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观点|地摊经济学:《清明上河图》与新基建

本文转自:未来城市备忘录,已经获得授权。

前言


就在这篇文章被写作的时候,摆摊已经从“占道经营”,上升到了“地摊经济”的新高度。一时间,地摊经济如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席卷神州大地。


随着疫情在我国得到逐渐的控制,人们开始回复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这几天,一些关于成都“占道经营”的报道在朋友圈小规模刷了一次屏,一句话总结:自成都从3月中旬允许小商贩在街上摆摊以来,促进了100000人的就业,并助攻成都餐饮业复工率98%。一时间,网友纷纷为成都点赞。

成都地摊一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们之所以点赞,固然是因为疫情后经济生活的恢复而感到欢欣鼓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点赞行为中透露出老百姓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其他城市中街道空间使用方式的不满。——成都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期待已久、或是怀念已久的街道生活。
一直以来,地摊在我国都处于游击状态,在主流城市建设中被整治、被打压。但与此同时,每个有过城市生活经历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地摊,不论是深夜灯下的撸串,还是清晨路上的煎饼,地摊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成为重要的城市记忆。终于,地摊将要结束游击战的时代,进入到城市化的正规军中。

成都地摊一撇,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在街道上摆摊是城市的原生属性
几千年前,城市这个东西还不存在的时候,人们推着小车拉着富余的农产品聚集到一起,摆着摊子交换,这就是最早的“市”。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所谓城市,应当是先有市,才有的城。而街上的小摊,正是市的基本形态。
在近代的城市发展中,地摊渐渐从城市中被剥离,甚至成了低端、非法的代名词。在未来,尽管地摊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说来自环境、安全和管理的挑战,但可以预见,城市中的“地摊”一定脱胎换骨,从小、乱、散向着高、大、上进发。我们城市中的地摊,究竟能创造怎样的空间活力?一副来自1000年前的画卷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场景一:《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能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重要的一幅画,没有之一。它为我们描绘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最高峰代表——汴京的繁华图景。这幅史诗级长卷,描绘有房屋122 间,十字街口3 处及其他丰富物象。重要的是,画卷中的各种形象是综合了实物状貌的结果,较为全面的、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面貌。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空间上看,当时的汴京就是“地摊经济”的集大成者。截取这一幅画的随便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有卖糖葫芦的,有开绸锦店、开药铺的,也有说书的和当街杂耍的——这些活动基本都以街道为中心进行,即使是在建筑内的商铺,也把建筑立面极力打开,与街道相融合。换成现代的标准,这些活动都是“占道经营”。可以说,没有占道经营,没有地摊,也就没有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的肉铺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地摊虽然多,但并不给人低端的感觉,相反,让人觉得乱中有序,街道空间被安排的井井有条。比如看图上这间肉铺,本身是一个“君子远庖厨”的场所,但它却正好站在十字路口的街角位置,并采用古建筑中最为高大上的庑殿顶作为屋顶,门口有彩旗招牌,似乎还有伞盖下的烧烤摊位。

再回看成都的烧烤摊,是不是觉得和宋朝比起来,我们的地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场景二:机动车的入侵
在机动车普及之前,不论全世界哪个城市,街道一定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商业空间。原因很简单,因为商业需要流量,而街道自带流量。在那个时候,商铺沿街开放,并向着街道延展开,既方便商家做广告,也方便往来行人消费。
然而,机动车的普及改变了一切。街道本来并不排除车这个元素,甚至可以推测,道路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方便车轱辘。《周礼·考工记》记载,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意思是城市中的大路应该能并排走九驾马车。可见车这一元素,自古以来就是街道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9-2020年中国机动车增长趋势
机动车让道路上的平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古代,道路上只有手推车和动物拉的车,虽然也偶有事故发生,但并不对道路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人与车实现了很好的平衡。汽车就不一样了,它速度快,又有钢铁包裹,行人很快变成弱势群体。随着汽车的普及和车辆保有率的提升,“车进人退”成为每个城市共同的经历。
街道的商业属性让位于道路安全,街道被严格的分割成了机动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等线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两侧建筑立面围合而成的街道立刻消失不见了,沿街的商业活动成为单侧,同时因为车辆的噪声、扬尘因素,街道边的商业空间质量也在下降——街边的商铺和地摊,开始和低端挂钩。与此同时,巨大的商场(Mall)开始出现,把原本外向街道的商业昭示面彻底内化。商场中有灯光,有暖气和空调,有没有车辆打扰,迅速取代了街道成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商业场所。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中描绘的一般街道空间

