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 摩羯座 | 90后 | 江苏省-盐城市  

一种很流行的误解: 日本继承了中国唐风精髓

文︱远方先生,德科地产频道特约作者

本文经【德科地产频道】(ID:dekedichan)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远方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当过警察、幼儿园老师、咖啡馆经理、独立电影制作人,著有《亭留》等。



一种很流行的误解

日本继承了中国唐风精髓



最近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大量好评称赞它 " 精准还原唐代长安生活细节"。所以我重点关注了下建筑细节,结果看到第一个镜头就产生疑问:能不能别把日本建筑拿来当中国建筑?


▲ 剧中的西市门楼

 

先秦以来,中国古建筑一定会有石基、木柱、屋顶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而且比例协调美观。而这栋西市门楼没有石基,柱子直接插在土里,是典型的日式建筑。
 
我们常有感叹:中国古建筑断代严重,反倒是日本继承了唐宋遗韵。很遗憾,也很欣慰:这种感叹是错的,上半句和下半句都不成立!


"中国古建筑断代严重?!"——错!
唐宋风格消失,是因为被更实用、更切合时代的建筑风格代替,是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变化掉了,不能下"中国古建筑已经断代"的结论。

 
"日本继承了唐宋遗韵?!"——更错!
唐宋风格是对日本建筑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远没到继承精髓的程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在宣传本国旅游文化的时候,会特别强调这种外形的相似性,其实说这话就跟韩国说"端午节在韩国"一样。

 
可能有人要反问了:可是明明日本古建筑确实很有唐宋那种古朴、凝重的美感啊?——像,也仅限于像。它只有一个刻意模仿的外形,而且还模仿得不到位。
 
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一下。读完这篇,再听到别人发感叹,就可以和他说道说道了

 

1st

 

我们谈论所谓"东方建筑"时,印象往往是那种具有陡峭屋顶的木结构房子。这种房子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广泛出现于古代东南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几点:


1. 木材相对更容易获得;
2. 农耕文明使人们更关注生物生长周期,也更偏向于使用生物类材料搭建居所;
3. 处于季风带的东亚降雨频繁,必须使用倾斜的屋顶来排水。
 
大自然为我们选好了起点,大家都一样,没有谁学谁。以农渔发韧的日本文明,自然也不例外。


但日本古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为了防水防潮,所以屋顶带有交叉排列的木头犄角,房子悬空造在粗木上,下面是空的;为了应对材料匮乏,所以广泛用茅草做屋顶,而且建造时很少使用石质材料。


这是日本建筑最原本的模样,我们可以记住这个样子。因为往后,它就要开始向我们印象中的"唐风"变化了。


▲ 美山茅屋(上)和千木鲣木(下)



2nd 


日本到了古坟时代之后(约 6 世纪,中国南北朝时代),皇室为了巩固权利,迁都飞鸟奈良附近,并且第一次全盘向中国学习。


这段时期的交流,佛教在日本长足发展,以都城奈良为核心,建造了一批初唐风格的佛寺:回廊围着一塔一佛堂,僧人们绕塔念经。


在我们的唐中后期,因为技术发展,佛塔层数增多;日本停留在最初学习对象,也就是初唐的方形五重塔,木结构,方形为主,一般不多于五层。


▲ 清水寺三重塔(上)、京都法观寺五重塔(下)

  

佛塔体量较小,结构相对简单,日本在保存唐代风格方面,至少做到了大体不走样。但学习房屋类建筑,就没这么容易了。遣唐使们表示为难。


所以后来几百年,日本学习中国古建筑的手法,都可以简单概括成:只要造出来样子像,背后的技术没学到位不要紧,我们可以自己琢磨。
 
中国古建筑的核心是梁架结构,集工艺大成者则在斗拱柱式。日本一来不知道这些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来只会套用比较简单的公式,换个复杂的题目就没法灵活应用了。
 
