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丨王羽静 —— 时光机报道材料


design.era.er  no.008


王羽静

2007—2011,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2—2016,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6—2019,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专业方向:水墨人物



关于自己




6岁拥有第一份作为演员的工作,9岁跟着爸爸当背包客,知道有央美附中的第二天决定学画画、考附中,踩线进的附中,后来考了美院,保了研。大二为了纪念爱情和旅行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牦牛酸奶店。


跑了超过35个国家,看了几百美术馆。在央美体系念了11年的书,每次被采访到美院都是感情满满说“我爱美院”,我在这里成长,跌宕起伏,活成今天的我。





关于作品




self-position1

self-position1


  作品介绍


自画像系列——每个人哪怕对着镜子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内心所望,我们每天会有一张不同于昨天和明天的面孔,如同戴着面具。但面具就不真实了吗?或许久了的那个才是自己,或许从来没被释放的才是自己。为何不多看看自己?


自画像的主题隐喻探寻自己。


今年28岁,这半年生活中很密集地发生了一些事,这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应对处理。过去我是每分钟都要苛刻地利用的,但生活逼着我停下来,逼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做个成年人。


以前就低着头努力,直到最近发现努力可不够喽,要认真地摘清楚自己的生活,于是这个挣扎痛苦翻滚寻找自我的过程,就被记录成了自画像系列。


每天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这个角色可能是临时的,身份是短暂的,这些角色身份会即兴地激发出一些特质,随后又闪现在生活里,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如果问我自画像的105张里,哪张更贴近我自己呢?我会回答“全部”,它们就像生活里的每个碎片,都是当时当刻最真实的自己,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我。所以我不再拒绝每个七零八落的自我碎片,而是拾起它们,正视它们,接纳它们,爱它们从而爱我自己。这个过程就是这105张自画像的创作过程。



self-position1》细节




作品还会有2.0版本和3.0版本,因为想加入时间的因果,所以在这组作品的展览现场我收录了观众的视频、音频、图像资料,以期通过现场互动和资料留存,达到从我的作品引发观众的“自我探寻”,走进我的作品,再走出来形成他们自己的印象和思考。这是我现场做的一个说明互动的展签:



观众会看完这个展签之后发现我,然后选择是否互动,如果没有发现我,我不会打扰他们的观看或讨论,只是静静听着他们有趣的探讨,比如,我不止一次听到观众很认真地告诉他/她的同伴——“这个作者是一个疯子/精神分裂,所以分裂出了很多自己”,为了不打扰他们,我笑都是憋着的,差点憋出内伤。


而接下来的作品版本会把观众的互动留存一并做展示,还会做更多形式的主题展现,以后的展览,欢迎关注。



展览现场


观众互动照片打印




《东山顶上》

建议横屏观看



  作品介绍


这件尺寸不算大的作品,我画了半年,含两个月的自驾到藏区的写生。因为纸张的特殊(不太留色,渗水率比较大),画一个色墨丰富一点的局部,可能要平均一天时间/一个小人物或牦牛或帐篷。难得有这么心靜的时刻给我一点一点处理画面。这件作品是本科毕业作品,时间上的充裕让我几乎无法再复制出一个同样时间体量沉淀的作品。对于藏区,深入写生的次数不下4、5次,对于那片土地、人民、信仰的理解还是有积累的。所以这件作品不只是一个民族特点鲜明的作品,而是包含我对情感的注入和情感的输出。这是一件很有感情的作品,也是我再也画不出来的作品。


人好奇怪,每个时刻很难被重复,所以作品都是我们最自己最好的纪录和怀念。我也就理解了贡布里希所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


《东山顶上》局部




《水墨猫咪系列》(部分)



感谢羽静带给我们的分享。“探寻自我”的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却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被社会打磨的我们的学会用多个角色来保护自己,可又会不可控的感到彷徨和迷茫,对于自己的多种角色,她的答案是—— 拾起,正视,接纳,爱。希望看了王羽静的作品和分享,可以让陷在迷茫中的你找到一些方向。




与人的链接,会是王羽静作品接下来重点研究的部分。她留下了私人微信号,有关作品的讨论,欢迎添加。添加请备注您的关注来源,例如“时机”。无备注可能不通过哦)




时机d.e.r第六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