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士就是力量 射手座 | 90后 | 上海市-松江区  

如果把100个名字都排到海报里,你会怎么做?

设计印象

在 1949 年战争后的日本,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聚在一起为日本的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世界知道了日本的现代设计。

1. 构成风格与日本文化的完美融合

而在这之前,设计是从西方开始的,所以很多日本设计师都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并将西方设计风格与日本文化做了完美融合。而田中一光就是将包豪斯构成风格与日本文化气息融合做出了新高度。可能大家还不了解包豪斯构成风格,我们可以来看下包豪斯时代的一些作品。

△ 色彩与秩序课程练习作业(左一为Eugene Bartz,其余两幅为弗里茨·查奇尼希)

△ 伊顿作品《四季》(左上为春,右上为秋,左下为夏,右下为冬)

△ 包豪斯展览(1923)

包豪斯构成风格的特点是对于几何体的高度运用,它摒弃了多余装饰,线条明朗,造型简洁利落但是变化却很多,设计简约但不简单。有些人也会疑惑: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学的三大构成吗?是的。但是我们现在几乎每个艺术专业都会学的三大构成,在当时的日本可是连设计专业都还没有。

而田中一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了这些作品。它们都是以极单纯的形态去表现日本舞女或者表情,日本的文化气息居然能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如此清晰地体现。

田中一光通过对西方几何构成表现主义和日本本土文化气息的融合,寻找到东西方艺术设计语言的契合点。这对于日本本土乃至全球的设计界,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为日本设计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 无印良品之父,「无设计」的鼻祖

田中一光给我们的另一个印象就是无印良品的缔造者。七八十年代,美国的消费文化席卷全球,设计的商业化被推到新的高度,设计被用来作为推销的手段,从而装饰过度。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当然也跟着效仿起来,于是,大量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田中一光一直都觉得当时的日本包装设计是包装过度、装饰过头了。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于是无印良品就诞生了。

在无印良品的三个理念当中明确的说道,简化包装,拒绝过度包装,在简洁的产品风格之下,单纯生产商品的同时不浪费地球资源,減少垃圾。

在日本那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泛滥的年代,能提出这样的设计理念,可谓是独树一帜,体现了田中一光作为一个设计大师独到的眼光。而他的敢于探索,使得无印良品的定位如此大胆,并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

获得奖项

  • 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

  • 东京 ADC 会员最高奖

  • 每日设计奖

  • 纽约 ADC 金奖

  • 日本宣传美术会会员奖

  • 第一届龟仓雄策奖

  • 日本文化设计大奖

东京 JAGDA 会员,AGI 会员。荣获「日本紫绶勋章」和「文化功劳者」等荣誉。

设计师简介

田中一光 1930 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市,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偏爱文艺的人,喜欢看电影,看小说,甚至对歌舞演出非常着迷。

△ 京都立艺术大学大学会馆

田中一光考上了京都市立美术专业学校(现在的京都立艺术大学)图案系。在京都的四年间,因为加入了喜欢的画室剧场活动,田中一光整个身心沉静在戏剧演出之中。这种爱好也许是他之后能完美地诠释能剧角色的最好助力。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钟渊纺织公司的创意部工作,负责对图案进行复制的他,为了调出和原画一样的颜色,在这个过程不断地用颜料调颜色,在这种如此严格的训练下,一两年后田中一光就已经练就了看一眼就能知道怎么调出相同颜色的本领。

这些海报里不同印象的色彩运用得如此熟练,我想,这和他调色的经历也有关。

1952 年田中一光进入了产经新闻社工作,被分配到文件科的他,一下班就去后台帮忙画一些剧场海报,这成为了他每天的乐趣,在这一年里田中一光画了大量的海报,后被社长吉原冶良赏识,最后成为了吉原的协助设计的有力助手。

在产经新闻社的工作时期非常的繁忙,几乎每天都要做两三个设计。这就要求他灵感必须源源不断,而田中一光也说这种繁忙是激发他个人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产经能乐」的剧场海报是田中一光的工作之一,一直到他辞去工作后的 30 年间。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田中一光的部分代表作。

上面是田中一光做的一些能剧的海报,能剧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要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种古典歌舞剧。这些海报内容要如何体现能剧的特点与内容,这也是最大的难点。在这个过程,田中一光在形式上有了非常多的尝试,也是他灵感爆发的一个时期。

后来对于这些经历,田中一光也说:「有时候一些出发点很低的东西,却意外地得到极大的成长,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坚持,最后可能会取得不俗的成绩。也就是说日常工作中创造出的价值不断地积累起来,或许会取得意料之外的好结果。」

1952 年也是日本宣传美术会成立的时间。(后来解散,相当于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田中一光落选,原因是太偏重于早川良雄的设计风格。