场景三:尴尬的规划治理盲区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进行的过程中,所有城市都在快速扩张,有关街道的管理系统并未建立。在很多城市,小摊贩更加成了无照经营、非法经营的代名词,成了破坏市容市貌的罪魁祸首。一时间,街道成了城管,小商贩之间斗智斗勇的场所。一方面,缺乏妥善管理的小摊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正常的交通和商业秩序产生了扰乱;另一方面,一刀切的执法模式也在挤压城市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

小贩和城管,谁的委屈多?  图片来自网络

在很多的小区里,很多理发店、便利店、菜市场和小饭馆会租用居民楼的一层进行进行,并通过在原有建筑立面上开洞的方式进行经营——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车流相对较少的小区中,也为居民带来了方便。2018年,北京推行了整治“开墙打洞”的策略,让这些小铺无法继续经营,这使得很多街区的街道空间进一步丧失其商业属性。


图片来源:帝都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一年,北京市西城区还专门颁布了全国首个城市街区更新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制图非常精美。紧接着,北京推出了《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并提出“坚持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打造示范性步行街区”、“精细组织胡同空间,还原胡同历史氛围”等关键理念。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

从城市设计导则的部分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划师们针对街道的各种特点和功能,为街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然而,看着这些精美的制图,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无论是西城区还是北京市的街道设计导则,并没有对街道上的商业空间进行明确规划,甚至是刻意回避。然而,街上上的商业活动,才应该是街道的灵魂,没有了热闹的商业,“步行示范”的意义又从何谈起?

图片来源:《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可以看到,诗意的水彩渲染剖面中,步行空间和周围建筑的关系是闭合的。在首善之都,这是否也透露出规划设计师的无奈?

思考:是疫情后的权益之计,还是城市活力的长久之策?
前文说道,地摊是街道的原生属性。只不过到了近代,随着机动车的入侵和室内商业空间的发展,街道原本应有的商业性被弱化了,就连地摊这个词,也多含贬义。
但细细思考就会发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地摊都承载关于城市的美好回忆:不论是深夜撸串,还是灯下火锅,亦或是清晨赶地铁途中的一块煎饼、艳阳高照下的一根冰棍、归家途中的一本新到杂志——地摊再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让为城市营造个性话的场所和体验。而这些体验是现有的城市治理和规划编制中不能覆盖到的体系。
让我们再回到《清明上河图》,其实和西城区城市设计导则相比,人们真正向往的还是张择端式的热闹街道。那么,未来的城市中,我们会不会看到犹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街道场景的回归?
成都占道经营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3月18日,成都出台政策允许商铺占道经营,获得了全网点赞。
5月26日晚间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介绍:中央文明办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据了解,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可以说,中央已经在开始为地摊背书了。

来源:中国政府网
6月1日,李克强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
就在这篇文章被写作的时候,地摊经济的热度上了一个新量级。据说,连城管这种专门扼杀地摊的职业,已经得到新的指示,帮助地摊发展;与此同时,地摊概念股大涨。地摊经济,似乎已经演化成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动,席卷神州大地。
那么问题来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已成燎原之势的地摊经济,是否会失控地让城市空间陷入混乱?地摊是疫情后的权益之计,还是城市活力的长久之策?是疫情后的权益之计,还是城市活力的长久之策?如何更有效地对城市中的地摊进行管理,并使之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预测:让地摊成为新基建的落地场景
和地摊经济一样,新基建也是2020年的重点词汇。所不一样的是,地摊这个事大家一说就懂,新基建却有些玄妙。根据官方对新基建的定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五菱汽车搭上地摊经济,股价暴涨126.13% 。 图片来自网络


