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薇 水瓶座 | 95后 | 广东省-潮州市  

裸筑更新|陶仓艺术中心

  • 设计单位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roarc.cn
  • 地址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丰产桥
  • 主创建筑师

    盛朦萱 薛乐骞
  • 设计团队

    梁萧怡 吴叶静 陆慧沁 顾倩 杨骏一 林佑政
  • 建筑面积

    2448平方米
  • 项目年份

  • 摄影

    Wen Studio


更新的心


这次裸筑接到的命题是,乡村更新。


我们认为,“更新项目”区别于“新建”的本质特征,一定是“顺势而为”。

▲ 陶仓改造顺“势”而为 ©️WenStudio


找到其被尘封的“势”,而后为之,则是每个更新项目的灵魂。这就好像拨开云雾,才能见月明,当然首先会明确,去哪拨,用多少力来拨。这是裸筑更新在近几年的建筑改造实践中的方法论。


▲ 改造完成后陶仓夜景 ©️WenStudio



莲仓别名


嘉兴王江泾镇,陶仓运河与百亩莲花荡片区附近,两座老粮仓。


其建造于50-60年代,前身是当地居民储放稻谷的粮食仓库,后经历火烧,废弃空置数年。

▲ 改造前。火烧后的粮仓内部结构依然完整 ©️裸筑更新


仓前一片优雅的莲花池,推测是过去用于建筑就近取水防火之用。


陶仓与莲花池互相映衬,“莲仓”别名,因此而来。

▲ 粮仓与莲池互相映衬,“莲仓”别名因此而来 ©️甄小龙

改造后,仓里的水磨石莲花纹样与粮仓的结构拱圈秩序,呼应而来。


业主委托裸筑进行改建更新,目的是基于粮仓本身的建筑特点与历史背景,改造后成为该片区的“名片”。

▲ 保留原结构作为艺术展厅的东粮仓内景 ©️Wen Studio



势能是一种随于功能,超越功能的存在


势内


功能上,未来的老粮仓被业主定义为艺术中心的存在。

西粮仓将作为商业展厅,东粮仓将作为艺术展厅。

▲ 陶仓建筑结构模型 ©️裸筑更新


由于两座粮仓独特的结构呈现 -混凝土拱圈支撑体系,导致粮仓内部视觉体系完整,拱圈秩序形成完整的场域经验。这股“势”,不可破。且老粮仓年事已高,任何不属于原结构的东西,都会成其“负担”。


▲ 分解图示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东西粮仓应是两座“纯展厅空间”,而将艺术中心所需要的辅助功能,在外部解决。


在粮仓内部动刀(结构),站不住脚。



▲ 分解图示



势外


▲ 陶仓北向运河,南向大片腹地 ©️Wen Studio


周边纺织废弃仓库被拆除之后,两座老粮仓并排于这片土地。其北向运河,南向大片腹地,且濒向池塘。仓与土地的关系,呈东西走向。因此,外部新增建筑体量的最优解,是呈一种“伴随”姿态,与老粮仓发生新的“剧情”。


伴随连廊的设计,由此产生。

▲ 外部新增建筑体呈“伴随”姿态 ©️Wen Studio

在建筑功能上,伴随连廊会改变了进入方式与格局,连廊本身也成为了商业与社交空间。作为艺术中心的配套辅助空间,也为粮仓展厅提供了向外延展的可能性,从而保护其内部主体,这也是我们用建筑学的方式,表达对老粮仓经历的敬畏与尊重。


▲ 连廊伴随两座粮仓 ©️Wen Studio



A 入口的重新定义


主体展厅有四侧入口,而伴随连廊的加入,将动线全部引向中间,以合适的“人高”的尺度,将人从两边引向中间,居中而入。


▲ 结构对仗 ©️Wen Studio

▲ 将动线引向中间 ©️Wen Studio

▲ 在中心形成一个静谧场所 ©️Wen Studio


东西两侧,作为货运入口,开大门,形成“人货分离”。


▲ 可旋转开合的粮仓大门 ©️Wen Studio

▲ 粮仓大门开启方式分析图



B 商业社交


如开篇所讲,所有的更新项目最终会回归“经济动作”。伴随连廊空间最终将以简餐,咖啡,纪念品商店等作为经济配套,支撑起整个艺术中心的运营要求。连廊在设计之初,就被加上了落地玻璃,预留了机电点位,使其成为室内空间。后由于运营上的种种原因,在完稿时仍以灰空间连廊的形态示众。

▲ 新增连廊作为咖啡厅等辅助配套功能空间 ©️Wen Studio

▲ 连廊作为引桥,是情绪的铺垫,是前戏 ©️Wen Studio

▲ 连廊山墙面拼砖做法分析图



势:建筑指向性


东西走向的主体粮仓,讲的是指向性。一旦物体在空间中产生方向感,建筑“立场”,即“场域”,自然形成。


▲ 静谧场域在此形成 ©️Wen Studio


连廊在设计推敲过程中,不仅仅产生了平行的“势”。其通过两边汇聚到中心入口时,顺势高耸,形成了竖向的“势”。


这两股“势”,成为则更新项目的“灵魂”所在:一则,顺应了老粮仓的平行,一则,指向了天。

▲ 聚气,上扬,望天,冥想 ©️Wen Studio

▲ 两股“势”汇聚于此 ©️Wen Studio


形式上,连廊作为陪伴式建筑的存在,伴随着两座粮仓汇聚至中心,自然形成主入口。空间处理上,连廊的高度层层推进,在中心形成挑空的静谧场所,将建筑情绪带向高潮。


▲ 汇聚之处的灰空间 ©️Wen Studio

▲ 在中心形成挑空的静谧空间 ©️Wen Studio

▲ 红砖作为建筑最重要的装饰,被一以贯之 ©️Wen Studio



势:诗意的陪伴


伴随式的连廊,是裸筑对粮仓的长情。


▲连廊将两座粮仓汇聚至中心 ©️Wen Studio


我们常把建筑拟人,这也是建筑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直接体现。几何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透过人的眼睛去看几何,就能看出“关系与情感”。这也是建筑师这个古老的职业,存在的意义之一。


