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杂谈 | 消失在视野的乡村

“当城市文明飞速向前,传统在逐渐瓦解的时候,越是坚守越有它的意义。”

时间是2017年,地点是中国珠三角某二三线城市的中央商务区(CBD)两公里之外的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十分钟的路程,能将你从荒僻带向繁华,也可以让你从喧嚣走向沉寂。 

没有卫星地图的话,这个村落就会永远隐藏在公路边的树丛后,每天往来这里的车辆也不一定能发现。拿着照相机的我下了车,走向村头,在树下乘凉的老人好奇地向我这个稀客看一眼,然后习以为常地转过头去。

村民约莫一百人,一半是从小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一半是附近的建筑工,他们付不起房租,所以住在原住民留下的空房子里。村子东头的建筑已经被遗弃,有人生活的痕迹已经被杂草覆盖。

村落的分布简图 

城市街道图

西边,各式各样的商品房填满了每个格子,

东边是建筑用地和农田。

红色是文中提及的乡村,

黑色的粗线是城镇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生活在这村里的人啊,一抬头就能看到被远处高楼大厦切割的天际线。过不了多久,保护这座村子的绿色屏障会被清除,砖瓦房会被夷为平地,然后城轨穿过头顶的天空——谁让这里是政府征用地呢。在村落消失之前,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背着相机的人来到这里,他们说,要抢救。

 

要抢救的是什么,大家心照不宣,但做法是模棱两可的。拿起照相机拍下这些乡土建筑最后的模样、在城中心用钢筋水泥建起各种“仿古”式建筑,这些其实是为正在消逝的乡村文化而唱的挽歌。

 

城镇化发展是多面性的,这些古老的建筑形式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大势所趋。可是,“旧”的、要革新的是楼房的形式,“危”的是我们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¹。乡村不只是乡愁的载体,它还记录着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它是无化肥的、智慧的、非掠夺性和原生态的;乡村建筑还保留着每一处地方的地域特征,因为每一片村落,都不是由大规模生产的预制件建成,而是村民仔细考虑过当地气候条件、材料、便利性等等因素后才建成的;同时,生活在乡村的人和自然互惠互利,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猜想天花板下面的方形孔洞是为了通风和采光,又或者是当地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

这样的设计在其它的村落都不是那么常见,但是人去已楼空,想要问出个所以然还是有点难度。

而乡村带来的这些丰富的财产正在流失。王澍说过²,中国县城以上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共有3000座,每一座城市都变成了高楼大厦的样子,我们大概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美国。可是,中国文化在整个中国的城市中,已经彻底崩溃了,只剩下一点渣滓。

“我和这个城市,在这个房子被拆掉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了。”谈起在北京老胡同里的家,王澍如是说。确实没有错,中国原来的城市文化是勾栏瓦舍、车水马龙,而现在过高的楼房剥夺了我们这一代在巷口乘凉的惬意、失去了院落的人们不再聚集到一起。当地域差异逐渐被同化、人心变冷的时候,我们最为熟悉的“现代”的楼房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道屏障,我们只管往各自的盒子里面钻,不再出去。就这样,人就将自己和城市本身的联系割裂了。

 

谁都明白飞速发展的城市有急于和过去划清界限的理由。

可是也有人希望将乡村从城市手里抢回来。

 

怎么办?

注¹:https://zh.wikipedia.org/wiki/乡土文化

²: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473862

 

All photos credited to Cat

图文编辑:Cat

责任编辑:Cat

[END]





[ 投稿 ][ 媒体合作 ][ 加入ASA ]

请联系邮箱:info@asashare.uk


[ 作品集辅导 ][ 设计工作营 ][ 联合教学合作 ]

请联系客服君


相关推荐
返回
0.05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