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竹 摩羯座 | 90后 | 北京市-昌平区  

诗意栖居的现代表达

  • 设计单位

    浙江蓝绿双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址

    甘肃 兰州
  • 设计团队

    刘庆甫、王轩远、贾晟、王朝晖、赵磊、杨观法、寿佳军

诗意栖居的现代表达

                          ——兰州中央公园生活体验中心项目的设计与营造



【摘要】 


兰州中央公园项目生活体验中心的建筑设计,历经了多轮的选址比选、历史与文脉调研和不同方向的设计探索,并最终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建成和投入运营。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本文意图总结一些思维过程和设计要点,论点阐述主要体现在建筑与自然和场地的相互关系、建筑语言带来的联想与隐喻、内外部空间营造手法的相关性及建筑空间设计的若干原则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契合生长、双重隐喻、逻辑相关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句德国19世纪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的经典诗句,经过海德格尔的诠释与阐发,不知不觉已深入人心。建筑的营造活动,或许正是在孜孜以求地找寻表达这种诗意的方式。如果说,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比较低下的前工业时代,融入与和谐是人造构筑物应对自然的必然方式,也似乎表达了一种自然的“诗意”;那么在现代工业技术强大到几乎泛滥的今天,生活中的诗意如何不被粗壮强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遮蔽与肢解,仍然能够在栖居大地的建构语境中产生艺术化和自然的联想,则是建筑师的追求方向。


项目区位与地形关系(设计团队绘制)      


2020年上半年,我们着手进行兰州中央公园项目生活体验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项目位于市区东北部的皋兰县什川科技生态园区,离主城区约20分钟的车程距离。这里是一座环绕在中央公园周围的生态科技新城,约4000余亩的大园区就落位在兰州城北一望无际的层峦之中。


脚下巍峨的群山是阻隔北部阿拉善高原的天然屏障——祁连山脉东端头的余脉。山势连绵起伏、壮丽宏伟,书写着远上白云、群山万仞的西北气度。就是在这里,随着西北重镇兰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厚重历史古城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新的城区和社区喷薄欲出,得天独厚、特质非凡。


远期规划中,这里要崛起成为一座兰州城市东北部重要的CED中央生态区。在这里进行营造,特别是今后的大规模建设,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尝试重建现代构筑方式与丰沛历史之下的诗意栖居关系。

 

▲生态科技新城与中央生态公园(设计团队绘制)


生活体验中心是在整个社区大面积呈现之前首先需要打造成型的空间。虽然建筑体量只有2层高,总面积约1200㎡,却自然成为一个“地标”。首当其冲会成为一个展示空间,告知人们未来的社区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之后,它会演化成整个社区的交往与活动中心——汇聚、互动、共享。这样的属性,赋予它的空间必须具备成长和演变的能力。它必须是流动性的,同时具有公共、开放的属性,这些属性就是它的灵魂。我们尝试用建筑设计去捕捉这一过程。

 

▲场地现状(设计团队拍摄)


一、契合生长——建筑在特殊的场地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从未来的规划远景看,项目选址是极佳的。东南向就是宏大的中央公园,一览无余的俯瞰视角。特殊的地形和高差造就了特殊的建筑,犹如它是地块中自然生成而来一般。不规则的梯形用地在限制建筑布局的同时也将特殊性赋予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构筑物。

 

▲场地高差关系(设计团队绘制)


利用限制,同时强化与活动广场、城市道路以及未来的中央公园的应对关系,让建筑物的体量宛如天成。白色利落的两条相互垂直的体块轻轻搭接,一面将一层大厅所需要的“通透”与“轻盈”写入逻辑之中,一面又将面向广场和中央公园的两个端头不经意地展示出来。

 

▲项目选址区位关系(设计团队绘制)