建筑即人,裸筑在意建筑的“共情”表达。地标式的建筑物在过去常常作为权力与意志的象征,不甚枚举。


▲ 连廊层层递进,将建筑情绪带向高潮  ©️Wen Studio


但是在此处的百亩莲花荡,我们更希望,两座粮仓在经历了60年的沧桑之后,能多一份陪伴共赴余生。



排水


砖的起伏,水的承接,散水与排水,作为建筑最重要的装饰,通过砖的语言被一以贯之。


▲ 散水与排水细部  ©️Wen Studio

▲ 散水与排水细部 ©️Wen Studio

▲ 北侧砖雨水导流分析图

▲ 粮仓山墙及雨水沟做法分析图



麦穗山墙


麦穗,寓意这座粮仓的过去。


而这丰碑式的砖砌,是这座老粮仓与世界再一次的对话。其做法与排水的设计相同,通过三种砖的模数变化,叠搭出麦穗的图形。连廊的新砖,粮仓的老砖,也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 3种模数变化叠搭出麦穗图形 ©️Wen Studio

▲ 麦穗墙砖拼贴方式分析图



结构对仗


老粮仓结构以混凝土拱圈顶住砖砌望板屋顶,形成双曲面屋顶,为这座粮仓带来戏剧化的结构效果。


▲ 陶仓建筑结构模型 ©️裸筑更新

▲ 陶仓建筑结构模型 ©️裸筑更新


对于连廊的结构,裸筑选择了结构逻辑清晰的拱圈作为对主粮仓结构的对仗,依次秩序往复。



▲ 轴测图



荡边花满池,仓里地满花


如果莲仓的建筑,讲的是共情的能力。那莲仓的室内,则是莲仓之所以是莲仓的原因。


▲ 室内水磨石拼花呼应外部莲花池 ©️Wen Studio


通过对名词的解释:仓,为其建筑形式,改造前是放粮食的仓库。

莲,则是建筑所处的这个地方的地域特征。


王江泾的村民,世代以莲花产业谋生,花,藕,茎,叶;春,夏,秋,冬。世世代代以莲为业,以粮为食。

▲ 地面拼花水磨石细部 ©️Wen Studio

▲ 作为空间叙事的莲仓室内 ©️Wen Studio



后记


百亩莲花荡,古稀粮仓升


别名,莲仓。

▲ 东粮仓外景 ©️Wen Studio


双粮仓相间之地,属地缘之中心,染场所之精神。


远眺,立地标,静观,藏神性,细语,忆当年。

▲ 大雨将至前的陶仓 ©️Wen Studio


辅廊随于主体,平于形,完其势。中入侧出,饮于此,谈于此。


砖砌廊,应主体,构秩序,寻韵美。双廊汇于中心,势拔起,框天坐地,子午交替,相应相彰。

▲ 修缮加固,地铺大花 ©️Wen Studio

▲ 保留原结构作为艺术展厅的东粮仓内景 ©️Wen Studio


护内拱,承记忆,砖砌望板,黛瓦遏水。荡边花满池,仓内地满花。


▲ 地面拼花水磨石细部 ©️Wen Studio

▲ 陶仓内部夜景  ©️Wen Studio


▲ 一层彩平 1F Floor Plan

▲ 二层彩平 2F Floor Plan

▲ 三层彩平 3F Floor Plan


项目名称:陶仓艺术中心

项目地点:中国嘉兴

项目地址: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丰产桥

建筑面积:2448平方米

设计单位: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roarc.cn

主持建筑师:柏振琦

项目建筑师:盛朦萱 薛乐骞

设计团队:梁萧怡  吴叶静  陆慧沁  顾倩  杨骏一  林佑政

水磨石拼花地面铺装设计:顾倩 盛朦萱

灯光设计:筑映照明设计

灯光设计团队:洪昇霖, 陈谷雨, 刘圳云

施工顾问:张成华 结庐装饰

水磨石地面施工方:结庐水磨石 / 上海结庐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师:Wen Studio

业主: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甲方项目参与人员:朱胜萱,董天姝,甄小龙,余虹

主要建材:红砖 水泥

设计时间:2019.06-2019.08

施工时间:2019.09-2020.03




关于裸筑更新


柏振琦

裸筑更新 RoarcRenew 创始人


裸筑更新 RoarcRenew,由柏振琦先生创立,是一家立足于上海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城市更新、整体规划、旧区重塑等问题作为研究主线,力图以革新的思维创作可持续的城市空间。


裸筑始终在以建筑学的姿态进入商业项目,尝试每个项目都能够有建筑学的语言来解释空间的构成,基于商业思维,在格局上破与重组。作为个体,始终带着普及“建筑学”的使命感,使大众感受到学科的真正意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