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观点|从清华线上评图我们学到了什么?

  • 转载自:建筑学院,已获得授权

在争论、批判和关怀背后的建筑理想

3月14日下午13点30分,「建筑专教」对清华建筑“大师班”魏娜组进行进行全程直播,由于场面过于劲爆和激烈,一直持续到19点左右才结束,最终共有80000人次播放。

很多评论说这是一门让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课。那么从这个课程里,能够产生哪些有价值的思考呢?


01

一次突破


当我们再去回顾这个过程时,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但是在开始反思之前,我们需要很自信地说,清华建院和「建筑学院APP」实现了一次突破。


1. 它缩短了建筑学生之间、建筑师和建筑大咖之间的距离,也消除了一些学建筑的人固有的偏见。


清华建院它愿意剥下神秘面纱,首次在线开放评图,让校内外师生、同行观摩学习,这是一次突破;聚集了不同意见的优秀建筑师坐在一起探讨学生作业并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听到,这是一次突破。「建筑学院APP」协助“魏娜组”的直播落地最终达到8w人次观看,这也是一次突破;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五组截图 ©刘同学&张同学


尽管细节之处不够完美,但是在长达五个小时的中期评图过程中,大家看到了普通学生和清华学生努力程度的差距,也看到了追赶清华学生并不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而且,过去许多人还对马岩松、王辉这些充满个性的建筑师抱着误解,或者并没有真的了解他们的建筑和设计,但通过这样的”面对面“的聆听,确实被他们的建筑思想折服。原本和我们相隔甚远的建筑师变得亲近了


建筑这个学科很奇怪,虽然鼓励自由和思考,但是又可能是固执最明显的专业,当你对建筑师有了刻板印象后,便会在长时间内无法卸下,直到一次深入的交流后,才会真正地认识那些建筑师和建筑。


而我们,想创造许多这种交流的机会,门槛更低,更有大众意义的机会。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四组截图 ©王同学&杨同学


2. 它促发人们对更大众范围建筑教育的思考。


如果还在认真关注这次直播的人,应该可以知道在建筑媒体行业内,已经开始对几天前的这个直播开始解构。


这里面有积极也有消极,有的急于批判体制,有的盛赞这种形式的新颖。在疫情爆发,在线上课火热的期间,人们有着许许多多迷茫的想法。


建筑师一个不能停止思考,逼着自己永远往前看的团体。摆在当代设计师面前的,是一个没有人遇到过,也没有经验可循的未来。


任何思考和言论都是有理由的,只不过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希望和我们关注疫情时一样,我们应该对此永远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去看到更多正面的东西。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六组截图 ©余同学


3. 对建筑理论创新的关注和肯定。


评委们和到场的老师们其实都是认可“情感设计”的。


很多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也在“情感”和“人”的关系上有很多理论,但是怎么把”情感“通过设计表现出来,并没有具体的建筑理论。


大师班才进行了一半。在前半程的关注重点是让大家熟悉情感设计的理论方法,掌握设计思路。在后半程才会关注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上。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何志森老师让学生做的一个非常另类的社会性设计,当时就得到了许多“理性主义者“的批判一个月里我跟踪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


关于教学类的批判,我们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得从参与课程的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批判的前提是你已经得到这些学生对此的反馈,否则就会成为批判者主观且缺乏论据的判断。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一组截图 ©林同学&汤同学


02

反思,我们要先感谢清华学生


如果要挑选如果这门课最需要感谢的人,那么首先该感谢的是这次愿意接受公众观察的这12个清华学子。


作为清华的学生,在向公众展示这些作业时,他们面临更大的压力是作品成果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是整个学校的脸面。


但是由于老师们严格而真挚的发言,加上两方信息不太对等,最终的这个成果似乎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有说服力。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七组截图 ©左同学


这始终是一个中期的评图,是试错过程的一小部分,我们无法断章取义地去评价它们。就像一些书籍和电影,比如《低俗小说》如果大家只看了一半,就把昆汀定义成一个逻辑不通、卖弄技巧的导演,那它就无法被当作经典的解构主义电影了。


尊重建筑师设计和思考的过程,那才是这门课的初衷。从这个方面上,他们已经在完成这门课的使命。老师们一致肯定的是,这些学生们对这门课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工作。这种努力有需要在短短几周内完成,对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二组截图 ©刘同学&廖同学&陈同学


然后我们也开始反思这个过程中犯的错误。


因为「建筑学院」想去做面向更多普通建筑学生的公开课,清华大学也愿意向校内外师生、同行公开他们的教学成果,我们都完成了这个目标,观众们也看得高兴,却忽略了学生的诉求。线上教学可能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去探索,可是我们需要更加考虑学生的感受。


作为第一次这种形式的直播,我们都没有经验。原本应该更加认真去保护学生的隐私,但还是没有在事前考虑到。


向公众展示建筑学课程,是个大趋势,也许我们都会继续做,但下一次,需要给学生更多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去展示自己一些身份和信息,也可以选择去隐藏自己。


建筑学注重精神自由,我们也应该给他们自由。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三组截图 ©沈同学

03

建筑学告诉我们什么?


建筑学有种特质,就是能够让许多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和赞赏,这次也有很多人喊着“终生受益”。但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其实会有很多“终生受益的一节课”,而事实上,那些终生受益的课其实和其他记忆一样也会慢慢平淡。


最终,“终生受益的一节课”只能由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


也许你最终只记住了马老师那些关于精神病人、精神病分析者和精神病院之间的比喻;也许只会记住了包老师的“有感而发”,这么一个五小时的课是无法决定大部分人一生的。


但是这并不遗憾,假如这几个字变成了你未来努力的一个准则,那它就是真正的终生受益。只有循着那简短的几个字,真正地开始努力迈开步伐时,才算真正的受益


同样的一节五小时的课,正在接受老师批判的清华学生们能够“终生受益”的一定比视频前围观的人多许多,因为他们早就迈开了步伐。


清华“大师班”评图魏娜组第五组截图 ©刘同学&张同学


人和人的差距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在于在出发前谁听得最多,想得最多。而是在于谁做的最多。只有做得更多,走过的路更长,才会有真正深刻的思想。


这一节课过去,我看到群里有些人做了很长的笔记,把老师们说的话做了全面的总结,而有的人只是感叹,有的人可能只是羡慕着建筑师的光环。


公开课里还有一个贯穿全段的话题——建筑教育。怎样才是好的建筑教育?建筑没有完全正确和标准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没有完全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改变并且迈出步伐的教育便是好的。




这次直播引发的一些学生思考,说明它已经实现存在的价值


而至少这个课传达给学生一些道理,建筑师没有标准答案,但应该有准则:一个是突破,有着挑起事端,创造未知的决心;一个是思考,质疑标准和模式的勇气;一个是努力,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和调研的耐心。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也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继续推动这件事,希望我们期末评图的时候还能再见。

【招募:加入内容合伙人团队 】


欢迎朋友们以“晒作业”“交朋友“”找工作“等为主题进行创作投稿,欢迎加入我们。每年分享稿费及学术交流策划基金,获得专业编辑点对点对接,每人最高可达万元的激励基金,以文会友,共同成长。添加微信号:acsharer,即可报名。



相关推荐
返回
0.05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