两枝犹如双翼,一条扎入土地,一条腾在空中,相互交织咬合,构成面向主要视角的形态。同时,不大的地块却有着较为显著的高差,让建筑物的长身形尾端微微“甩动”,以一种不经意的姿态化解两米左右的市政高差,同时将室内的纵深空间延展为一个更加灵活可变的“高屋”,让这种建筑上的“跌落”转化成室内可以表达“趣味”的空间——一处叠落的阶梯看台和延边拾级而上的梯段以及压在顶部的长飘带般的空中廊桥,处处皆是对高差关系的“转述”。



 

▲体量生成逻辑(设计团队绘制)


而到了室内外交接的远端,空间微微下沉,将二楼的交流洽谈区与一楼的样板间区域恢复到更加亲近人体尺度的自然层高,同时为二层的交流空间增添了一个自然形成的屋顶花园。这种对外部环境的解读与呼应是内外一致的,由体量和室内空间共同来完成这种对话,宣示着空间的生长逻辑。

 


二、双重隐喻——极简几何形体是对民居与科技的呼应和联想


人居建筑的形态产生于功能系统的要求,却逐步形成嵌入人心的“心智印记”。形形色色的建筑形态映射和演绎出其隐含的人文意境。而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建筑形态趋于极简,以至于贴有“现代主义”风格标签的建筑常常受到诟病,被斥责为缺乏人文情怀的混凝土丛林。


外部各视角体量与效果(设计团队绘制)


粗壮的钢梁、大面的铝板、整块的玻璃幕墙,似乎又要讲述一个炫技公共建筑的建造过程——然而,它们是可以用一种更亲人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建筑体块既是通过几个简单几何模块的组合、拉抬和交织形成的,又将传统民居的形态融合其中。

 

外部各视角体量与效果(设计团队绘制)


科技与人文并不必然成为一组矛盾,特别是在这个仅有120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极简几何形体与人居建筑的意向既有分野,更有某种重合与关联——形成的双重隐喻为这座“生活体验馆”塑造属于她自己的使命与性格。形态上互为90°垂直的两枝,可以被誉为“蓝绿双翼”,蓝色代表智慧、科技与未来,绿色象征着人文与生态。

 

外部各视角体量与效果(设计团队绘制)


它们的相互契合与交织,暗喻着建筑希望平衡尊重两者的态度。海德格尔说,人在一个整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时才活着。建筑亦如此。建筑的隐喻更要延伸到她脚下的土地。这片略显“稚气未脱”的青涩大地,既是兰州城市未来宜居宜游的“中央生态公园”,同时也是承载着兰州大学新址迁入而导入的科技新城。


在这里,一座小的、含蓄地表达着居住意境的公共建筑,通过隐喻、呼应、联想,把建筑与土地的关系、科技与人居的互动,用建筑的语言逻辑重新诠释了一遍。

 

▲各层平面图(设计团队绘制)


三、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高度逻辑相关性


对于内部空间而言,建筑师的着眼点往往与使用和管理者是不同的。后者更关注的“使用空间质量”几乎可以来源于定量指标的变化。如需要多大面积的沙盘展示区、沟通交通的空间面积,前场活动广场的大小,内部服务办公空间的采光、通风等要求。


▲实景拍摄


在这些经济技术指标方面的变化容易被采集、量化并用之于比较研究。而在满足这些功能性要求之外,本案的设计还有更进一层的追求:内外一致的空间表达与契合。建筑外部体量与形态的组合与内部空间的流动与组织高度契合,任何一处体量均满足内外一致的需求而不做虚伪的夸张或“表皮”性的掩饰。内部空间所强调的雕塑感和构成感,与外部建筑形态希望表达的语言是一致的。

 

▲实景拍摄


内部首层空间的十字交错、天光直泻的通高大厅、随高差跌落的活动空间、面向公园悬挑的观景平台,一气呵成而产生一条内部的公共行动与视觉通廊,与外部一而贯之的体形协同一致。形体与功能是一致的、心智和体验是一致的、内景与外观也是一致的。这些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始终恪守着建筑外观与室内空间的一致性、共同延续同一建筑语言的逻辑。

 

▲实景拍摄


四、商业建筑的新探索:人性化、丰富的趣味与体验感


生活体验中心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本质上属于一座小型的商业服务建筑。在完成展示与销售功能的同时,它更期待新的探索,在更加人性化、提供更丰富的趣味空间与体验感上有所收获。


