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 | 何见平 —— 不破不立



design.era.er  no.080


先来张他最最深入人心的大作,一起瞻仰一下




这张海报是何先生为庆祝母校中国美院75周年校庆时所做,为75种印刷字体,透明度设为50%后叠加在一起做成的,自带一种厚重的水墨感与文化气息。
何见平
197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富阳市。
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
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获硕士和大师生学位。
2001年10月起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
2003年被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和文化学系接纳为博士生,同时在柏林自由大学授课。
作品曾在多个媒体上发表,并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他同时是多家设计杂志的专栏作家。并出版了大量有关世界平面设计师和欧洲设计教育的书藉。是个暂获无数奖学金和设计大奖的学霸!
何见平始终坚信,做“好设计”的概念是:“Originality,Revolutionary, Timeless”三合一的概念。“Originality”讲述设计思想和表现的原创;“Revolutionary”讲的是勇气,对历史、对理论、对经典、对先人成就的肯定基础上,不要习惯于墨守成规,不要“被思考”,要有“破”的勇气--“不破不立”;“Timeless”是审美带来的力量,因为审美在信息传达时的同时存在,也会令这个设计作品突破了时间的界限,魅力依然。


设计理念

不破不立

何见平的设计作品不见平凡,不见平庸的技巧。他善于打破规则,无惧挑战权威,往往通过平凡的意象,或平平无奇的创意,便能带给我们不平凡的欣赏体验。

何见平经常以人的五官,头像或肢体来表现主题,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他亦尝试其他元素构建的创意,尤其是文字,不论中西,或繁或简,均可衍生出不平凡的独特风格。

△“克隆”系列海报中运用了眼球和耳朵的元素。

在他为台湾海报协会“母语”主题而创作的海报中,运用了人脸的元素,简单的粗线条构成人像与汉字,联合着国共两个领袖的脸和一个“爱”字,这样即便是不认识汉字的评委也一眼就明白,因而获得评委一致的赞赏。


在“人类与自然”的主题海报中,何见平又从另一位政治思想巨人诱发出创意。他以橡胶袋与马克思作类比,两者对人类和自然的功过可谓异曲同工,想法大胆而有力,加上何氏精湛的摄影意象技术再次惊到了众评委,黑白橡胶袋构成了富立体感的马克思头像,令人震撼。


离开大学后,何见平设计了不少与设计有关的书籍类作品,成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之后,他先将2004与2005新会员的作品集结出版,书名为“新聲”。见下图:

看了书籍图片是不是对“新的声音”深有体会,想象一下在成排的书架上突然多出的一只耳朵,是不是很有趣?先对主题有一个图像意念,而后点题。至于封面上的排字是否恰当易读,已不再重要,反正在设计师圈中不愁没有知音,他们都会竖着耳朵听听那些创新的声音。

2007年,何见平再次设计了另一本AGI新会员作品集,书中集结了在日本“东京都”大会的会员作品内容。他仍然主要在书本的形体上做文章,但与前述的耳朵书相比,就显得内敛又平凡。见下图:


白白净净的一本书,并没有印上图形、文字、插图和任何色彩,只在书口上烫了银边,与上年新会员作品集的开度相同,一黑一白刚好相得益彰。在接近书脊的版面上排着“TO KYO TO(东京都)”的书名,以小圆点成笔画进行镂空设计,若在封面上以灯光照明,可在书的黑影上映出一行光亮的字体。


内页版面的图文只需从书脊近处留出较宽阔的空间,就不会破坏了阅读功能,相反地予以全书的版式一个不平凡的风格。

他设计的书刊大部分都是身兼设计与编辑的双重角色,因而设计师的自主权加强,由此可以发挥他自己独特的主见。

2009年,何见平设计了另一本设计师的作品集《小工作室》。在设计行业中,超过10位成员的设计公司并不多,有20人以上的就算是大公司了,而只有几位成员的小工作室,其实是行业的大多数,却也是设计业的重要力量。该书集结了100家来自全球的年轻小工作室,这些设计师因为年轻,常被视为莽撞无礼,目无尊长,会被抵制,被遗弃,被嫉妒……但他们是鲜活灵动的,极富创意的,他们给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让这个社会无法视而不见。正是基于对小工作室这样的理解,他把《小工作室》这本书设计得饶有趣味。


