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建筑 民营 | 20-50人 | 成立于2015年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宁愿给现有的同事多加点钱,也不愿意再去外面重新招人。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采访 | 朱河
作者 | 高雪
编辑 | 肖琪玲


不少圈外人是因为改造类节目《暖暖的新家》,而认识申江海的。所以有人说他是名“网红设计师”。对此,申江海表示:“我谈不上网红,我和我们团队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大观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接的业务中,80%来自于室内和改造项目,这些项目带来收益,“养活”剩下20%不赚钱的建筑项目。

目前,大观建筑有三十多名员工。多半员工的学历背景申江海不清楚,更不在意,他认为能力比出身重要。

不仅如此,申江海也不赞成建筑行业以年终奖的方式结算员工薪酬,“项目回款的风险不应让员工承担。”


01
从设计到地产

从库哈斯到扎哈、马岩松,从伊东丰雄到妹岛和世……大师工作室的经历无疑会成为建筑师日后职业道路上的加分项。

谈及“师承大师”,申江海很有发言权。

大五时,他曾在马岩松的MAD工作室实习小半年。之后,他前往英国读研,分别在扎哈事务所伦敦工作室、杨经文事务所工作一年多。

“MAD那边学习氛围最好,年轻人多,好交流。扎哈那儿员工的年龄结构偏大,工作和交流方式相对稳定。”申江海总结,“对比而言,在MAD那儿的时间短暂,但收获更大。”

大概是员工年龄相近的缘故,MAD工作室的氛围热络,平日里不管是吃饭还是在办公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讨论方案或软件技术。“工作强度是真的大,学到的也真的多。MAD平台好,很多人都是抱着学习、体验的心态过去。”申江海告诉「计成」。

扎哈事务所则更注重结果,会要求大量的方案产出。

“扎哈提一个前期概念,勾画几笔,我们拿下去深化。组里每人出十个备选方案,每组的组长再从几十个方案中选出十个报给上级。一层层筛选上去,最后呈现给扎哈的,或许只有三个方案。做得好,扎哈就说,想法不错;做得不好,她会要求重来。”

提及那段时间的工作,申江海感慨“建筑师是一个令人敬畏的职业。一个项目落地,其成果背后是建筑师们百倍甚至千倍的付出。

△ 扎哈事务所,同事们给扎哈庆祝生日

有过大师工作室的经历,本应在设计道路上走得相对顺畅。申江海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回国后,他入职地产公司,做起了甲方。

转型甲方不仅代表着要在一定程度上“舍弃”自己的设计情怀,更意味着之前的工作积累都要重新开始。

“做这样的决定,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斗争。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如果去设计公司会被认可,但地产公司更看重执行力、协调能力和项目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办公室最后一个走的人。地产公司让我从一个建筑师变成了一个设计管理者。”

万科四年,远洋一年,旁人以为只是走走过场,而申江海却在地产领域摸爬滚打了足足五年。“来地产之前只做方案,还是有点虚。我想把围绕建筑相关的前期拿地、策划,后期的施工、运营都搞明白。这五年的地产工作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

五年后,申江海离职,和合伙人共同成立大观建筑。


02
不进步就淘汰

大观成立初期,找项目是难点。申江海坦言:“第一年自己贴了不少钱。为了接项目,什么乱七八糟的投标都会去做。”

一两千平米的办公室设计,设计费小几十万。申江海一行人连方案带效果图做完,对方却闭口不谈签合同的事情。“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候就算知道拿不到项目,没有啥希望,也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2016年,申江海遇到了自己创业途中的第一位“贵人”,也是他在万科时的领导毛大庆。

从万科离职后,毛大庆发起创立共享空间运营商“优客工场”和“共享际”,而后者成为大观的转折点。“一开始是毛总让我过来提点建议,后来觉得我的想法不错,就把项目委托给了我。”

“共享际”的项目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大观也逐步被北京其他的地产公司知晓,慢慢有了一些项目资源。

△ 北京东四共享际

从2016年成立至今,大观早已走出了最初的“困境”。员工人数达到三十人,国内外项目都有涉猎。2019年至2020年,事务所的营业额依旧增长了一倍。

申江海对于项目的实地管控十分看重。包括他本人在内,根据项目需要频繁地飞去现场,平均每周都会出差一天。“到目前为止,我们收到的业主评价,都说我们是一个极度认真负责的团队。”

初步解决了“活下去”的温饱问题,发展方向则决定事务所是否能走得长远。申江海坦言,自己也曾“膨胀”过。“有段时间,项目多起来,人也招得多了。我们相当于用2年时间,走了别人10年的路。有一瞬间会觉得,做设计公司好像也不难。”