△ 早川良雄的部分作品

这件事也成为促使田中一光摆脱「早川风格」的一个契机,在之后的作品里,才会出现与不羁的「早川风格」截然相反的构成主义风格。

1957 年田中一光进入了阳光广告公司,是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在 1960 年参与「日本设计中心」创立。而在这段时间里创作的创意被压制、工作的节奏太快等,激发了田中一光想要独自创业的想法。

△ 现在的日本设计中心

田中一光辞职后,在 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同年创作的字体后交给森泽公司开发,于 2004 年将其数字化制作发售,命名为「光朝体」。1980 年担任无印良品艺术总监,直到 2002 年田中一光逝世,终年 71 岁,终身未婚。

作品解析

在这个环节,为了方便大家看得清晰一点,我将分为构成与日本、文字海报、戏剧展览海报和标志设计四大类别,给大家统一解析田中一光的作品。

1. 构成与日本

△ 日本舞蹈(1981)

画面以竖 4 横 3 等分出 12 个方格,然后再取对角斜缀形成三角形,田中一光在只用四角、三角、圆这些最基本的造形元素的情况下,到底能对戏剧表演和日本艺术作多大程度的诠释,进行了探索。

以女性脸作为视觉设计的表现对象,画面设计采用了包豪斯平面构成主义的表现形式,点睛之处在于田中一光在处理时将舞者眼部和嘴的位置有所重叠而不是单纯的基本形,所以才会觉得它这么传神。如果能好好体会这幅作品,你会发现整幅画面充满了节奏和韵律、现代与古典之美。

△ Print (1984)

1984 年受 Print 杂志社邀请作了这封面设计。只用圆和半圆描绘了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形象,画面里没有一点成份是多余的。

画面中脸部是正面对称式的分布,但是肩颈部分的切割变化还有左上角那个象征发髻的圆形,让我感觉这看似简单的的二维简单形组成的画面,居然让我感觉得到她正在扭转肩膀,和我对视。这个画面的重心是偏右的,正是因为这种重心不在中心的感觉,赋予了静态画面动态的美感。

△ 交流与即刷技术(1991)

1991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有关印刷技术的年会《文化交流与印刷技术》的同时,也举办了日本现代海报展,这是那次展览的出品作品。将色纸重叠,空白部分正好形成人脸的造型。既体现了印刷的主题,又有日本的气质。

2. 文字海报

△ 正规管弦乐团卡纳罗海报(1953)

这是田中一光真正意义上海报的处女作。

因为「卡纳罗」的全国巡演大受好评,所以要紧急追加公演。当时田中一光必须要在一晚之内做出海报。最初的海报是加入了乐队成员肖像照片的通俗设计,他想在新海报上做一些改变,但由于时间紧迫,于是将上一张海报中的文字部分剪切出来,新做成了一个只有文字的海报。剪切的文字组成了奇异的波浪形边缘。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幅作品在 1954 年的时候获得了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ADC)铜奖。几年后 ADC 年鉴的第一卷出版发行,这幅海报也被收录其中。

△ 世界商业设计展(1959)

这是田中一光 29 岁时的作品,他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活字箭头号放在一起,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了充分具有动感构成,这种不同字体不同形态的箭头也正好代表了世界的多样性。这张作品是受到当时美国新版式运动影响的产物,也由于这张作品的制作,田中一光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此后创作了一系列以文字为主题的海报作品。

△ 中山悌一演唱会(1960)

将萧伯纳、肖邦、马拉等作曲家的名字用多种英文字体混置,构成了独唱会的曲目表,形成的节奏感,非常符合独唱会的主题。这算是田中一光的早期作品,60 年代日本的英文字体还不多,这些字体还是田中一光从海外杂志上收集的。

△ 日本的选择(1973)

这个作品没有解释什么思路,放出来只是为了让你们膜拜一下田中一光。

这张纯用文字以黑色单版横竖混排的手法,将论文的内容简介分门别类后,情绪化的成分在此被降到最低限。这张作品,在表示田中一光进入了横竖混排的设计手法的成熟期的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日本版式设计的一个高度(那可是 1973 年啊)。

△ 菲利浦・约翰逊著作集(1975)

菲利浦・约翰逊作为 20 世纪美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是美国摩天大楼的主要设计师。他曾说过:「我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菲利浦・约翰逊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如下。

△ 左纽约电话与电报公司大厦;右休斯顿美国银行

在版式上、图形上、材质上考虑到体现了约翰逊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又在选择文字字体时考虑到感性传达,选择了衬线体。看似很简单,但是每个地方都是被考虑过的。

如果让你做一张把 100 个人的名字都放进去的海报,你会怎么做?

