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烟卉 双子座 | 95后 | 上海市-卢湾区  

美特斯邦威总部---矶崎新+胡倩上海工作室

  • 设计单位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 地址

    中国上海
  • 主创建筑师

    胡倩,高桥邦明
  • 建筑面积

    232000 m2
  • 项目年份

  • 摄影

    吴清山


美特斯邦威总部位于上海康桥工业区东区,东侧是环桥路,南侧是周邓公路,远离城市,与自然郊区接壤,由矶崎新+胡倩上海工作室承接设计。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8.3万平方米,包含办公商业,工业厂房,艺术中心,品牌秀场,居住空间等功能,是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园区。


 


上海康桥工业区作为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重点开发区,位于上海城市外环线浦东段(环南一大道)的两侧,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


主要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生活和现代商贸,是集工业生产、生活居住、贸易经营、商业服务和社区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开发区。工业化地快速发展,使得这里大量来自各个国家的集团总部和投资项目快速集聚,高密度生长。


在这片园区里探讨一种全新的办公及生活空间的可能性,是我们对这个项目开始之初的希冀。虽然项目的最终呈现与最初设想是有变化的,但对本体的思考,我们依旧坚守住了。

 


本次项目的整体思路有三点:

①作为矗立于城市街道边,体量感颇具压迫性的建筑,如何同时承担对企业和城市的责任?

②如何将“衣食住行”人们最稀疏平常却也最重要的日常行为,在园区中得以自然触发呈现?

③如何在周遭体块功能体量等都相似的工业园区内,跳脱模块性空间的限制,在建筑本质上实现空间的特征性?

基于这三点设计思路的层层构建,美特斯邦威总部的整体姿态也逐渐变得清晰明了。

 


01 成为一座地标,是对条件的理解


设计之初,我们从城市与功能切入。从城市的角度观察,场地东侧为人行道路,我们考虑通过行人的尺度与速度来呈现,东侧建筑作为主要的办公空间,以较低的建筑高度及递进高度的形式设置(最高约 32m,最低约24米)。场地西侧为城市快速路,有许多大型车辆往来,让匆匆人群在这个截面去驻足洞察一幢集团总部建筑的机会非常少;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建筑的巨大体量对于城市的压迫感是无法回避的冲突,因此建筑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承担起对城市的责任和对企业本身的贡献,这也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基于对条件的理解,通过一定高度和形象的展示使其成为一座地标,似乎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手法。从功能的角度分析,美特斯邦威总部作为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园区,需要满足集团大量员工的居住生活需要。选择以员工宿舍楼置于沿街面,一方面是对功能和体量的合理讨论,另一方面我们考虑到作为制衣总部的员工宿舍,员工们极大可能拥有许多企业服饰作为日常着装。


员工们日常的生活气息、服装会自然流露在建筑外立面上,这是企业文化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最有趣的广告效应。对城市来说,也将是一幅非常震撼且真实的广告牌。


虽然这个想法没有被完全接纳,但我们经过沟通依然保留了宿舍的外阳台设计,将这个可能性保留下来,如果有一天这个提议被接纳使用,我们相信这个地标对于企业和城市的贡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且具有强烈的戏剧冲击性。最终,项目整体姿态呈现从东侧至西侧层层增高的趋势。

 


02 建筑师最后想要呈现的思想和业主之间有的时候会有冲突,有时候也会很合拍


我们的业主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潮流品牌代表,曾经引领着一代中国青少年们时尚风向。时代演绎的亲民属性使得品牌本身有着极具生活化、平常化的独特气质,如何将这一特征贯穿到建筑本身?


我们试图将所有人生活都离不开的“衣食住行”等元素,在总部园区中得以自然触发呈现。品牌有着得天独厚的制衣能力。


“衣”元素早已和建筑本身密不可分。同时企业创始人本人亲近自然,喜爱在院子里种植各种植物,我们在项目中设计了丰富充盈的中庭空间,一方面作为工作区和居住空间的缓冲层,区分两个主体功能建筑。另一方面也将“食”元素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中庭中规划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以“食”元素为主体的质朴纯粹的景观空间,同时满足了室外秀场,休闲娱乐等各种功能需要。

 