单白色的平装书封中间印一幅黑白小图,露线的钉装书脊里印了small stodios的粗克体,隔着白线网,增添了层次质感,加上毛边书口,就让你有不规整的感觉。当你翻开书页,会有些白色的细小纸屑以各种形式与你互动,正如小工作室那样,无论如何以各种姿态存在着。

做设计想要走得长远,便不能一直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要勇敢地去做更多的尝试,不破不立,要走出去。



“厚积薄发”


每个人,由时代机缘和社会特征沉淀下来的所谓的“经验”,是个性化的东西。年轻人大可不必太在意所谓的“权威”、“成功人士”、“专业”等等的观点。但是表达自己的前提是对前人所做所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设计才能有的放矢,保持原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设计历史令我们知晓过去,明白自己应用的设计元素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也是尊重前人的工作,从而杜绝抄袭。


何见平的第二专业是历史-文化史,因而在对待无论是德国设计或是中国设计时习惯以一种历史脉络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德国的平面设计史相较中国来说更清晰些,如战后以Max Huber和Otl Aicher为代表的Ulm School,后来由Hans Hillmann引导的Kassel School,然后是Kieser、Rambow等为代表的摄影蒙太奇手法的设计风格,Uwe Loesch的Typo风格等都代表德国不同時期的设计。这些都是精通设计历史、不愿意墨守成规的平面设计师:包豪斯是从绘画中独立出来的,Ulm学院把设计提炼到简约,Kassel学院派的海报又以艺术作为主要的创作源泉,这些设计师都是时代的先鋒,他們也是勇敢的革新者。


要知道设计不一定是干干净净,完美无瑕或专为富人订做嫁衣似的。设计也可以不修边幅、发人深思,甚至是为穷人、弱者发声。厚积薄发,自然而然的表达自己理解的东西,再以自己有感触的方式传达出去。


2012年何见平的作品《立体平面人》获得了第23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文化类海报金奖,这是2011年为资深英国平面设计师KeithGodard的杭州个展所设计的海报。看KeithGodard的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立体世界,立体海报、立体书、立体卡片,KeithGodard惯用立体效果塑造平面世界。因而选用最易识别、最熟悉的人脸作为这次创意的主体对象,将KeithGodard最常用的1寸照,进行错位、切割,使得充满视觉张力的特异形象,变成了KeithGodard自我风格的最佳代言。



这次展览取名为立体平面人,这张海报的创意本身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这个名字的内涵。何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受到欧洲达达主义的一些影响,尤其是Max Ernst的拼图艺术。它在形式上——线条、块面的切割是一个很西方化的语言,但在构图和色彩上,包括黑色线条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很东方的。当然,无所谓西方化或东方化,表达自己的理解,便自由自在。



其他设计作品赏析


作品:弯路。2008年香港创意中心和理工大学邀请何见平在香港举办个展,他在整理打包作品时,边挥汗边想像他千山万水从中国来到欧洲,现在作品却要千山万水回到亚洲去展出,这个展览也是他弯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他把这个展览定名为“弯路”。

作品:De Sein / Poster。何见平把德国设计想象成德国高速上的速度,作为唯一高速不限速的国家,速度的形成必须有高质量的车和道路建设,外加冷静的驾驶头脑。


作品:Olympia 2008


作品:The First Intellectual-第一个知识分子,杨福东个展


2010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



文章转载自: 服务设计俱乐部 




时机d.e.r第八十期完美落幕。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时机d.e.r专访。


返回
0.08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