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 摩羯座 | 90后 | 江苏省-盐城市  

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的“怪癖”设计,是失败还是伟大?


建筑已经不再是一个男人的世界,那种觉得女人不能三维地思考的说法完全就是荒谬。

——扎哈·哈迪德


这是扎哈·哈迪 Zaha Hadid曾经站在领奖台上的宣言。2016年3月,她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年后,人们慢慢地给予了她公正的评价,也在不断怀念这位传奇的建筑设计师。在BBC的纪录片《Who Dares Wins》里,扎哈回忆了她一生中最具转折意义的设计作品,也讲述了她从伊拉克走向世界的辉煌旅程。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2013


在伊拉克的自由童年


1950年,扎哈·哈迪德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在英国接受过教育的实业家,也是伊拉克国家民主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的领袖。


开明的父母让扎哈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们送她去一所接收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天主教学校念书,并且允许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实验,比如设计卧室和衣服、选择自己所用的一切。

△ 童年的扎哈·哈迪德

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 扎哈·哈迪德在巴格达的家里

在她的童年,伊拉克还是一个文明而开放的国家,巴格达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现代理念,并且希望通过建筑来塑造新的城市身份。在那样自由的氛围里,扎哈从小就获得了这样的意识:她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扎哈说:我想,大约从11岁开始,我就想做一个建筑师了。同一辈的女性中,很多都想做建筑师,那并不罕见,而且在那个时候的巴格达,很多女性都在建筑业工作。”


伦敦的求学生涯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 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当扎哈在1972年去伦敦时,整座城市的建筑正处在危机中,那些战后修建的住房变成了难题,在拆迁和重建里,伦敦在寻找新的建筑理念。扎哈就读的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成了实验设计的中心,她回忆道:“那时的AA是反设计的,所有人都在寻找不同的生活方式。”



她的两位导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带她认识了俄罗斯艺术家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从此之后,抽象、几何,以及从地表爆发而出的空间在扎哈的设计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毕业后,扎哈留在学校当老师,她接受的建筑教育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太过前卫,而能够成为现实的建筑只能是平庸的。扎哈把象牙塔里的设计师们所做的实验称为“形而上学式的自慰”metaphysical wanking,但她也说:“那时,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无处不在的能量,伦敦的朋克音乐、时尚都让人激动,它们都是一种叛逆,一种对现状的挑战。”



事业的起步和挫折


1977年,哈迪德毕业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1979年,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室,她白天教书,晚上就开始绘图设计。



“我经常晚上出去玩,但从不会喝醉。12点后,我回到家里那张巨大的桌子前,人们经常在凌晨两年来敲门,发现我还在那里画画。”



1983年,当时年仅33岁默默无闻的扎哈,在香港山顶俱乐部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她的第一座奖。在她的设计里,建筑如一把锋利的刀,切断了山体,俯瞰整座城市。


△ 山顶(The Peak),香港,1982-1983年


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虽然这个设计最终没有实现,却让扎哈一战成名,也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设计师来为她工作,其中包括和她合作20年的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Parik Schumacher,他们一起从一间容纳4个人的办公室,扩展成了数百人的建筑帝国。



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


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


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摄影师Helene Binet从那时开始拍摄扎哈作品,她说:“从未有过这样的而建筑,在扎哈之后,混凝土和过去再也不同了。


△ 莱茵河畔魏尔镇消防站 Christian Rich


1994年,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 卡迪夫湾歌剧院设计模型


接下来的5年,哈扎的工作室仿佛陷入了一种厄运,他们在很多奖项上不断失手,渐渐地被建筑界遗弃。


扎哈说:“我们没有钱,在那些年里,我们10个人不得不做上百人的工作,我们几乎没有睡过一场好觉。” 但她也说:“支撑我继续的,是我从中获得的享受,而这段最艰难的时期给了我最多的乐趣。我们不断参加比赛,我知道,最后我们总会赢。”


开启扎哈的时代


1999年,她为罗马设计了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里,它被称为“现代巴洛克”。罗马想要一座真正属于未来的博物馆,而扎哈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 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II


当德国的沃尔夫斯堡菲诺科学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在2005年落成,和当年的悉尼歌剧院一样,人们思考的是,技术如何才能赶上这样超前的设计?



△ 沃尔夫斯堡菲诺科学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


扎哈的团队是首先用参数化设计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公司之一,她的合伙人舒马赫创造了一个名叫“参数化主义”parametricism的新名词,以此来形容他们用电脑程序将把奢侈放纵的理念转化成现实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和创新,扎哈创造了她自己独具辨识度的设计风格。


△ 奥地利北岭公园火车站 Nordpark Railway Station


2004年,扎哈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发布的获奖词中称扎哈·哈迪德“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她将建筑行业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她为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Baku设计了造价为 2500 万美元的文化中心,这是这个曾经的苏联国家一次向世界炫耀财富的舞台,也给了扎哈实现终极野心的机会。


△ 巴库文化中心


扎哈自己是这么评价的:“这是一个完全浸入式的场所,我重新思考了大楼block的概念,它会让人感到宁静,就像去公园一样,因为它是流动的风景,无缝隙地融入环境,变成一座山。”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也留下了很多她独有的流动性建筑。


△ 北京银河soho


△ 上海凌空soho


△ 广州大剧院


△ 南京青奥中心


纪录片《Who Dares Wins》最后,扎哈来到了当时正在修建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这是她在为伦敦奥运会设计的水上运动中心Aquatics Center之后在英国落成的设计之一。当被问到:世界各地都有你的作品,现在你还对什么充满激情?什么是还想做的事?


△ 蛇形画廊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London


扎哈回答:“我很想在伦敦做一些事,不仅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我总是把头脑里的现实投射到伦敦。你需要告诉自己,人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城市栖居。”


“20年前,人们不相信我所说的“fantastic”,他们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但它是真实的,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你能感觉到美和快乐。”



她的一生承载了无数赞美和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扎哈·哈迪德留下了一个更美的世界。这位杰出的女性不仅打破了建筑界里性别和文化的玻璃天花板,她留下了诗意的空间,预示了人类栖居的更多可能;当我们到达未来,会再次与她相遇。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