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艺术廊 成立于1998年  

【建言丨对话东梅】:空间与生活,相互塑造,相互影响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东梅,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主要代表作有:四川茂县黑虎小学、四川茂县羌城规划、北京南馆公园可持续改造、武汉晴川学院、北京八达岭林场自然生态体验中心、北京丁香谷生态体验基地、北京用友5号研发中心、北京大学公共教室楼等。


本期建言首次对话女性建筑师,我们发现:东梅秉持着建筑终究是庇护人的场所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以”分别处理”的方式还设计以本质的尊重,对建筑呈上最深远的祝福。这或许让对话有了更细腻的维度,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东梅的建言现场:





01

将生活空间还之于民



在一生中,我经历了很多阶段,同时也遇到了很多事情,今年年初我们首先得到了英国多夫曼的提名,第二也是我们团队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小空间大生活的竞赛,找了6个街区做城市更新,其中有两个项目都获得了一等奖,分别是牡丹园和惠新西街。


▲ 牡丹园


做这些空间改造的时候,主题思想都不一样,我们将一些空间社会学的思想融入到了设计中。首先是牡丹园,我们发现在北京城牡丹园,芍药居,牡丹园里没牡丹,芍药居里没芍药,原因是那里原来是一个牡丹电视机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生产彩电的工厂,然后地铁又开了一个牡丹园站,但牡丹园里中没有一点牡丹的意识。



整个北京的老旧社区都是一样的,90年代没想到现在的汽车如此流行,所以牡丹园没有设置地方停车,车的问题是最根本的,少数人的车占了公共环境,造成小孩与老人没有活动空间,消防不通畅,而且这个小区历史上就是一块块建起来的,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中间隔着围墙,完全隔开,交通和人性都受到阻碍。



所以在做牡丹园改造时,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停车问题,我们做了直线式地下车库,因为整个老社区都不可能有大面积的地下车库,但可以通过一些条形空间,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停车问题,把车移走,还空间于人民。其次是空间的基本人群,使用的主体首先是日常使用楼下花园的老人和小孩,所以我们看了很多方案弄得特时尚,但是老人可能接受不了,家园必须是包容的,是老少皆宜的。



让社区的人有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住在牡丹园,牡丹园里得有一个认同,花园应该是一个可读性的花园,它的设施就应该是公共的生活和主体的人的痕迹,然后也许有人会搬走,但回来时还能看到他当年居住在这里的痕迹,叙述着他的故事。让居住的花园有一种态度,一种温度,这种温度承载着我们的回忆,这也许就是我们设计的初衷。





02

公共空间是能量交换的场所



未来设计不只是设计形态,更重要是设计生活。


我们的原则首先是分别处理,因为每一所房子都是不同的,都属于主人而非我,所以设计每一所房子采取的设计策略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设计中尽量把设计师的自我放下来,去体会使用者将拥有的生活场景。


▲ 八达森林岭体验馆


另外一个理念是提倡环境共生。重视尊重场地所拥有的自然及人文信息。比如《八达岭森林体验馆》就没有砍伐一颗场地内的树木,而《茂县黑虎小学》就以羌乡的方式,完全融入当地的自然村落。



我们还关注空间社会学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关注公共空间与人的互动,因为长期中国地产的发展,现在的住宅公共空间很少,每个人都是个体,邻里间互不了解,当这个社会被打进原子状态时,不确定性就会放大。我认为公共场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公共场所能沟通,因此消解自我封闭,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产生纽带。共振后便形成了彼此的守望,疫情之后人们都被隔离在家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更凸显出来了,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话题。



我认为人是社会动物,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两个基本方向,身体健康可以通过运动等方式来改变,但精神健康,不能完全依赖于虚幻的交流,只有面对面,人的能量才能互相转化,与屏幕上的交流不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才是人们交流的本质,人的交流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健康的公共空间能创造出更温暖的环境。正如现在很多书店不是读书,而是喝咖啡,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这里其实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03

建筑由空间的使用者来定义



武汉方舱医院今年疫情暴发后迅速成立,但这是紧急情况下疾病防控的应急使用。各地也在兴建大型疾控中心。但当疫情过后,或没有疫情的时候,这些空间闲置就会造成浪费。有些方舱医院是利用体育馆改造的。功能的可转换会避免很多浪费。我们一直强调建筑的生命周期价值,在过程中功能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使用主体,使用方法也会不同。


▲ 丁香谷


在此之前,我演讲过“活的住宅”,同样是90平米,一家人住和两个人住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当住的主人不一样时,同样的产品要留有包容的余地,让它变成不同的个性。空间是死的,但使用是活的,使用的主体可以转换,使用主体不同,空间自身也在转换。



往往我们遇到的业主方,他只是一个对这件事的管理者,甚至是此时此地代表使用者的管理者,而另外一些有时候他直接就是使用者,建筑师需要看透这一点,然后在应对时,首先要把真正的使用者的需求加进来,而且要有预见性,使用者是会变化的。



