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知 双子座 | 90后 | 上海市-奉贤区  

麦昆逝世十周年,这位贫民窟走出的设计顽童,用尽一生搭建暗黑城堡

2020年至今,虽然才过去短短两个月,但却似乎像过了半个世纪一样漫长而又猝不及防。


即便如此,我们或许也能够在这场疫情之外感受到无关于家庭,事业和日常琐事的新思考,即生命和存在价值与意义。

21世纪的10年代已经过去,但在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2月11日,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坏男孩”在家中悄然离去。


他就是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英国时尚教父,四度获得“年度最佳设计师”,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英国时尚奖”得主。

当然,他的个人品牌Alexander McQueen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时尚品牌。

麦昆的一生,短暂而又传奇。

他的生前好友,同时也是知名超模的凯特·摩丝曾经用这样一串词来形容麦昆:

“无政府主义的、有趣的、消瘦的、有争议的、友善的、忠诚的、有魅力的、创新的、黑暗的、坚定的。”

凯特·摩丝和麦昆

亚历山大·麦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的作品狂野而叛逆,前卫而决绝,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奇异暗黑的元素,似乎总在挑战审美的极限。


但同时,他又能够将传统和现代,阴郁与浪漫同时结合,创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另外,他还拥有着艺术家般的奇思。

能够将每一场时装秀转变成充满创意,甚至令人震撼的“戏剧表演”。


2018年6月,在英国上映了回溯麦昆一生的纪录片《McQueen》。

影片向人们展示了这位伟大的设计师生前在生活与创作中的采访片段。

人们才逐渐得以感知这位看似张扬不羁的“坏男孩”背后,所隐藏的忧郁与孤独。

《McQueen》海报

1969年,亚历山大·麦昆(原名李·亚历山大·麦昆)出生于伦敦东区的刘易舍姆区。

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一名历史教师。

家中共有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麦昆是最小的孩子。

在当时,麦昆居住的地方是伦敦远近闻名的贫民区。

这里充斥着流浪汉,酒鬼,移民,毒贩,性交易者的身影。

并且,著名的杀人案凶手“开膛手杰克”也曾在这里连续作案。


麦昆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肮脏、贫穷的环境中度过。

但是,比起同龄人对玩具的喜爱,麦昆却对裁剪情有独钟。

他喜欢围着姐姐们做衣服和装饰品,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然而父亲却觉得这样的爱好太过“娘气”,没有男子汉的气魄,所以极力反对。

甚至在看到他摆弄布料和针线时,对他拳打脚踢。


在学校里,麦昆也总因为性格不合群而遭到排挤和霸凌。

最令人悲伤的是,9岁时,因为性格内敛,麦昆被自己的混蛋姐夫性侵,虐待。

这样的惨痛经历,他一直到去世前几年才放下心结告诉姐姐。

麦昆与姐姐珍妮

孤独,创伤,阴暗,压迫......这些最糟糕的境遇一直伴随着麦昆的成长道路。

许多人曾经好奇他为何会创造出如此出格,甚至具有侵略性的作品。

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好在麦昆有一个温柔儒雅的母亲。

作为一个教系谱学和社会史的老师,她总是给麦昆讲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

并鼓励他看书,学习,通过知识来改变人生。

母亲的存在,就像是昏暗世界里的一座灯塔,温柔地指引着麦昆的前进之路。

麦昆与母亲

16岁时,高中毕业的麦昆没有考上心仪的艺术大学。

他听从母亲的建议,在伦敦的萨维尔街当了两年的裁缝学徒。

在当时,萨维尔街以传统的男装定制服装而闻名。

许多政坛官僚,皇室成员都曾在这里定制服装。其中就包括丘吉尔和拿破仑三世。


裁缝店学习的这两年时间,他学到了更为专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剪裁,比例,色彩.......逐渐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但年轻气盛的麦昆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学徒。

几年后,他通过在旅行社工作的姐姐得到一张飞往米兰的机票。

一下飞机就去了著名设计师罗密欧·纪礼的工作室,希望得到助理一职。

21岁的麦昆,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鲁莽,带着一份并不漂亮的简历,这场面试似乎注定失败。

但罗密欧·纪礼被他的澎湃与激情所打动,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年轻人,麦昆自己也感到无比幸运。


与罗密欧·纪礼工作的12个月,算得上是麦昆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之一。

在这里,他见识到了媒体广告的力量和品牌的运营方式。

这段学习经历对他未来创立个人品牌,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从米兰回到伦敦,他潜下心来,从姑妈那里借来了几万元学费。

在圣马丁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为期18个月的时尚硕士课程。

经历过学徒,打板师,助理的工作后,此时的麦昆已经有着足够多的经验和成熟的理念。

在念书的过程中,连老师们都不得不夸赞他:“麦昆懂得实在太多了。”


