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图插画师Andre Chiote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就像是完成一段“翻译”。
凭个人喜好挑出那些让人一看再看的局部,将三维的建筑搬进平面,再调配用色上的整体感。
“Sacred Spaces”是Andre为它们取的系列名儿,因为这个文件夹里面的主角,都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那些颇负盛名的教堂、修道院与殡仪馆,其中的神圣,自然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这些建筑被包裹在氛围不一的天色下,旁边点缀着光秃秃的树干枝桠与湖水一潭,自然与人为彼此对话,而后留给观者满目的静谧。
仅从这个局部可以看出,这座混凝土雕塑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堂。蟹壳形状的屋顶与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墙洞,灌注了柯布西耶对浪漫与神秘的幻想。
魔幻生猛的野兽派建筑,来自第八屆普立策克得奖者戈特弗里德·玻姆的晚期作品。
“真正的艺术和建筑都不可能是完全合法的,他们常常站在合法性的对立面。”——泽维·霍克
若你行驶在通往印第安纳州哥伦比亚镇的高速公路上,一定不会错过这一枚细长得夸张的尖塔,它或许就是通向天堂的阶梯。而建筑的底座,与地面相融,呈六边形向外发散。
当“数学美”在建筑学中被反复提起,有一枚绕不过的例子便是这座美国空军学院礼拜堂。贴一段来自SOM的官方介绍:“这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由17个玻璃与铝材构建的尖塔串列组成——每个尖塔由100个四面体构成——围合礼拜堂的上部。连续不断的璀璨玻璃面板包覆管状四面体,让光弥散在建筑之中。”
除了浪漫而跳跃的教堂外观,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钟塔,由五个平行的混凝土板拼凑而成。
在看了一圈对这座教堂的描述后,我很喜欢的一句是这么说的:建筑群以貌似偶然的角度嵌入场地之中,与地形结合自然而紧密。不似前文那些或锋利或尖锐的建筑,Siza的这一栋,洁白、宁静而祥和。
这座乌兹迟特殡仪馆,平行于街道的长墙仅一米高,一大半的空间都埋在了地面以下。
他们用45天,造完了一座教堂。
罗西称圣卡塔尔多公墓为“亡家”。在这处公墓中,罗西用自己周到与体贴的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了“死亡”与“家”这双重概念。他抛去一切装饰性元素,而让影子成为了主角。
集皇冠、罗马教皇圆形帽、印第安人茅屋于一身的超壮观伞形教堂。
看完这些,您或许就能明白局部的魅力了。这样的体验,就像通过一枚破碎的拼图,我们便能在脑袋中把全貌一砖一瓦构筑。尽管它和现实中的存在并不相同,但,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