但接到项目和招到人只是第一步,持续运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申江海为此和合伙人讨论多次,最后认定“设计能力”才是大观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设计能力上提升,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切忌固步自封。”

现阶段,事务所80%的项目来自更新改造及室内设计,建筑项目仅占20%。这也与中国开发建设由增量步入存量的大背景相关,特别是在北上广深一类的大城市,新建建筑渐少,城市更新将成主流。“在维持温饱的基础上,我们会尽可能去接一些好玩的项目。”申江海告诉「计成」。

△ 宝钞胡同隐院改造 曾被知名短视频媒体「一条」报道

事务所会定期开展学习分享会,邀请各行各业的能人志士前来分享,“只要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我们都请过来当老师。”

甚至因此发生过大观员工跳槽去分享人公司的事情。但即便如此,申江海还是坚持举办分享会。“不能因为人才的流动,就放弃自我学习的机会。”

成立至今,大观的人员流动率不高。申江海甚至还会给离职员工提一些中肯的职业建议。

事务所每年都有一次出国团建活动,哪怕是刚入职一个月的实习生也“必须”参加。申江海解释,“我体会过实习时被区别对待的滋味,在大观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 大观团队在阿那亚

建筑行业内,年终奖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大多数公司平时都只会发放一部分薪水,再根据项目回款情况发放年终奖。面对这样的行业“潜规则”,申江海持坚决反对态度。

我认为项目回款的风险不应该让员工承担。大观会实打实地发月薪,年底追加1-4个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根据工作能力,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涨薪。宁愿给现有的同事多加点钱,也不愿意再去外面重新招人。”


03
“非正统”建筑师

参加完《暖暖的新家》后,申江海被贴上“网红建筑师”的标签。

这档改造类真人秀节目每一季会挑选12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改造,节目组出资,建筑师出力。这档节目,申江海一共参与过5期。

与“网红”沾边,即代表“流量”。而“流量”——这一在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的单位量词,是衡量一个人“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建筑师的设计追求一定会和商业价值对立吗?

从《梦想改造家》出来的青山周平、以及从《漂亮的房子》出来的庄子玉,真人秀改造节目无疑为建筑设计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曝光和名气。业内对这一现象的评价贬褒不一,但申江海更倾向“正面”看待。

“一方面,建筑设计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建筑师也需要市场给予机会实践;另一方面,就算你突然火了,后续没有优秀的作品,一段时间后也会消失的。所以保有竞争力才是核心。另外,我特别烦有些人一直标榜‘正统’。在我看来,只要能做出好项目,就是好的建筑师。”

大概是因为之前在地产公司的经历,申江海在做设计时,会考虑建筑的社会属性,并称自己的思维是“一半设计,一半开发。”

他甚至写了一本书,不是业内常见的事务所作品集,而是分享做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事。

对于申江海而言,这是一本极尽真实的书。设计出来的项目,有些能落地,有些只存在硬盘里,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故事。

“负责过项目的人都懂,真正花在设计上的精力只占一半,剩下大部分时间都在协调和沟通。书里写的,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折腾’。比如怎么遇到这个项目、工作中遇到哪些问题,甚至完工之后,我们看到这个项目的真实感受,到底做得好不好。”

热爱设计,热衷分享,申江海在工作之余,还担任河北工业大学建筑学高层设计课的讲师。为此,他每周六都必须空出大半天的时间。早上六点半出发,从北京开车去天津。上课时间4小时,往返路程往往要花费5个小时。

“待遇刚够油钱和路费,但可以给我很大的自由去发挥,上课是我的爱好。不管是业主也好,同事也好,上课时间谁的电话我都不接。”

申江海本科就读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去英国读研。

在英国的时候,除了几个专职老师,大量的讲师都来自不同的工作室。这样带有一定流动性的讲师模式,能够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符合当下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搞活。建筑与设计相关,而设计的更迭是快速的。现在大学里的很多老师,教给学生的还是二三十年前从自己老师那儿学到的,很容易与现实脱节。”

△ 河工大高层建筑课学生作品

不断要求进步,哪怕每次只前进一点点,申江海将“微进步”作为自己和大观的共同目标。

正是这样的要求使他能在人工智能被频繁提及的今天,依旧自信地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造成威胁。“足够优秀的人,可以应对行业震荡,大浪淘沙最终存活下来;而止步不前的人,等不到人工智能普及,就会被市场淘汰。”


版权声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章版权归「计成」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微博、知乎、头条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88号共享际

电话: 010-86093604

邮箱:info@arcxtec.com

网站:www.arcxtec.com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