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艺术廊 成立于1998年  

【建言丨对话庄子玉、尤洋】:建筑和艺术的当代性表达与融合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当建筑师开始做艺术装置,艺术家开始盖房子,这两者还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社会职业吗?艺术和建筑在当代语境下,面临着怎样共同的课题?这一期“建言”,我们邀请到庄子玉和尤洋,他们将立在共同的课题,从不一样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带来新的碰撞与思考。




庄子玉

建筑师

RSAA/庄子玉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师从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肯尼思·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凭借腔体教堂、铜陵山居、鼓楼7号院、西安云顶伍拾柒餐厅·酒廊、南京丰盛五季凯悦臻选、成都温江悦榕庄、济宁文化中心、上海新天地“坛城”等 项目,庄子玉历获纽约Architizer A+文化类大奖、世界建筑节 WAF/INSIDE 年度装置大奖、 英国 WAN 年度最佳住宅、意大利THE PLAN特别提名奖、德国设计奖大奖、德国ICONIC至尊奖、意大利 A'金奖、DFA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金奖、法国国际创新设计大奖最高奖、 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德国 iF 设计奖、德国红点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BIM 大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最高奖项之设计艺术成就奖等奖项。


庄子玉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美国绿建协会(USGBC)认证专家(LEED AP), 纽约建筑师联盟(Architecture League of New York)成员,2018-2019 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生国际实验班导师,并曾在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帕森设计学院、清华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作为客座评图。





尤洋

UCCA Lab艺术总监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他拥有超过十年的艺术机构从业经验。他的工作身份多元,包括艺术机构管理者、策展人、艺术管理讲师、公共关系和营销专家等。除了丰富的艺术展览策划和管理营销经验以外,尤洋也是一位知名撰稿人,出版过逾百篇专题文章、刊物专栏和艺术画册文章。尤洋曾领导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项目部、商业发展部、艺术品商店、宣传推广部等团队,目前兼任UCCA Lab艺术总监,负责美术馆这一新平台的拓展与定位。近期,尤洋策划了一系列关注网络平台生成的艺术项目,结合艺术家直播表演,讨论网络媒介对于艺术形态和艺术受众的边界拓展实践。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庄子玉和尤洋的建言现场:





01

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当代性思考

(以下内容,Z代表庄子玉,Y代表尤洋


Z:关于当代性这个议题也有很多争论,从当代建筑或设计的角度来看,当代性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和人的关联性,在于它的观念介入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


虽然很多作品创造于当代,但它的观念其实是基于一种传统,比如很多人还在用巴黎美院的体系做设计,做一个对称式的或基础功能式的一个平面,然后再给它画一幅画,贴在上面。即使这种作品是在当代完成的,也不能算是当代建筑,而是一个传统建筑。


▲ 成都花间堂酒店一期—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如你所见_王厅

Y:我个人比较相信90年代一位法国学者朗西埃的理论,他认为当代性是一种不合时宜性。因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消费社会或者叫后工业社会,福柯告诉我们去哪都是规训和惩罚,其实都是监狱,你生产的东西最后还要去买走,是一个死循环,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很舒服,但其实你已经被规训了。那么当代性就在于,你跳出去看这个系统,就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今天我们觉得当代性更多地存在于,我们去凝视物体的过程之中。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建筑是我们今天最值得珍视和关注的当代艺术之一。一方面它的体量很大,另一方面把建筑理解为是一个腔体的话,那么腔体之内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常规的美术馆、博物馆做不到的。


▲ 成都花间堂酒店一期—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Y:拉康曾说,一个人在社会里必须要经过两次死亡,一次就是生理上的死亡,还有一次就是在精神上、符号上的死亡。以这种眼光来看,一个艺术品能够成为艺术,它必须经历过两次诞生,一次诞生就是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把它做出来的时候,另一次就是有观众对它进行凝视与思考,这是我们今天当代艺术的宿命,也是它意义产生的方式。


▲ 成都花间堂酒店一期—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如你所见_王厅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也要接受人们的凝视,不论是作为一个模型去展览,还是作为真实的建筑立在城市中。比如北京的CCTV大楼,可能有的人没有想从艺术的角度去凝视,那么他可能看到就是一个像大裤衩的怪房子。



▲ 成都林盘行馆—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但当你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它就相当于一个摆在城市中的巨大艺术装置。而且只有建筑师能对城市有这么大的控制力:把周围的建筑拆掉,只为了把它放到真空的状态,这是在美术馆或博物馆的艺术界没有什么人能做到的。但如果你认为建筑师是艺术家的话,某些建筑师在一些特殊的时机是有这个权利的,不仅可以把握社会资源,还可以摧毁很多社会资源。



▲ 成都林盘行馆—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02

建筑和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联结与分离



Y:关于最早的艺术起源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洞穴,比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法国的拉斯科洞穴,里面有一些动物的岩画,那是最早的艺术空间。那个空间意味着什么呢?走出洞穴外就意味着死亡和生命的不确定性,而进入这个空间,你就和你的族群、你的人民在一起——这样的洞穴就是最早的公共空间。


所以,从艺术的起源开始,公共空间、建筑、艺术、观众这四个要素就是缺一不可的。


后来我们人类逐渐变强了,英国建造了巨石公园,人们从洞穴走出室外,公共空间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狂欢,为了闲暇时有一个思考的地方,为了组织某种神秘的仪式去凝聚精神的力量,最终实现社群统治、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控制。