△ 艺术插画百人展(1977)

这是为来自各个插花艺术流派的 100 人的共同展设计的海报,所以每个人的名字必须没有差别地同时表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在形式上很容易变成单纯的名字罗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又配合插花的色彩斑斓的印象,就用这种色彩斑驳与黑色文字重叠的手法,让它们之前看起来既不枯燥也不会出现个别名字突出的情况。

△ I&S (1986年)

1986 年,日本广告界第一大事是广告代理店「第一广告」和「SPN」的合并成立了「I&S」。「&」的多种字体并用代表了两大广告公司合并后将会出现的多种可能性。

△ 森泽植字公司(1993)

这是强调森泽这个字型公司形象的作品,(森泽是日本现在最大的字型公司)通过回顾有 4000 年历史的象形文字和汉字的历史,着力表现的是这个植字公司极注重、极关心文字构造本源这一点,用中国古文字的眉、目、齿做了类似于人脸的造型处理,用来解释了象形文字的含义。

3. 戏剧展览海报

在我们所见到的田中一光能剧海报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用了能面这种日本传统形象(能剧里要戴的面具叫能面),并以此作为海报的主体图形。但是田中一光不是对能面元素的简单挪用,而是出于设计意念的考虑对能面形象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体现了能面本身带来的独有的神韵。

△ 第五回产经观世能(1958)

这是田中一光在 28 岁时创作的经典作品,这张作品出现证明了田中一光风格的形成。

能面是土生土长的日本物,而方格构成则明显是受到瑞士新设计运动的影响,但是在这里却还是非常和谐地揉合在一起,主要是对日本传统色彩的运用在中间起了作用。

△ 第二十回产经观世能(1965)

这个能剧说的是在年轻时因创作和歌(跟古代诗歌是一个意思)而盛名一时的小野小町在衰迈后,有僧侣来拜访,而小野小町接二连三引用和歌,怀念过往的富贵荣华和美丽容颜,悲叹目前的穷途落魄的故事。

这个海报比较特别在能面的表现上,它中间色调完全被去掉,只剩下黑白两色,也因此把这种衰老、落魄的感觉体现了出来,而原来的能面是不能体现这种感觉的。再加上金色的文字叠加在人脸错落有致,有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氛。

△ 老小野小町能面

其实一开始我乍一看以为谁拿这个表情包来做海报了。

△ 第二十回产经观世能(1973)

为纪念能剧上演二十回的海报,画面中的能面具形象在第 1 回、第 5 回的海报中都曾使用过。在技法上,值得注意是这张海报除了黑色以外,同时大面积地使用了 4 种金色,色分解与金色油墨并用,金色自身具有反射功能,不同金色的反射距离不同,就会有多色变化生辉的画面出现。这就超出了平面的范围,进入了三维的领域。

△ 第二十七回产经观世能(1980)

画面中央的能面具是「大原御幸」的「若女」。在舞台上,這個「若女」戴有白色的帷帽,田中一光并没有把帽子的部分具体地描绘出来,而是把帽子的部分去掉后自然形成了這個三角形。

我个人觉得这个手法很棒,我想起我们在看头带帷帽的女子的时候,总会注意那白纱中间所露出来的面容到底是怎样的,外界的一切都不重要,这种感受和这个海报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 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1981)

「杨贵妃」是能剧中不常上演的剧种。画面中的剧目文字的特殊编排就说明了这种不常出现的属性。同时很精彩地、恰到好处地作为了杨贵妃头上华丽皇冠。而且文字的方向变化让我感觉这步摇流苏在随着走动而舞动。

5. 标志设计

△ 无印良品〈1980〉

开始,「材料的选择」、「工程的验收」、「包装的简略化」这三个概念成了它价格低廉的原因,因此「廉价」又是它的代名词。把商品价格低廉的原因、商品的制作过程,不添加任何掩饰、直接地传达给消费者是它最重要的宗旨。

「只用单色的朴素包装难道不行吗?」这个提议出现时,正是「无品牌 no brand 商品开始进入大家视线的时候,西友也对进入这一领域抱有很大决心,希望制造出和其它量贩店不同的无品牌商品。但是直接以「无品牌」为命名却又显得太过无趣。在那个大多数商品都以英文或片假名命名的时代里,这个系列的商品却开始尝试用日本汉字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品牌命名。最终,在几个备选方案中,「无印良品」这四个汉字被采用了。

然而它的商品不单纯局限于低价格,其中还包括无加工商品,独具特色的商品,而且根据时代的要求,还有充实现代人自然感觉的天然食品、健康食品。

其实无印良品最开始的标志组合是这样的。最后可能是为了顺应无印良品追求本质与无过多装饰的概念,去掉了中间的黑色色块和英文。

在无印的包装上他也去掉了包装上不必要的装饰和标签,使其简洁、直观,以清新自然的样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要说有装饰的可能也只有那些红色的粗线条了。