单从这个定义来看,新基建和地摊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然而仔细想想,地摊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恰恰能在新基建中找到答案。
地摊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和原来一样的三个字:小、乱、散。地摊使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经营,但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对地摊进行管理。地摊发生的位置在传统的基建:道路上面,传统的基建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地摊这一使用场景。有的地摊固定位置经营,有的地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地摊是沿街商铺的延伸,有的地摊是随处移动的基站。

地摊概念车已经粉末登场(图片来自网络)
新基建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一句话:创新应用场景的难觅。我们的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已经有非常强大的技术,但是目前可以应用落地的场景寥寥无几。而一个地摊,既是交易终端、又是物流终端,成千上万个地摊,将在城市中形成一张强大的地摊网络。每一个地摊都是一个交易发生的节点,也是一个物流的节点,他们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数字平台进行管理。这样看来,地摊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基建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物联网应用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地摊的地理位置,经营信息都可以在云端获得。这个地摊什么时候要补货,什么时候要处理垃圾,都会随时告知数据中台,再由相关的服务商完成支持。而地摊的摊主,也会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得出今天应该买什么,或者在哪里摆摊,才能获得更大收益——这样,围绕着地摊经济,可以产生出非常多样化的生态。而这样的生态,正需要新基建来维持。

原图为“重新认识地铁上的北京”,PS完毕毫无违和感
挖掘地深一点,让地摊重生,其实是对街道本质的商业属性的尊重,更是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地摊其实有点类似我们新零售中常常提到的快闪店(Pop-up Shop),在随着体验商业模式的逐步普及,地摊的未来一定不仅仅是烤串或是廉价收拾,更可以是时尚和高端定制。当地摊升级为快闪店,新基建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疫情的来临,确实是对街道地摊的助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疫情完全平复,或者即使压根就没有疫情,地摊也一样会重生、发展并繁荣。
若是张择端得以穿越到几年后的中国,希望他能创作出一副同样经典的清明上河图。
地摊、《清明上河图》和新基建,这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或许真的在重塑着我们城市的未来。


作者介绍:钱坤,塔科玛( Tekuma Frenchman)城市设计创始人、主创设计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与地产研究硕士目前在北美、中国与中东从事城市设计工作。

【编辑招募:加入内容合伙人团队 】


欢迎朋友们以晒作业、交朋友、找工作等为主题进行创作投稿,欢迎加入我们,成为编辑团队的一员。每年分享稿费及学术交流策划基金,获得专业编辑点对点对接,每人最高可达万元的激励基金,开拓建筑研究课题组,共同编辑电子杂志。以文会友,共同成长。添加微信号:acsharer,即可报名。

未来城市备忘录


未来城市备忘录是一个以城市科技与设计为主题的内容传播平台,致力于创造、汇聚并分享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资讯与思考,促进跨领域、跨地域的交流与协作。


扫码关注~

欢迎合作
  
ASA建筑研习社是由多位留英建筑师创立,大量海外建筑留学生共同运营的自媒体平台。“晒作业、交朋友、找工作”是平台多年发展的主线,立足英国建筑教育,呈现今日中外建筑教育现场是ASA的主要内容。目前ASA已全面转型为助力建筑留学梦想和青年建筑师项目实践的公益平台共出版独立双语电子杂志6期,落地多个建成项目

除媒体业务以外,ASA也基于母平台未来建筑学社资源,联合作文旅开发公司终南文旅对旧城更新、乡村复兴项目中的社会公益类进行设计咨询、施工图配套与项目管理等支持。目前已将自媒体ASA的8.7w建筑师粉丝流量共享开放,除挑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代理/宣传也提供对建筑业企业的免费公益推广,包含但不仅限于招聘、品牌推广、项目宣传等定制服务!

欢迎更多有需求的企业进行联系,合作方式目前优先考虑媒体内容投放和产品代理。联系方式如下:微信号acsharer,添加时请注明 “媒体合作”,谢谢。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