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实景图
深圳作为一座“奇迹之城”,用短暂的40年走过了一般城市需要上百年的城市化进程。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积累无法取代时间沉淀,包括教育在内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需要花时间和持续的财政投入进行建设。深圳的人口结构年轻,出生人口年均增长率位居四座一线城市之首(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同时作为一座移民型城市,大规模的外来随迁子女使中小学学位更加紧张。基础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将对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产生影响。
整体鸟瞰图
近年来,深圳市加大了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通过扩大中小学的规模,新建大量学校来增加学位供给。然而因有限的土地资源,校园建设多采取了更为高密度集约化的模式。根据其对四个一线城市相关规范标准的统计显示,深圳学生均用地面积低于北京与上海。相关数据显示:北上广每个学校仅需容纳1000个学生左右,而在深圳,平均每个学校要容纳2000名学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进行兼顾具有共享社区功能的校园设计,是建筑师所面临的挑战。
操场跑道
荔园外国语小学北校区位于深圳福田区中部莲花街道,莲花路与景田路交汇处西南侧,四周被旧建筑包围。极为有限的校园用地坐落在城市更新区域的中心,界定了它所属社区的中轴线。项目起初,社区就表达了在满足学校日常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与社区共享一部分空间来用作文化活动场所的意愿。该项目还将探索公共设施共享的模式,并试图解决深圳市高密度空间中的公共生活品质的更新升级需求。
屋顶休憩平台
该项目的设计从城市角度出发,重新组织和互连周边的道路系统。通过调整道路坡度,将天骄二路与南侧的道路系统连通,从而在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建立联系。 然后巧妙地利用场地的自然高差,将教学楼设置在较高的南侧,并向南侧和东侧的生活区开放校园。 与周边社区道路系统联通后,天骄二路一直延伸到场地北侧的健身会所,使项目的地下一层与周边社区变成了一个全天候的体育共享活动空间,也叫作风雨操场。
平台绿化
社区居民可以从南侧小广场到达学校的架空层,沿着室外台阶到达地下二层风雨操场的入口,台阶也可以作为操场的看台使用。场地的自然高差隔离了教学区与社区共享空间,确保了校园空间的完整性、保障师生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服务于社区。
庭院绿化
荔园外国语小学北校区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可容纳30个班级,提供1350个学位。校园的南侧是一座6层的教学楼和200米长的环形跑道操场。教学楼由两个对峙的U型体块叠加构成,强调室内外空间的虚实结合。中庭作为校园的核心社交区域和视觉焦点,强调教育殿堂庄严和秩序的同时,交错楼梯和空中连廊营造出流动、互联开放的自由氛围。
架空层局部透视图
多层绿化露台设在不同的楼层上。 悬挑平台和垂直绿化构成了多种户外活动空间。 内部空间采用了交错的教室布局,以避免单调,并创建一个垂直的微型教育城市。该设计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并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他们的社会发展。
人行主入口透视图
校园空间在传承知识、启迪心智的同时,也是微型社会的雏形。在潜移默化、深刻塑造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学校是未来社会的空间愿景。北校区力求在学校的封闭性和社区的公共性之间达到平衡,实现灵活自主、多样性的空间。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自然的学习环境,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内创造了一片开放共享的人文绿洲。
顶视图
总平面图
半地下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