德作品展的随展画册题目,这是首次有人为科雷兹著书立作。该书为A5大小平装本,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致力于一个单独的项目,或是项目的某一部分;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分别对应了该书标题的各个单词。建筑物可以涉及许多事情。有关它们的设计,会发展成一套复杂且更迭的情势,一旦建成,好建筑的“意义”可能会改变,随着社会和实际情况变化而与时俱进。尝试以个别建筑来反映单一主题,总要承担因过度简化建筑重要性所造成的风险。本书展示的每一个项目都被严格地编辑过,因此它能精确地呼应各章节的标题。或许,这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科雷兹作品背后的促成因素,但此书并不是一处理解他建筑的好地方。

该书的最后八页,罗列了一份含有247部电影的清单。它们被分开排版,因此并不完全算是正文,暗示了这仅是该书冰山的一角,如萨林贝尼(Reto Salimbeni)的《单程杀机》(2006),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血腥拼图》(2002),布赖恩·德帕尔马的《黑色大丽花》(2006),戈达尔的《不法之徒》(1964),简·坎皮恩的《甜妹妹》(1989)。看起来他还特别关注日本电影,或许还有罗斯·梅尔(Russ Meyer)。此清单丰富又完善,还包含了《豪斯医生第一季》以及《尖峰时刻2》,这也可能是导致清单如此之长的原因。这份清单不同于其他章节乏味的陈述,组成了该书《沉迷》一章 “克里斯蒂安·科雷兹在2008年上半年看过的电影”。 但为什么要出现观影清单,书里也没给出更多的解释。


或许在Forsterstrasse公寓大楼阴暗而忧郁的照片里,我们能找到一丝线索吧。几张建筑照片中,明暗相映的深处闪烁着幽灵般光屏。因为,科雷兹或许是在夜深人静时看的电影。


Apartment Building on Forsterstrasse / Christian Kerez

© Walter Mair

科雷兹受一切电影表象和画面的启发,希望从原始的视觉信息中创造出建筑。他所做的建筑像是一个舞台或仓房,用以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操练。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业余小偷(电影《Small Time Crook》)类似,或者说像1968年的五月风暴被戈达尔以情怀拍成电影。在建筑产生过程中,那些直观的图像世界、脑洞大开的活动流线设计、建筑规范的限制、场地中不可变更的物理现实,等等一连串的信息都被科雷兹直接地转化为建筑。这令人不禁怀疑那些非建筑性的与建筑性的信息是否能够对等。因为戈达尔的杰作都是基于对电影的讨论:关于它的传统、它的结构和它的历史。而科雷兹呢?他看起来像是在尝试创造一种和与建筑文化的意识源无关的建筑。人们不得不质疑,为什么他想这么做呢?

《瓦勒里欧·奥加提》(Valerio Olgiati,1958)是关于另一位瑞士建筑师展览的随展图册。展览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门德里西建筑学院(奥加提在此任职教授,目前正在做世界巡回演讲)联合策展。该建筑师已发行了系列出版物,这是最新的一本;而其他的出版物无论在概念还是形式上都非常极端(比如之前有本名为《规划1:100》的书,涵盖了一系列具有规模的折叠规划图,打包在尺寸为447 x 570毫米的盒子里),构成了他实践成果的一部分,像艺术家出的书。这本书的尺寸稍微超出了A4纸大小,190页的厚重的卡纸让全书重达好几公斤。书中呈现了一系列平行叙事,图文并茂,以瓦勒里欧·奥加提的话(40毫米的黑体字印在哑光白纸上)开篇,含有文字笔记的封底结束。

©Bruno Margreth

别出心裁的装桢更凸显了这本图册的用心良苦,每一张双页都能中心对折(也就是说每个书槽都是折页而非缝隙),还除去了一切布纫的工序。前卫的装桢方式和超重的书页(重到可以协助装订)让人在初次阅读就会导致书脊变形。书中的草图是特别准备的,精心编辑后调整尺寸重新印刷。建造项目配以大幅连贯照片,渲染出强大的气场。那些仍未建成或无法建成的项目,也配上了最震撼的一张效果图,与照片的风格保持一致的步伐。为实现整体效果的协调,早期未建成的项目图片也被重新加工渲染。

Valerio Olgiati: 

