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 | 郭强 —— 口罩也能变首饰,没有脑洞的人做不了设计!


design.era.er  no.086

疫情这两个多月,日站君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没有戴口罩走在街头,大家看你的眼神会像是你在裸奔。口罩这个有些人一年也难用上一回的物品,突然一下子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早在疫情之前,就有一位北京服装设计学院的教授,别出心裁地将口罩设计成了首饰的概念。

这件名为《21 style 》的首饰设计作品,发表于2019年6月,设计灵感来源于21世纪北京的雾霾,包含了一种对未来生活的隐喻。而没想到,这种隐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了现实。

▲首饰设计作品:《21 style 》 图片由郭强教授提供,已获授权。

这位教授就是郭强。他在1997年考入清华大学美院攻读陶瓷设计专业博士,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设计人才。而后,从事过设计研究,在北京服装学院担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设计教育领域深耕数十年。

▲郭强教授在做陶瓷研究 图片已获授权。

在设计领域,郭教授涉猎广泛,既在擅长的陶艺、首饰设计领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还是中国最早进行马赛克艺术创作的先锋人物,更担任过“2008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场馆”形象景观设计。

他醉心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研究,也不拘泥于学术,而是关心社会和时事,坚持每天创作诗歌和书法作品。

▲郭强教授最近的书法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我们怀着敬意,采访了这位设计界的前辈。



1

你不了解的首饰设计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会选择设计作为专业? 


我大学毕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里所学专业是美术,分配在了山东省包装装潢设计研究所从事包装装潢设计工作。因此不是我选择了设计,是设计选择了我。

最先接触到的是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后来该研究所与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并,设计方向也就随着工作的需要而改变。可以说,我是在具体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设计的。

▲郭强教授“2008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场馆”形象景观设计 图片已获授权。


《21 style》的口罩和《listen to my heart》,造型借鉴听诊器。这两件作品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首饰”感觉好像不大一样? 


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叫《看不见的设计》,是谈瓷砖肌理设计的。意思是说从产品上看不出设计的痕迹,即“设计没有痕迹”。你提到的这两件首饰设计作品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首饰感觉不同,也正是我对“首饰”的解读与诠释。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首饰从广义来说,就是对人体头部、颈部、手臂等(裸露)部位进行装饰。人类使用“首饰”装饰的历史太久远了。如早期用天然的贝壳、石头和动物的骨头、牙齿等串联起来,挂在颈部或手腕处作为装饰。这大概就是最初的首饰作品吧。

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开采宝石矿和冶炼金属,并加工这些材料作为首饰,首饰逐步开始“固定化”和“程式化”。这些首饰像“概念”一样注入人们的脑中,强化了人们对“首饰”的认知。也就是你说的“传统首饰”。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既然要“设计”首饰作品,一定要留在“设计”上。设计具有一定“颠覆”性的作用与意义。如苹果公司率先设计出没有键盘的电脑与手机,IBM认为没有了键盘怎能叫电脑?结果苹果就是用没有键盘的电脑与手机打败了竞争对手。

所以说,“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颠覆”。同样,首饰设计为何不能有“颠覆”呢?!

有句话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我的这两件作品。《listen to my heart》(聆听我的心声)这件作品,借鉴了医生工作用的听诊器原型为创作素材。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listen to my heart》 图片已获授权。

首先,听诊器是挂于人的颈部,它与人们通常佩戴的颈圈、颈链等处于同一个位置。只不过人们在首饰“模式化”概念下,接受了后者(颈圈、颈链)而认为前者(听诊器)只是医生的工具而已。但它一旦脱离了工具的作用,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颈饰么!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listen to my heart》 图片已获授权。

《21 style》这件作品,大家一看就觉得口罩怎么就能成为首饰作品呢?我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件物品必须每天都要佩戴时,它就是一件首饰。就像衣服每日都要穿着出门,于是“时装”就出现了一样。

其实,这件作品我不用过多解释吧,因为此时你我都戴着口罩,全国人民都戴着口罩。两个多月的体验了,难道还不能说明我的设计吗?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21 style》 图片已获授权。


在大众眼中,相对于工业设计,珠宝首饰设计还相对比较陌生和小众,您如何理解这个专业的社会价值? 


这种立体的、物质性的设计有别于平面设计,我们一般统称为产品设计。首饰是材料属性的,物质属性的,一定是产品设计的范畴。
不应该陌生,因为它跟人的接触一点也不亚于工业设计,首饰甚至诞生得更早。有人类出现的时候,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比如说原始时代用贝壳、石头天然物穿戴在手和脚上,把它当作装饰物。

实际上它就是产品设计的组成部分。但相比于工业设计,首饰设计更偏向艺术一点,因为它不是以实用功能为主,而是精神功能为主。比如爱情的信物、结婚的纪念,或者祈求保佑啊,它更偏重艺术的表现,情感的表达。



2

设计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

您刚结束的珐琅釉料制备工艺研究课题,解决了传统景泰蓝陶瓷工艺的几大技术缺陷,可以说是历史的突破,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景泰蓝工艺是元代后期传入中国的,是在金属上涂入一层釉作为装置。我们在引进来时就存在几个问题。比如,釉料的气泡,会带来沙眼,所以有“十蓝九孔”的说法。以前是用彩色蜡来抹平,但温度一高就会化掉。