▲实景拍摄


建筑与人一样,有着层层推进的需求层次:马斯洛(AbrahamH . 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提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存在着层次,逐级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向更高层级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递进。他认为需求会从低至高,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继续寻求实现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从某种角度看,建筑亦是如此。一座“好的”服务型建筑,能够满足的使用者更高层级需求。

 

▲实景拍摄


【人性化】


人性化体现在设计中,泛指建筑对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关怀在于洞悉使用者的需求并给予满足。这看起来是每个建筑的本质追求,实现它却绝非易事。在这栋建筑里,最重要的人性化体现在尺度感的把握和对多样性行为的支持。通过、停留、交谈、游戏、甚至随访孩子心中的秘密场所,需要塑造和尺度控制。横亘在二层空中的长连廊与平台,通过采光开洞的处理,使纵向线型空间恢复为心理上的可以停留的块状空间,并将视线继续向外部广阔的景观区域延伸,形成兼做VIP洽谈区和停留观看的平台。

 

▲实景拍摄


【趣味与体验感】


    成为一个有趣的建筑。满足功能是空间合格与否的标尺,而是否让人觉得有趣,才是一座建筑更高的追求。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后,我们开始关注如何让它产生趣味性,从而让人流连且印象深刻。趣味是一种心理感受,如何让这种感受在建筑空间中升腾起来,是设计构思的焦点。


▲实景拍摄


可以说,突破常规的体验、不同意境的链接、空间的跳跃和隐藏、观察与被观察的转换、停留与流动的暗喻,是我们在这座小型的建筑物中捕获“趣味”的各种方法。当然,“趣味”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更需要不同的空间塑造方式来创造不同的趣味点。这就将趣味和体验栓接在一起。

 

▲实景拍摄


同时,趣味更是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词汇。设计要让趣味性带来正面的启发和联想。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与对比运营、几何原型的重复迭代,模拟自然形态的手法,立面变化的韵律和数学规律,具象图案的特殊运用,常规建筑体量的扭转与变形,光影随着时间和动线的相应游走,室内物件在不同时刻的投影变化,都在创造趣味的可能。

 

▲实景拍摄


希望这种趣味融入这座建筑的使命与性格之中,成为形成人们对这座建筑的第一印象和首要感知物。正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概念一样,趣味和体验感甚至成为塑造和描绘这张“地图”的主体,帮助形成他们第一张空间图汇。而充满体验感的有趣的建筑体型与空间,则是他们内心印象深刻的“地标”。

 

▲实景拍摄


兰州中央公园生活体验馆的营造过程是一波三折的。在经历了两次更换选址、工期只有短短数月的磨砺之后,建筑的整体呈现还是带有诸多遗憾。但回顾整个建筑设计的思维过程,空间与形态的产生始终建立于对于最初意向的逻辑演化之中。

 

▲实景拍摄


这些意向成为这座小建筑的立足的基础,也成为这一处空间建成之后的积极要素。所谓“积极”,是能够通过设计和营造的努力,将自然、地形、历史文脉以及本地块未来发展的构想转化和联结到一种奇妙的建筑行为体验和心理感知力之中,用有趣、积极、正向的空间形态与建筑形象,完成它们在使用者感知塑造与使用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希望描述其中的建筑语言抽象化表达和实际成效的验证。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在每一个此类建筑的设计中,将这种理念“转译”成建筑语汇的过程。“转译”的能力和方式是建筑师理解与表达的体现,而理解和与这些“转译”的对话则是留给使用者的趣味——那些是真正可以在今后深入探讨的话题。


【作者单位】

浙江蓝绿双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建筑设计:刘庆甫、王轩远、贾晟、王朝晖、赵磊、杨观法、寿佳军

室内设计:贾晟、楚冉、张甜、汪伟亮、诸湘明、唐佳林

结构设计:武逸铭

给排水设计:张培

电气设计:陈英杰

暖通设计:郑吴双


返回
0.1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