不止于此,无印良品的概念一直在每个方面体现。其中海报是传达简单纯朴和环保品牌理念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 便宜是有原因的(1980)

这是 MUJI 品牌 1980 年问世后,挂在店里的第一款海报。几个日文大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便宜是有原因的」,表现了无印良品在日本市场物美价廉的品牌定位。而背景里密密麻麻的小字按照无印良品「素材的选择」、「工序的检查」和「包装的简化」三个品牌理念进行分类和罗列。他采用的是日本的历史剧中惯用的强调显示「正确结论」时的典型画面,就是举着一个牌子,强调无印良品就是这样的。(这个视觉符号在日本应该属于一种信任感的建立)

△ 爱无需美化(1981)

诞生在无印良品刚出童装产品线的时候,于是海报上有了婴儿插画。

△ 三文鱼全身都是三文鱼(1981)

用来介绍同年的全部食品类产品。田中一光习惯在广告画面中突出某个具体的事物,以点由面地介绍无印良品的理念。海报设计正值全日本主张节约、鼓励消费的时期,于是无印良品就打出了三文鱼全身都是宝的概念。由点及面地体现无印良品的食品不会浪费食物本身任何部位。

△ 自然、当然、无印〈1983〉

1983 年,全球经济低迷,日本处于高速经济增长期后的安定增长期,陷入能源危机。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趋饱和,对奢侈品有一定免疫力,倾向更理性的消费。《自然、当然、无印》的主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主张人们追求自然,但是自然可能就在身边。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了小朋友头上的帽子就是天上的「土星」呢?自然,可能就是不加修饰的,不经意间的会心一笑。这个主题在 2014 年再次被使用。

△ (1999)

这是无印良品首次推出婴儿服装产品的宣传海报。

△ 2000

这是一张庆祝无印良品创立 20 周年以及无印良品进入伦敦、巴黎的海报。

△ (2000)

20 年前从 40 种商品开始,现在已拥有 4000 种品类的良品群。

纵观这些海报,版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几乎都用单色和原色,无印的理念也一直在这些气质上无形地被强调,简洁的设计,简单的包装,注重环保,注重用户的体验感等等,这些特征不仅仅是无印良品的设计特色,更从一个大的范围体现了日本的设计。

△ HANAE MORI的蝴蝶(1978)

蝴蝶是 HANAE MORI(森英惠·服装设计师)的象征物,当时田中一光从 80 年代开始对三角形产生兴趣。而设计这个标志的时候也正在设计康定斯基的海报,他在思考如果是康定斯基,会如何描绘蝴蝶。而最后田中一光认为蝴蝶本身就具有曲线的感觉,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外轮廓用直线来表现。而里面添加的元素又似乎是康定斯基对于点线面的理解。

这个标志原是专为 1978 年为由丹下健三设计「HANAE MORI 大楼」竣工开张志喜设计的,而它倍受森英惠的喜爱,作为了HANAEMORI 服装的标志。(现在的标志有所改动)

△ im标志 (1979)

这是为三宅一生服装设计的商标,它截取三宅一生的罗马字拼写的两个开头字母:即 ISSEY MIYAKE 中的「I」和「M」。

这个商标会不会让你联想到这种充气泵?尽管如此,我对这个商标的感受也仅止于此。

直到看了那个时代的三宅一生的一些特殊服装设计,似乎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了。

那个商标的设计似乎也是和产品这种重叠与连接的方式产生了呼应。

这种提取名称首字母作为商标的做法,在东京银座 GGG 画廊(GINZA GRAPHIC GALLERY)也用到过。只是关于这个 logo 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却没有被提及。

△ GGG画廊的一些海报(1953)

在我个人观点上,田中一光对这个 logo 用首字母的的做法非常正确,这种重复的 g 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符号,我在浏览这个展览海报的时候,竟然还会对这个展览的 logo 还有印象。

而田中一光对于这个 logo 用的都是基本图形,这一点上是非常符合田中一光的做法的,只是在 g 的右上角却多了一个圆形,这也是我在想其中是不是还有其他含义的出发点。因为这个圆形的存在让我觉得整个 g 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日本武士跪坐在榻榻米上的情景。(可能是因为发型的原因)至于是不是我也不确定,我在这里也只是说出了我自己的感受。

本来一开始还没了解田中一光时,我是不能体会田中一光的作品的,但是我编辑这篇文章时,我跪着把它完成了。

田中一光的作品里,常常能将这些作品背后应该被人们所感受和理解的部分很好地表现出来。而我们阅读他的作品解析时,也会发现田中一光很少会墨守成规,反而一直大胆地去突破自己。甚至站在现代社会,你会感受到,很多田中一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谈到的理念,现在看来都仍然有着前瞻的意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