此时的麦昆,已经逐渐展露出天才的特质。

1992年,麦昆从圣马丁毕业。

他的毕业设计主题骇人听闻,名为“开膛手杰克与他的受害者”。

这在一群追求“优雅时髦”风格的毕业生作品中显得格格不入。


麦昆还将头发作为材料嵌入布料中,这一源自维多利亚时期的工艺恰到好处地融合在麦昆的主题中。

据说,麦昆的毕业设计只拿到了倒数第二的成绩,但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这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帽子女王”——伊莎贝拉·布罗,同时,她也是当时《Vogue》杂志的造型师。


布罗对麦昆的设计情有独钟,花了5000英镑的高价买下全部作品。

当时的麦昆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毕业生,但布罗看准了他身上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她曾说过,麦昆最吸引她的一点——

就是“懂得从过去汲取灵感,并大胆的加以‘破坏’和‘否定’,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


布罗认准麦昆是个设计鬼才。

所以主动充当起他的造型师和顾问,并主动介绍自己的人脉。

还曾邀请他住进位于伦敦西南部伊丽莎白街的房子。

最重要的是,在布罗的鼓励下,麦昆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也就是Alexander McQueen,在伦敦东区的霍斯顿广场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

对于麦昆而言,布罗既是伯乐,又是挚友,两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品牌成立之后,麦昆将自己之前的经历与思考进行吸收整合。

将启发引进设计中,创作出有着细致剪裁的后现代时装,这与当时英国流行的风格大相径庭。

1993年到1997期间,是Alexander McQueen逐步发展并最终受到空前瞩目的四年。

其中有不少作品,如今已经被纳入经典。

比如第一场名为“出租司机”的秋冬系列中出现的“bumsters”(包屁者)裤子,几乎可以看见股沟的腰部设计简直令人震惊。

这条裤子在之后的几个系列中也一直出现。


1994年的秋冬系列“女妖”。

麦昆用北爱尔兰象征死亡与消逝的仙女Banshee来表现对现实的不屈和控诉。

现场甚至请来了一位临盆的孕妇模特。

他设计的服装似乎拥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每一个女性都像穿上铠甲一般强大。


1995年,麦昆的第五场发布会让他与他的品牌受到空前的瞩目。

这一场秋冬系列的名字叫做“高原强暴”。

灵感来源于19世纪苏格兰高地实施的大屠杀行为。

在秀上,模特们穿着被撕裂的蕾丝裙,或是带有苏格兰格纹的套装,大肆暴露身体,甚至裸露胸部。

在满地枯萎的树枝(具有英国代表性的苔藓等针叶植物)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大胆叛逆的设计,完美契合主题的现场布置,灯光,音乐,妆发,加上模特们的行为性表演。

让这场具有实验性的发布会直接引发轰动,媒体和观众蜂拥至现场,久久不能散去。


但同时,这也让他受到了来自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

有人认为,麦昆有着男同性恋设计师惯有的“厌女症”,利用女性迎合自己的幻想。

实际上,麦昆是希望通过回顾这段英格兰曾经的历史,让人们直视那些因为黑暗而故意被忽视或遗忘的历史。


“强暴”也并非针对女性,而是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强暴”。


当女性能够真正在面对那些生命中的黑暗面之后,仍强大,自信,保持优雅,才能够真正得到尊敬。

而那些毫无理由却充满浪漫主义,一昧讨好女性喜好的物品,却未必能够真正改变女性。

麦昆曾说:“我憎恨软弱,厌恶那些让女人觉得天真的东西……我希望女人穿上我设计的衣服会让人们望而生畏。”


即使争议不断,但麦昆仍坚持自己的风格,并逐步在服装设计领域收获成就。

1996年,麦昆首次获得“年度最佳英国设设计师”大奖。


他的才华吸引了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的总裁贝尔纳·阿尔诺的注意。

1996年10月,麦昆被任命为纪梵希的首席设计师,从约翰·加利亚诺手中接过大权。

那时的他,即使已经被时尚界所熟知,但仍然非常神秘,极少露面。

人们对他众说纷纭。

后来麦昆解释,他虽然已经出名,但仍然在霍克斯顿广场的一个狭小的地下室里工作,领着政府发放的保障金。

因为品牌的经营和日常的创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他害怕出名后就无法继续领保障金了。


这个回答既好笑又心酸。

所以,当纪梵希向他伸来橄榄枝时,为了获得继续经营个人品牌的资金,他欣然同意,带着团队从伦敦飞往巴黎。


同时,彼时的纪梵希也希望通过这个“不按常理出牌” 的“现象级”设计师,带给品牌崭新的年轻的血液。

当然,这是一个有着风险的决定,毕竟麦昆自带争议和话题,而纪梵希的风格一直是典雅,简洁著称。


麦昆来到纪梵希之后的发布会,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特殊,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装置艺术表演。