Plantahof Auditorium, Landquart(已建成)

除了图片资料和三篇委任他人所著的文章以外,还有一篇由奥加提的撰文《图像性自传》(iconographic autobiography)。文章由一组照片、绘画和草图共55张以及奥加提的文字注释组成,向世人呈现他做人做事的衡量标杆。如,泰姬陵前铺的地板,阿格拉/印度, 1931-1653 :“我看到单一的石板或组合的石板。至少有五种图形。在某些时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如,瓦勒里欧·奥加提家里的厨房桌,电影/瑞士 :“意大利的食物,法国的酒“;如,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圣保罗/巴西,1964-1967: “在五所我想住进去的房子里位列第一”;如,保尔・迪布瓦,坎兹和托尔诺别墅(科莫湖),约1840年 :“这幅画挂在瓦勒里欧·奥加提的行军床床头已有整整45年了。”尽管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经他之手,但只有自传部分是唯一能生动地表达奥加提的意见。


©pinterest

泰姬陵前铺的地板

这些图像是建筑的、美术史的或自传性的,但它们与建筑师作品的关系却是隐晦的。其中某些图像,比如泰姬陵前的石材地面,其几何图形和材质被瓦勒里欧·奥加提如实复制,出现在了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学习中心竞赛方案中。但当这个传统图案与大型混凝土壳型构造并置在一起时,人们不能确定这个惊人的决定是否经过深思熟虑:象征奢华的地板会不会在竞赛项目的后续阶段深化?又或者,纪念碑式的室内装潢算不算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精美尸骸?与卢塞恩大学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等一样,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是没能建成的项目。其方正的平面层层交错,由精致的柱体系支撑,升降梯和扶手梯交汇在宽敞的楼面板,常与十字结构的图案相结合。这些宏伟的建筑躯壳和其使用目之间的关系,基础结构和次要元素在形式上的并置等问题,都没有按传统处理问题的方式被解决掉,而是由其存在并令人不安。

©Valerio Olgiati 

摘自Olgiati所著<The Images of Architects>

展览中的深夜剧场和照片里旧木桌子上的佳肴也富有说服力。对于两位建筑师而言,这些护身符式弦外之音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们的作品,或者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能以这样的方式被接纳和感受。他们的两本书都摒弃了陈词滥调的建筑师尬聊环节,这倒是让人松了口气。然而,这些具有自传性片段所传达的信息和他们的建筑作品之间的鸿沟依然不可逾越。但他们不愿解释这些文化性质的图像与自身创作之间的关联,这让读者一头雾水,也加剧了作品的晦涩程度。

©Valerio Olgiati 

摘自Olgiati所著<The Images of Architects>,

该对页左侧图像来自Caruso。

科雷兹和奥加提是朋友,而且他们的作品都具备所谓的独特性或形式上的自主性(autonomy)。他们树立了局外人的形象,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也不聊太多自己的作品,好像作品本身就能不言而喻。人们晓得在当代建筑话语中,直白地谈论“先例”或建筑史时是非常尴尬甚至落伍的。同时人们也能体谅建筑师们想让自己的作品,和过去十年中诞生的“明星建筑”保持距离。因为那类建筑渴求立即激发直观的沟通、缺乏深度、依赖潮流和广告,可能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便销声匿迹。但是为什么拒绝交流(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们作品的大肆印刷出版)以及对神秘“零起点”的执着,却成了两位建筑师作品的开端?如果人们追寻当今德意志瑞士建筑实践健康状态的轨迹,还有克雷兹和奥加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这种差异显得甚至更为吊诡。


©Facebook

Olgiati的一条脸书状态,

"图解"Kerez在中国的一个项目(未建成)。

©weibo


[END]

往期关于Kerez文章请戳:

Blurred Lines | 浅谈Kerez建筑x结构的共生哲学(上)

Blurred Lines | 一墙宅背后的建构哲学 (下)

敬请读者持续关注下篇

本文图片均为编者所加

译者: Elinor Li

校对: Xi Chen, Kelly



[ 投稿 ][ 媒体合作 ][ 加入ASA ]

请联系邮箱:info@asashare.uk


[ 作品集辅导 ][ 设计工作营 ][ 联合教学合作 ]

请联系客服君



相关推荐
返回
0.07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