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 | 伦勃朗 —— 从开挂青年到悲剧离场,成为荷兰的艺术巅峰


design.era.er  no.087

在今天的荷兰,许多人临终前都想去一次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只为再看一眼他的画。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





他的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


而这么多的画作之中,有100多幅都是他的自画像,记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自己,堪称那个年代的“自拍达人”。


《自画像》,1629


伦勃朗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悲剧色彩。可他的前半生,却是非常幸运的开局。


他出生在荷兰一个富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还碰上了荷兰最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是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时代。



繁荣的贸易背景下,成就了富裕的商人阶级和行会,“集体肖像画”大受追捧。


换言之,那时的有钱人都热衷于拍“合影”。


伦勃朗的成名之作,就是一张“外科医学会的集体照”。那是他26岁时,刚到阿姆斯特丹时创作的。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1632年


当时的医学行会,请了著名的医生来为他们做解剖讲座。因为是名医,行会要将这一幕记录下来,挂在大厅里进行宣传。


这幅画的亮点,是现场听讲座的人神态各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


因为之前的集体照,大家的姿势都差不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摆拍得不自然”。


弗兰斯·哈尔斯,《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官员之宴》,1616年


而伦勃朗,却为画里的每个人都单独设计了造型,这就很讨“甲方爸爸”们欢心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将那解剖的手臂,每一根血管和肌肉组织,都真实的还原了出来。


总之,这幅画为年轻的伦勃朗赚足了口碑,他从此打开了知名度。


伦勃朗还是个用光高手,他非常擅于运用光线明暗来描绘人物的形象。


冥想中的哲学家,1632


因为光线方向的不同会明显地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而伦勃朗当时对光线的运用可谓是史无前例的。


学者,1631


这种光线的运用,使得他的画作看起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而且,伦勃朗在面对绘画对象的时候,还会把对象的精神内涵刻画出来。


尼古拉斯·鲁兹,1631


比如上面这幅画,画中的尼古拉斯·鲁茨的职业是一位皮毛商人。


为了避免鲁茨沦为只会炫富毫无内涵的土豪,伦勃朗刻意用了头部侧面投射的阴影,来表现鲁茨思想的深邃。


同时,眉头紧皱,略微担忧,则体现了鲁茨时刻心系自己的生意,不敢有半点怠慢和闪失。


不仅鲁茨喜欢这幅画,连 J.P 摩根后来也买下了这幅画,可见,它多么成功地戳中了商人的小心思。


如果那时候有照相机,伦勃朗绝对是炙手可热的摄影师,约片约到手废。


安东涅·库帕尔画像,1635


当时,全荷兰的富商、权贵都想让伦勃朗给自己画肖像。


不久,伦勃朗还遇到了一生中的至爱莎斯基亚。她是一位贵族千金,在伦勃朗28岁那年,两人就结婚了。


莎斯基亚 ,1635年


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嫁给了一个毫无背景的小画家,还为他带去了巨额嫁妆和大量客户。


这在当时的荷兰人看来,伦勃朗就像是中了六合彩。


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1634


事实也是这样。结婚后没多久,伦勃朗就买了一座豪宅,也就是现在的“伦勃朗故居”。


阿姆斯特丹伦勃朗故居


据说,伦勃朗是典型的剁手党,各个拍卖会、古董交易市场都有他的身影。日本盔甲、印尼匕首、石膏半身像……他从世界各地购买各种收藏品、古董。


他画室的规模也不断增长,学徒一度达到了50人。


此时的人生可谓是顺风顺水。婚后一年,是伦勃朗最为快乐的时光,生活每天都如玫瑰色般美丽。


他日常除了对付应接不暇的订单,还喜欢画自己的妻子。


萨斯齐亚.范.尤伦伯格肖像,1635


温柔的莎斯基亚被他装扮成不同的角色,时而纯洁安静,时而端庄优雅,时而风情妖娆。


妓院里的浪子,和萨斯齐亚的自画像,1635


伦勃朗人生的巅峰时刻,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夜巡》,开启了伦勃朗人生的“作死之旅”。


当时,荷兰的一支民兵队向伦勃朗订了一幅集体肖像画。


他们想要的是画作是让自己的脸庞清晰逼真而又闪闪发光,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民兵队每人都为此付了100荷兰盾,而当时人们的年收入也不超过350荷兰盾。


如果伦勃朗尊重买家的意愿画成一字排开的传统风格,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可他偏偏没有。


伦勃朗这次擅自决定将过去僵硬呆板的集体照画得剧情感,使画中的人物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夜巡,1642年 


最突出的就是队长,一身黑色,左手轻举,下唇微张,似乎正发出指令。


旁边的副官打扮比较花哨,蠢蠢欲动,唯队长马首是瞻。



不仅如此,伦勃朗还利用阴影和层次,把整幅画画出了 3D 的效果——比如队长的脚仿佛要踏出画框,副队长手上的戟也向我们刺来。



然而,伦勃朗精心打造的舞台剧,却让民兵队的一些成员颇为恼火。


他们每个人都为这张集体照付了钱,但最后却只突出了个别成员。


甚至,还有一些没付钱的吃瓜群众竟然也被画进来,比如:鼓手、搬火药的小兄弟、以及一个看热闹的小萝莉。



而许多民兵的脸在半掩的夜幕中显得十分模糊。


曾经的伦勃朗善于洞悉权贵阶层的心思,利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为他们设计形象,而这次,伦勃朗似乎“失算”了。