然后到了今天,任何媒介都有可能是艺术,不只是绘画和雕塑,我们还有行为艺术、摄影艺术,40年代有艺术家宣称蓝天是我的作品,然后现在有的艺术家宣称:空气是我的作品,有人宣称观众也是我的作品。


就按这个角度来说,观众不仅是在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艺术,甚至自己也成了艺术的一部分。人的身体、服装,甚至意识和看别人的眼光都是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媒介。同时媒介和观念也不是分裂的了,媒介即是观念,是一体双面的关系。


▲ 北京雀巢感CAFÉ—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苏圣亮


Z:但其实在工业化以后,建筑也同样在分化,很多的建筑产品,其实不具备任何的观念属性和它需要呈现的价值。其实在柯布西耶那个时候就提到: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当然也会有观念存在,但本质上是希望把建筑从所谓的四位一体中,或者从符号属性以及观念价值这些东西中剥离开来,使它只具备一种纯粹的功能性特征。


其实现在有很多建筑,它本身的实体属性可能弱于它在传播层面的这种属性。比如网红建筑,或是在大众层面上被消费的这类建筑,其实它的功能属性相对已经被剥离。当然我们做的有些项目也被这么定义,但至少在现阶段,我们还是在做传统建筑,只是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内容价值和它可被认知的一种方式。



▲ 北京雀巢感CAFÉ—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苏圣亮




03

当建筑师开始做艺术装置,艺术家开始盖房子



Z:其实我们去年做了7个这种公共空间装置,当时原本的目的是想通过一种更直接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同时,我们觉得建筑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建筑的背后涉及到很多利益方的诉求和社会资源的调配。


但后来做了一系列之后,发现做装置和建筑是等量级的,它背后资源的调动量也是巨大的,而且会明显感觉到这种剥离感。比如快闪店和一些空间装置,它其实还是一个被转移的房子,或是具有一定观念价值的房子。这可能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始终没有办法摆脱的一个状态,我们还是在探讨空间的体验方式,不能那么坚决地去呈现一个观念或一种状态。


但我觉得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有很多的建筑师开始做空间装置,然后也有很多艺术家开始盖房子。特别是在小型化的建筑,以及一些空间体验类的艺术装置里,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在逐渐融合。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你体验的方式,也不光是一种物化的结果。有很多建筑可能并没有被建造,只是在线上被描述的一种状态,很多房子直接用VR模拟出来,就不用盖了,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所以建筑本身的定义方式也在逐渐分化,它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公共艺术。


▲ 深圳镜台—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田方方

Y:从最早的城市起源,比如希腊城市,伟大的建筑好像都是公共空间,无论是神庙还是广场。历史最长的两种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其实都是那些建筑物的皮肤,又传递着建筑的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没有了建筑,绘画和雕塑这两种古老的艺术也就没有了一个载体。


到了文艺复兴,绘画和雕塑才逐渐独立出来。到了今天,整个的建筑系统表皮好像越来越平整,感觉艺术被他们一脚踢到了美术馆博物馆系统里,很多馆长也把祭坛上的画直接切下来,拿到了美术馆,把它就放到了一个真空的空间里,把艺术和建筑变成了两回事。


然而到了今天,艺术也已经从一种图像生产,形式主义的发展,到了一种社会生产的阶段,如果不用社会学眼光去看,就形成不了太多思考和讨论的意义。所以,今天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工作,本质上没有那么多的区别,好的建筑也是公共艺术,艺术也属于社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



▲ 上海“坛城”—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苏圣亮




04

用内容去激活一个地块呈现出新的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



Z: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不同在于建筑师的作品还是需要人买单才能实现的,所以最终还是需要寻求一种呈现的方式或者一种载体。


现在整个市场其实有一个大的趋势,大多数项目还是开发商项目,在这个趋势里面可以看到,现在你单纯靠户型、面积和地段这种东西,已经不足够支撑起一个整体的项目了。现在很多的项目具有很强的内容属性,甚至很多项目是先把内容属性做出来,然后再去做它的一些开发和后续的东西。


当然内容属性也跟地块属性有很大的关联,比如一个城市地块,就具有很强的城市地标属性;一个老城地块,就具有历史文化属性;一个未开发的自然风景资源较多的地块,就可以跟传统人文自然的属性结合。所以,考虑到一些不同的地块特征和开发业态,就需要用一种方式去激活它,呈现出新的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


▲ 上海“坛城”—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苏圣亮


Y:今天的艺术文化生产,已经不是艺术界的专有权利,它会变成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生产实践。那么美术馆和艺术,不是活在真空里;一个建筑师,一个艺术家也不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今天所有伟大的社会生产,一定是符合了社会的某种供需关系,它的美学、它所传递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了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化的普适性。


一个艺术社区,以前可能你配一个好的游泳池,可能房子就好卖了。但现在不是了,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者,他还是体验者,又是一个文化的猎奇者。这也就要求开发商,转向对内容的关注。


对于美术馆来说,它不再只是在城市里的艺术庙堂,有了一个新的社会实践的空间。对建筑师来说,去考虑建筑的时候,也要和内容去靠近,所以最后整个社会系统才会越来越有机,在这个系统中大家各取所需,艺术文化也因为在系统中活跃起来,才真正留在历史里,而不是昙花一现。


▲ 上海“坛城”—庄子玉工作室作品 摄影©苏圣亮



建言思想汇之庄子玉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


DIALOGUE


更多「建言」系列




除特别注明外,
资料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编辑。

欢迎设计师和建筑师
线下体验 Roca Gallery
感受创意空间的美妙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