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建言丨对话祝晓峰】: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建筑的演化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二零零四年我成立建筑事务所时,为它取“山水秀”。这个名字是一种下意识,一种Unconscious的状态,认为建筑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游、可居、可思;后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Conscious,有意识地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体系化;现在,我又开始重视 Unconscious,一种介于“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的状态,在灵感和理性间寻找平衡。



01

建筑演化的三个动力:身心、本体和交互


五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建筑演化背后的基本动力是什么?目前我倾向于把它归纳为三种途径:


一个途径是身心,就是我们人的身体和精神。它包含了个体的身心,也包含了集体的身体与精神。从史前到古代到现代,人的身心在不断变化,我们对建筑的需求也会相应变化。

▼ 东原千浔社区中心,苏圣亮摄


第二个途径是本体,简单来说就是建筑本身的规律,包括建筑的结构、空间、构造,古往今来的形制、类型……建筑本体反映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自身的规律和限度,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第三个途径是交互,就是Interaction。它包罗甚广,代表建筑与非建筑的所有东西的交流,包括跟自然,跟社会、跟场地、跟技术……这些外在因素的变化,一直对建筑的演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空间的穿透,苏圣亮摄


在我设想的模型里,身心、本体和交互这三个东西,就像转轴一样推动着建筑发展。每个时代建筑发展的推动力会有不同的偏向,三者之间更会互相牵扯,某一个会影响到另外两个,让建筑不停地演化下去。


▼ 屋顶的特殊形态,东原设计摄

我们甚至可以运用这个三元模型去分析任何人造物的演化…
02
“新聚落”的产生:属于现代人的生活俱乐部

 

聚落来源于身心。人类最早的时候,就是以群居的形式在村庄这样的小聚落里生活,后来有了镇、城市、城市群,聚落也就变得越来越庞大。但是这样的聚落,有时并不能让人很舒服地在里面活动——有些城市不适于人居住,有些体系,包括城市的管理、经济、交通、卫生等各种因素,也许是值得反思的,尤其近100年来,我们犯下的错误是很多的。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苏圣亮摄


未来的生活聚落会有所不同吗?现在我们的生活都Blog化了,所谓“部落”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聚落形式——我们不再是为了生存群居,而是一些对共同话题有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比如你喜欢游泳,我喜欢打排球,他喜欢小提琴,我们就会去不同的小组,也许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又投入到其它的工作或者兴趣活动中,也就会进入新的小组。城市就像是一个大型的俱乐部,人们游走其中,结交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 幼儿园教室,苏圣亮摄


帮助这种多点的、易更换的、属于现代人的聚落生成,就是我们事务所思考建筑的一个方向,我们设计的许多建筑都是在尝试营造新型的建筑空间,以适应甚至激发这样的新聚落生活。

03
螺旋发展的建筑形制:穿越和连接时空的“抓手”

 

形制是我对本体这个词的一个回应。关于建筑本体,我是一个不想忘记传统的人。一般来说,我们对时间的解读是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线性的理解,我们告别过去、活在当下、走向未来。但是在建筑这个事儿上,我觉得要不停地回去,它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地发展。比如刚刚讲聚落,我们去看原始人的建筑,其中与身心、社交、与自然的关系都非常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未来的建筑。 


▼ 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模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制是一个“穿梭机”,能够穿越过去与未来,连接不同的时空。 



04
无法回避的技术爆炸:寻求技术与自然、人性间的平衡

 

关于技术的发展,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不可回避。当技术这个东西“砰”一下起来之后,它有可能会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忽略其它,让我们觉得技术就可以解决一切。这是很可怕的。


▼ 华鑫中心二层水院,苏圣亮摄


所以我认为,对技术尽可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但是又开放的态度——我们希望能够运用新的技术,但是这样的技术跟自然、跟人性应该是平等的,要能建立一个互助的关系,而不是说谁控制谁,更不是去统治对方、摧毁对方。