作为综合性的总部园区,企业里70%的职工都会居住生活在这里,“住”元素浑然天成。同时还承载着大量企业员工的工作和休闲娱乐的行为路径,员工从入口进入园区直接到达主要的工作区域,主要工作区由高低错落的两幢建筑组成,位于中间的厂房大堂作为主要的交通核连接整体内部空间,使得交通路径简洁明了,同时设置了水景中庭,为员工提供了休闲场所。


中庭上方的清水混凝土景观晴雨长廊,作为整个建筑体系的交通轴承,不仅连接着主要办公区、办公附属空间和居住空间,也将室外的景观交融渗透自然过渡到室内。同时,在特定的活动期间,长廊可以作为秀场、设备、艺术长廊等多功能场所空间使用。

 


这些场景化的互动都是“行”的重要环节。整个园区人们的休闲娱乐、工作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文化的衣食住行。虽然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修改反复的地方不在少数,但“衣食住行”元素的自然触发,特别是“食”的概念是被业主一直喜爱并完全保留下来的。


建筑师最后想要呈现的思想和业主之间,有的时候会有冲突,有时候也会很合拍。地块所处的工业园区,周边的建筑基本上都会在总部大门之后设置入口广场。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常常认为,总部园区的入口处必须要营造这样一种气派的氛围。

 


我们认为即使设计一个50米的入口广场,影响中庭空间氛围的同时也并不显得那么气派。与其去呈现两个都不起眼的空间,不如把所有的空间都留给庭院。对于园区里面生活的人们来说,入口的气派远不如拥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庭院景观和农作稻田更重要,这对他们的休闲生活以及精神上的治愈提升都是更有意义的。


建筑师大都是希望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城市,对建筑,对功能的理解提出更好的具有未来性的建议,但业主们往往会被周边的流行和习惯给代入。最终取消入口的气派,而把全部的庭院空间放到内部,给居住在园区里面的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这一点上的实现我们非常感谢业主的真正理解。


 


03 我们依旧希望在本质上,提供一种空间的特征性


接到业主委托后,我们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发现整个场地陷入在一种相似的氛围里面,哪怕周遭偶尔有建筑通过颜色、材质等方式跳脱出来,仿佛也只是一种类似“置换衣服”的诡辩。不过事实也的确如此,相似的体量,哪怕内部是不同的功能,但因为先决条件的限定,很有可能还是会得出差不多的一种氛围。突破,确实不太容易。


但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把城市、建筑以及功能以最好形式呈现出来。这个项目是一个横向的总部,有着平行延续的办公氛围,标准的框架结构很容易呈现出模块性的空间。哪怕如此,我们也希望在建筑的本质上提供一种空间的特征性。目前整个建筑是处于一个未装修的状态,水景、景观和稻米的种植这些预想还未完全实现,但因为建筑师创造了这样一个可以包含所有可能性的场所空间,使得所有的构想都可以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中逐渐丰富起来。

 


空间尊重纯粹的功能建构,抛开常规的框架限定,通过不同的跨度间隔、梁板的形式和密度、窗户的开合等建构上的处理,围合出与模块空间完全不同的氛围。即使不做内部的装饰,当人们进入到空间里,也会感觉到一定的特征性,哪怕企业需要做其他功能的使用,空间依旧能在功能上符合业主的要求。在细部上,根据企业创始人的偏好要求,建筑外立面希望以横向延展的长条形来呈现,那么从包豪斯风格开始的长条形还有没有变化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在各层之间的架构挑檐上做了圆角的处理。另外,办公空间有一个小型的水景中庭,中庭面向办公楼四周设置了室外楼梯,这些楼梯本身都是疏散楼梯,但我们把它当作设计元素中的一部分呈现,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也可以使用,缩短流线的同时也成为整个空间立面上的重要节点。

 

 


我们希望跳脱场地周边的整体氛围,不简单地在颜色和形体上做挑战,而是思考空间本身需求。通过对城市的思考,衣食住行要素的提取、地标性和广告性的期待、中庭与入口广场的取舍、细部上的处理等等这些设计,在美特斯邦威总部这个项目上,我们基本实现了对于空间本体的一次坚守与实践。

 

 

模型图

 

概念图

 

功能分布图

 

绿化图1

 

绿化图2


返回
0.09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