可他依然固执己见,无视“甲方”的需求,偏不修改。


于是,民兵队一怒之下把他告了。从这以后,伦勃朗的订单数就一落千丈。


戴贝雷帽的自画像,1640


《夜巡》也因为保存不当常年积灰,使得本来的画面变得暗淡。原本是描绘的白天的景象最后成了“夜巡”。


但伦勃朗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他此后的画风反而越来越奔放,越来越自由。渐渐地,伦勃朗彻底失去了权贵的宠幸。


在画室中的艺术家


命运的节点就像安排好了似的,在高潮过后就急转直下。


伦勃朗的四个孩子前三个都相继夭折,妻子身体也每况愈下,在不到30岁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


而他的事业早已开始走下坡路。在妻子离世后,伦勃朗也因为负债累累,被迫搬到乡下去生活。


自画像,1665年


5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最窘迫的时期,因为订件不多,再加上不善管理自己的财产,他热心于收藏艺术品又耗费了大量资财,终于在1656年破产。


50岁时破产,听上去很可怕吧?没人给他订单,欠债一堆,身体很差。


他做了什么呢?从此到他逝世为止,他创作了人生最伟大的一系列作品:记录他苍凉处境的自画像。


53岁那年,伦勃朗画了一幅大到惊人的自画像:一幅大约134公分高104公分宽的巨作。



自画像,1659年


那是他一生最倒运的年头,沧桑满脸,满手褶皱,他也无意避讳,甚至愿意多花功夫,描绘他已经松弛的下巴。


他当然不会刻意美化自己,也没有遮掩眉间那被厄运折磨出来的纹路,紧抿的嘴角也多少显得痛楚。


但他把一边嘴角藏在阴影中,压低帽檐遮盖多纹的额头,这就构成了公认的“他最冷静又最伟大的一幅自画像。”


其实,伦勃朗此前也遇到过可以让他重返巅峰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作画。



因为先前指定的画家不幸去世,于是年轻的贵族们又再次想起了伦勃朗。


本意是借精致、华丽、高格调的画作,来歌颂荷兰如今的盛世。


然而,伦勃朗再次剑走偏锋,他交上的作品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巴达维亚人之誓》 1662年


当然主题并没有跑偏:描述了荷兰人起义反抗罗马的时刻,部落首领齐聚一堂歃血为盟。


但是,画里的人物并不是那么亲切。本应是国家英雄的首领,却像是独眼屠夫,面目可憎。其他人的画风也是糙糙的。


果然,这幅画遭到了官方的抨击,说好的优雅、美好、赞扬呢?


然而在伦勃朗心里,起义和革命哪里有优雅可言?


他还是一意孤行,坚持用绘画表达艺术。


可他的艺术境界已经超越了当时所处时代300年,已经没有“市场”懂他了。



于是,他再次被世俗和权贵抛弃,错过了此生唯一一次翻身的机会。


伦勃朗在晚年时贫困潦倒,儿子也先于他去世。这段时期伦勃朗画了众多穷苦人和被社会遗弃者的形象。


1669年,伦勃朗也在贫病中去世。死后,他被葬在阿姆斯特丹的西教堂一处无名墓地中。


西教堂(Westerkerk),阿姆斯特丹,荷兰


而随着伦勃朗的去世,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也迅速消亡。


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他曾说过:我的前半生只是别人眼中的巅峰,我的后半生才算活出真实的自我。


36岁前享尽得意之事,之后的人生可以用“轰然倒塌”来形容——亲人死亡、事业失意、名誉受损、破产收场。


这看似被上帝戏弄了的人生,却恰恰是这位对艺术有着固执态度的自我主义者自己造就的。


也因了这份固执,才造就了伦勃朗,成为欧洲绘画史上最出色的大师。


63岁的自画像,1669年 


“我并不想指责那些人,只是我有时听说,人们指责我太高傲,不肯改变我的绘画方法。实际上,并不是我太高傲,我只是改变不了而已。


因此,我只得固守自己的路线,固守到走进济贫院或者坟墓为止。


如果你在我的坟上立一块石碑,在上面写道:“这里埋着一个傻瓜”,那么,在你漫长的人生经历中,你订制这样的一块墓碑会是最正确的一件事。”


——房龙《伦勃朗的人生苦旅》


在加利利海上遇到风暴的基督


BBC纪录片在末尾讲道:“正是对逢迎讨好的蔑视,推动着艺术发展的进步。


然而这种推动却有可能意味着,一个人贫苦且备受嘲讽的下半辈子。


也许这就是超前者的牺牲。当你走到了时代的前面,终将成为永恒和经典的时候,就必须忍受同时代的不理解和非议。


毕竟,只有经历过最璀璨的光明,才能诠释最幽深的黑暗。


致敬伦勃朗。



本文来源:名利场艺术




时机d.e.r第八十七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返回
0.05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