▲传统景泰蓝工艺 图片已获授权。

我这次研究的课题第一就是解决了景泰蓝陶瓷工艺的沙眼问题,使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不产生气泡。

第二个要解决的就是金属和釉料的脱落问题。国外的珐琅,明清元代就发现一个问题:炸瓷。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开裂,我通过对烧制过程进行改良,解决了这个困扰了几百年的工艺难题。


另外就是研究了一种新釉料,代替传统釉料。传统是用铅做釉料,是有一定毒性的。因此景泰蓝不能做日用品而只能做装饰品。



通过新材料的运用,既解决了匠人在操作过程中会面临的健康问题,又做到了环保。更重要的是,景泰蓝工艺的使用范围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扩大了,可以作为日用品进入大家生活。



您的设计作品多与工艺关系密切,您是如何看待技术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2016年,我受国家文化部邀请,给非遗传承人培训上课。当时第一堂课就是:设计改变一切。因为他们都是工匠,技术是特别棒的,甚至比我们在校的老师大部分都强,因为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手艺。他们最缺少的是设计的概念、设计的理念,不懂什么叫设计。另外工艺的形式,他们只是继承传统已有的。

▲郭强教授工艺设计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工艺技术是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物质载体、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美术这个行业中,技术和设计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但我跟学生说,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学工艺技术,如何区别于传统的手艺人?我们要培养的是设计人才,社会分工特别明确,有专门的制作人员和设计人员。

▲郭强教授工艺设计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设计师一定要懂各种工艺,可以不亲自去做,但你一定要懂。但不能沉迷于工艺中自我陶醉,本末倒置。过多夸大了工艺和制作的作用,我们这个科技时代,人工技术几乎被机器技术所取代,换句话说,在某个方面来说,技术已经不那么重要,它甚至可以被机器或者智能人所取代。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创意,这个是无法取代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就取决于头脑的差异。

设计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但一定是以设计为主,技术来为设计服务。

▲郭强教授首饰设计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您平时对中国文化研究颇多,另一方面,又是在国内率先尝试马赛克艺术创作的先锋,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关系?


中国是4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个文明还在延续的国家。一直流传下来,说明这个文明是受到了广泛接受,生命力非常强大。这次疫情我们也看到,中国传统的那种凝聚力还是根深蒂固的

▲郭强教授书法作品  图片已获授权。

新的设计有新的文明,每个时代的创作语言要跟时代相吻合。新的世界是个共同体,地球村。肯定要是同步的。吸收西方有益的东西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把古代哲学精髓的部分用现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者不矛盾。

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不要是符号化的继承,不要弄个传统文化,就弄个龙,弄个凤。要在哲学层面上,美学层面上挖掘更新鲜的语言。属性是中国的,符号是新的。


您开始创作马赛克艺术作品的契机是什么? 能否跟我们聊聊《奥巴马肖像》和《鸟巢印象》这两件马赛克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2004年-2007年,我一直在佛山这一带。佛山是中国的瓷区,以建筑陶瓷为主的。我那个年代陶瓷方面的博士还很少,这方面的人才特别缺乏,所以过去非常受欢迎,还做了很多品牌的顾问。也在刊物中发表了论文。

马赛克属于建材材料,但区别于普通建材,它是艺术建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都是在厕所铺一些小的马赛克。欧洲也有很多,但都是剪拼马赛克,有个底稿,剪切粘贴,跟形象特别吻合。但我研究的是方拼,就是有规律地拼,适合大批量生产,而剪拼只能专业人员来做。这在研究上算是一个重大突破。

▲郭强教授马赛克艺术设计作品《鸟巢印象》  图片已获授权。

为什么选择《奥巴马肖像》和《鸟巢印象》呢?因为它们一个是人物一个是风景,可以很好地实践马赛克的艺术表现力。而鸟巢和奥巴马都是当时的热点建筑和人物,算是追时髦吧!(笑)但都是出于艺术探索的想法。



3

聊一聊中国的设计教育
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您如何看待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


中国之前有设计教育吗?完全有。我们的工艺美术,就是设计,《天工开物》就是谈的设计。设计这个词虽然是舶来品,但实际上中国早就有了设计,人类诞生以来就不自觉地在设计各种生活用品。设计不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也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郭强教授在上设计课程  图片已获授权。

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大家都知道是包豪斯。从包豪斯开始才有一套体系,一套理论。中国传统工艺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形式,包豪斯引进来,才有了设计这个概念。
设计教育开始成熟是90年代,当初我们是模仿为主,工业设计也薄弱。我们也是按照包豪斯的三个构成作为基础,慢慢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现代设计才逐步发展起来。其实也才短短三十多年时间。


您平时会如何给同学们上设计这门课程?您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我觉得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想法。培养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认知和创造力,这是一个好设计师必备的。

在创造力为前提的情况下,提高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艺术表现的知识,比如设计形式、造型、色彩等设计的能力。二是工艺实现的能力,就是对工艺技术的了解。但现在工艺技术推进得太快了,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将理念和技术相结合。

我上课是一种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去掌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郭强教授与毕业的学生  图片已获授权。


您想对准备学习设计这门专业的学生说些什么?

设计或艺术需要天赋。如果平常生活中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一点脑洞都没有,就不要来学设计。另外设计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问的能力。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钥匙不好插呢?为什么这个椅子硌屁股呢?

什么是设计?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时机d.e.r第八十六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