1998年,春夏成衣系列,麦昆命名为“无题”。

摩登且具有都市气息的服装首次成为了主基调,模特们在撒着金色细雨中摇曳,行走在由树脂玻璃制作的悬空T台上。


1998年,秋冬成衣大秀“Joan(贞德)”。

模特们被涂上惨白的妆容和血色的瞳孔,展现出另类的艺术感官。

现场还燃起熊熊火焰,穿着红色长裙的模特Annabelle Neilson扮演圣女贞德。

站在火焰之中用双手和猩红的双眼展示着赴死的凄美,壮丽。


1999年,在麦昆结束纪梵希的最后一场秀上,离经叛道的他选择了西方公认的不吉利数字13号命名 。

这场发布会曾被英国《卫报》形容为“充满想象力的时尚奇迹”。


在发布会上,模特们身穿由轻木做成的服装和缀着水晶的连衣裙,站在旋转的圆木盘上,就像是一个个水晶球里的玩具。

等到压轴时,场内响起了管弦乐《天鹅之死》。

著名模特同时也是芭蕾舞演员的Shalom Harlow,穿着白色的伞裙翩翩起舞。

 

最令人意外的是,两台喷漆机器朝她的身上喷洒着黑色与黄色的荧光油漆。

而模特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天鹅,在机器的“审视”中手足无措。

在场的观众睁大双眼,惊愕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此后的麦昆一路开挂,每一场秀都必将引起轰动。

他用设计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用实际行动给那些曾经质疑过他的人们一记暴击。

2000年的12月,麦昆将品牌的51%股份卖给了巴黎春天集团旗下的古驰集团,再一次拓宽他的时尚帝国。


2001年,Alexander McQueen的“沃斯”系列。

麦昆以电影《飞越疯人院》为灵感,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玻璃密室。

模特们则扮演成精神病人的模样在密室中徘徊,嚎叫。


密室内的“疯子”们无法窥见外面的景色,而外面的观众却看得一清二楚。


麦昆所想要表达的,是关于人们对于自己内心的审视。

真实的自己是否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或许需要在一个真正压迫和焦躁的处境中,才能够更清晰地判断。

在发布会结束后,秀场正中心的玻璃箱轰然倒塌。

一群飞蛾从中飞出,露出箱中侧躺着的,浑身赤裸,且插着呼吸器的肥胖女子。

场面及其震撼。

情色作家Michelle Olley

敢作敢为,特立独行,天马行空又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和精良的水准。

此时的麦昆已经成为偶像级的时装大师。

但同时,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孤僻。

无论是个人品牌还是与古驰的合作,他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实在太多太重。

同时,关于他的各种无关于作品的流言蜚语也慢慢击垮了原本强大的内心 。

他变得愈发沉默,低调。


2007年,挚友伊莎贝拉·布罗因为抑郁症和身体原因,自杀去世。

葬礼上,麦昆是唯一一个拒绝发表评论的人,但他的悲伤低落,所有人都能够看见。


次年,麦昆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布罗献上自己的悼念——“蓝色夫人”发布会。

他以布罗最爱的帽饰为主题,设计了一场精美绝伦的“帽子大秀”。


发布会结束后,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思念,首次谈起曾经的友人:

“伊莎贝拉走了。这个系列是华丽的、奢侈的,这关于她的思考方式,正是这种思考方式为时尚带来了光明。

即便是处于低谷,她也能用穿着振奋自己。我和伊莎贝拉度过了最好的时光。”


布罗离去后,麦昆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加上无止境的工作,让他陷入自我怀疑和绝望之中。

他沾染上了毒品,希望借此暂时脱离“现实”,但这并没有带来帮助,反而将他推向深渊。


2010年2月2日,麦昆的母亲离世。

伤心欲绝的麦昆在母亲病逝9天后,选择上吊自杀。同母亲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麦昆的离开,让无数人心碎,痛惜。

在葬礼当天,许多生前好友都不约而同地穿着麦昆设计的服装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山本耀司曾在《Esquire》HK的访谈中说过:

“常规的、主流的力量太大,令我们失去了那些有独特个性的人,自从我们失去了Alexander McQueen,已经没有人,至少还未有人,为时装界而战。我伤心的是,现在没有一个让我景仰的人,我觉得好孤独。”


这段话足矣说明麦昆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没错,他是那个向“时装界开战”的人。

是站在最这个领域最前端的人,他值得被永远铭记。

而至于他的那些锋芒和离经叛道,其实都是爱过这个世界的证明。


如今,十年已经过去,新锐设计师如波涛涌动,但麦昆的地位却难以超越。


光明与黑暗总是并存。

麦昆的一生,值得每一个人在徘徊迷茫的日子里回味、思索。


返回
0.05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