最近的病毒对人类就是个警醒。这么微小的一个东西,它告诉我们,人类不见得就是地球的主宰,不是人口数量想怎样增长就怎样增长,自然界会控制你,会让你回来,这种“回来”不一定是人口的增减,还包括心理的一种“回来”。 也就是说我们得要想办法跟大自然相处,这种相处也包括和病毒的关系。



05
未来城市的书写方式:聚与散之间的切换

 

在对未来城市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想到日本的传统和当代建筑:日本是地震高发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建筑就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弹性关系——地震来时他们不是想着我的楼要造得如何坚固去抗击地震,而是我的建筑要如何具有柔性,能够跟地震共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次疫情后,未来城市应该更有弹性,这种弹性,我认为大概就体现在一种切换,一种聚和散之间的切换。


▼ 深潜赛艇俱乐部,苏圣亮摄


人还是会渴望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但同时会担心被传染,因此我们一定会在渴望和恐惧之间进行一个摇摆。建筑对我们这种心理进行回应,应该要能够做到帮助我们比较方便地聚,而且也能够很方便地转换成散,既要有让大家方便集中的公共空间,也尊重比较私密的个人需求。比如我们现在谈话的半户外空间。


建言思想汇之祝晓峰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





时机时机APP是由时机科技研发,集拓人脉,找工作,接项目,开眼界于一体的智能功能型设计师社交平台。


OPPORTUNITY

时机时机——
这是一个很适合开始个人计划的地方



赋能每一名专业设计师
赋能每一家创新型企业
赋能每一讲最前沿知识
赋能每一个筹划中项目

让每一位民众身边都能拥有一位设计师

2017年03月
时机时机第一次敲定APP产品原型;

2017年09月
第一次品牌logo与品牌名敲定;

2018年04月
时机时机拥有了自己的注册公司;

2018年09月
时机时机迎来了自己的demo 1.0;

2018年12月
有这么几名设计师和高级工程师还有主编怼在了一起决定开启这个小潘多拉;

2019年3月
时机时机正式开始研发,成立自己的媒体矩阵;
开始每日分享一家品牌事务所招募信息;

2019年4月
时机“SEEKING发现奖”发起原创设计大赛;
时机“d.e.r”设计师专访栏目正式开启;

2019年5月
发布第一篇“d.e.r”专访:虚无世界里的抽象美学nothingness;

2019年6月
功能之一“面试系统”首次上线测试,当日用户注册数1500名,设计事务所100家;
与UI中国牵手达成战略合作;

2019年7月
主办发起DCD-首届设计师职业发展会议;
获得“创客北京”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2019年8月
连续更新14个版本进入时机APP1.2.3吉利内测版,社交与群聊完善,用户过5000,留学生人员占一成,品牌企业超过300家;
与光华设计基金签收达成战略合作;进入光华龙腾奖共建;

2019年10月
时机时机迎来了第一批的天使投资人关注,加紧研发健身中;
成为2019年中国设计节DCF战略合作伙伴;
累计主办、协办、参与设计周、设计节、周年展、建筑展等活动20场;

2019年12月
创始人含泪抛头露面直播一晚上《参数化设计一口气入门...》;
时机时机累计为事务所推荐设计归国留学生3000名;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光华龙腾奖颁奖典礼;
祝愿2020平安喜乐,d.e.r专访整50篇;

2020年2月
开启自媒体每日帮助设计师内推计划;
开启全新时机时机“智库”产品内测;

2020年4月
时机时机APP全新智库版本全网上线;
功能完善人脉、工作、项目、知识;深入研发算法及协同;
进入设计师智库互联平台1.4版本,粉丝破10w;
开启“OFFER行动”公益计划,赋能品牌企业与毕业生就业实习;
牵手ASA达成互联战略合作;
“梦想合伙人”设计师招募过百名,互联合作“梦想合伙人”过百名;

2020年5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乡村建造营承办单位;

发起同名《发现时代设计师》访谈栏目;

推进“OFFER行动”联合公益计划;
为每一名用户提供开放技术信息对接服务;
开启服务设计者的全网矩阵建设;
APP产品预告:在线面试、自订阅、联合社区;
让每一个设计者成为自己的平台。




相关推荐
返回
0.05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