但通常甲方会把设计师当工具使用,这是常态,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也会形成甲方和乙方的位置角色。然而问题还是在建筑师本身。当建筑师理解了甲方的意思,同时能够比甲方的想法更深刻,并且协调了甲方的现有需求,并预留出包容性的关系时,建筑师就可以有说服力,以及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用深度去影响甲方,从而建立起对行业的尊重,这是一个过程。若我们可以真正地把虚荣放下,从小建筑师做起,更深入地去思考,说服力就会大很多。





04

公共空间会与生活对接



2007年我做了北京大学公共教室楼(二教),外形中规中矩,归属于北大整体校园的建筑风格。在这里面,功能空间是整合的重点。教育建筑最重要的是研究教育。我们研究了教育的5种方式:分别是老师教学、自学、讨论、反省、冥想。空间需要与教育的理念相合。


▲ 北大公教(二教)2007年


在我国现代教育建筑中,往往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做到几个方面:我们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讲台,通常是四边都有黑板,这是为讨论式课堂准备的,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互动。我们也尽力在不同的面设置黑板。另外,国内教育建筑走廊上往往没有休息空间,然后我们就想:是否这些走廊里的公共休息空间可以用来互相讨论,也可以自我学习或交流,因此我们把这些概念加入到走廊的公共空间。



北大公教楼(二教)于2007年建成,这些公共空间并没有被使用起来。直到2014年北大才开始使用那些公共空间。公共走廊的墙面办起了画展,预留的桌椅也被同学们争抢。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公教楼是由社团管理的,公共空间状态已完全转变为公共生活交流的场所,呈现出新的空间面貌。所以我认为建筑师是通过空间来祝福生活,创造出一个空间,等待人们去认识、探索,然后产生互动,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 北大公教(二教)2014年



05

一座建筑要符合当地的文化心理



因为我们不是形式感特别强的建筑师,我自嘲地说,如果一个姑娘特别的漂亮,我们会夸她漂亮,如果这姑娘不怎么漂亮,我们会夸她有气质,但是这个姑娘既没有气质,又不漂亮,我会夸她善良,就像有人问我的建筑是怎样的,我会说我的建筑可能是有一些善良。


▲ 黑虎小学


黑虎小学是我们比较有名的一个建筑,当时茂县大地震,我们去救灾,当时让孩子们画未来是什么,他们都画了小洋楼,其实羌族的建筑形式不是不美观,而是松散不够安全,卫生系统不够好,室内不够亮,还有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想,以后可不可以留下地方的多元化,让各自的特点依然存在。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去改变它的内在、构造安全和保温隔热,然后空间明亮,水循环畅通,可以更舒适,让建筑安全坚固。



于是,我们把建筑设计成了民族化的形式,并不在意其符号的意义,而是提取建筑内在的精髓。让建筑升级换代,这是对建筑的祝福,也是对地域文化的祝福。建成后得到当地人的认同,觉得使他们自己民族的东西。2017年当我回羌乡时发现,当地人真的读懂了我们的建筑,建立了民族自尊,在建筑中有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06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鼓励



带着温暖的这件事,感觉像在远方。一面自言自语,声称再也不做情怀建筑,一面还是会朝那个方向去,骨子里这种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还有建筑师还是会存在着一种“小上帝”的感觉,这是相当荒谬的感觉,但实际上确实有一种“成就感”在回馈建筑师,鼓励着他们自己。


▲ 武汉晴川学院


实际上建筑这条道路异常艰苦,真需要不断的自我鼓励和自我赞扬才能走下去。正如每个孩子从小经历了无数的挫折,还能站起来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去做,然后不断地鼓励自己向前走,其实,若每个年轻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鼓励,或许他可以持续走好长的一段路。自我鼓励或者是别人的一句话,都会给年轻人真正的帮助。



并且我认为奖项都是价值观的传递,普利兹克奖,他在鼓励多元价值观的突破,还有一些奖项代表着在地性、人文性的厚度。每个奖的风格不一样,他奖励的是不同的东西,重要的是会对不同的人产生激励。





07

真、善、美与建筑融合,让场所产生了精神与温度



我们看到的建筑,多数外形的作用,形体是雕塑般的存在,让人觉得兴奋。而在我的建筑观里,建筑并不是一个在街角闪耀的雕塑般的存在,而是一个在你离开很久以后,仍然会怀想的场所。就像你离开了中国,去到了世界,依旧会想到江南的巷子又弯又长,“我拿着钥匙敲打着厚厚的墙”,那个存在才是人类记忆中深刻的东西。实际上现代建筑,外壳是怎样的并不重要,而是建立了怎样的场域空间,因此场所精神才可以是空间的温度。


▲ 南馆公园


或许先要知道空间是什么?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才有可能谈空间和温度这件事。而且现在更多的建筑关注表皮。我们更关注空间内部的变化和人的关系。通常讲建筑审美,那么整个社会的审美提升,包含了很多方面。大家更多地关注“美”,却比较少关注“真”!比如俗文化和媚俗文化是两回事,只要不媚俗,俗文化因其“真”的本性,就有俗文化的美。



人们在解决面对生活的问题,这叫做真。然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问题有所改善以及祝福,这就是善。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与空间合作,这才是建筑之美。



建言思想汇之东梅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