比如,没有学会并列辐射布椽法,而使用简单的平行布椽法;比如,仅仅学了些简单的斗拱式样,只会用一层一层延长的二维出跳(偷心造),而不会交叉三维布拱的出跳(计心造)等。


▲ 山西佛头寺檐角,可见计心造斗拱与辐射布椽法


▲ 日本东大寺,非常明显的偷心造斗拱,为了加大承重,只会在二维平面上往外延伸加宽,导致斗拱占用了大量空间


还有一点,秦汉以降,为了突出中央集权的威严,大型建筑往往有高大的石台基座;而日本既无儒家思想基础,又缺乏大块石料,所以大型建筑的石基很小,甚至还在套用传统的干栏式,也就是直接在地上插粗木头。
 

这个特点一直延续至今,是日本建筑为人们诟病"头重脚轻、谦卑低下"的原因之一。

 

▲ 仁和寺二王门。仁和寺初建于 9 世纪(平安时代,我们唐代),重建于 17 世纪(江户时代,我们的明清时代)



3rd

 

这一段蜜月期的交流之后,交流中断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日本进入平安时代,迁都现在的京都。


东南亚这片土地,进入了长达 400 年的温暖期,梅花和柑橘甚至可以往北生长到西安。
 
于是,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一方面失去学习对象,只能自己琢磨;另一方面,改变建筑形态,去适应新的气候变化。终于形成了成熟的和式建筑。


降雨增多,对和式建筑是一大考验:雨量大,排水压力大,需要更陡峭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按严格的比例加高相应的檩,就可以使屋顶变陡;不仅能保持节奏合适的优美曲线,且不影响排水。
 
而日本从来没有学会梁架结构,抬高屋顶之后,反而更容易积水,而且屋顶的折面很不协调。于是,他们开始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为了保证曲面顺畅,就在凹折处填土;
——但这大大加重了屋顶重量,影响安全性;
——最后,他们只好在屋顶之外再盖屋顶。


这就是小屋组技术:在固有的梁架之上,加入类似脚手架一样的密密麻麻的木格子,抬高屋顶,保证稳固。


▲ 二条城使用的小屋组技术


▲ 再和太和殿的梁架结构对比一下


这种技术直接导致几个后果:


一是屋顶的高度和比例严重失调,日本建筑本来基座、柱子就低矮,如今再加一个超大屋顶,看起来更显古怪;
二是屋顶坡度并未严格按中国抬梁比例增大,使得坡度看起来也往往很不协调;
三是虽然看上去有两三层楼高,但大屋顶内部并没有增加空间;
四是原本用以支撑屋顶的椽子失去了功能,但日本人认为没有椽子就失去了唐风美感,就在屋檐下安放装饰性的的假椽子。
 
当时日本不仅新营建房屋使用小屋组,而且在修缮唐代建筑时,也使用这种技术加高屋顶。传至如今,在日本看到的大部分大屋顶的古建筑,椽子基本上都是假的。


4th

 

我们作为外行人,很少会去关注什么主体结构,什么关键组件,什么建筑思想;这些东西都不如日本直接模仿的外形更有视觉记忆。而且在某些细节方面,日本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比如,日本人们在室内都直接跪坐于地(蹋蹋米),故在层高普遍较矮。为了使人可以从容进出低矮的屋檐,日本建筑广泛继承了「破风」式样。


而这种结构在中国宋代之后就逐渐不见了。因为唐宋之后,外族入侵,文化交流,我们广泛使用胡床(椅子)和高脚凳,房屋就开始加高。因为层高变高,所以窗子变小,窗下筑墙。



又如,日本房屋广泛使用从山侧开进出门(妻入式)的形式,就是房子大门不开在正面,是开在侧面的。而中国从唐宋之后,儒家文化影响了建筑规范和群落规划,产生严格的等级形制。



又比如,中国殿脊兽的鸱尾(音吃尾)在日本一直延承,主要作用是固定和连接多处屋脊。但是金色的鸱尾只在日本有,在中国是看不见的。

 


再比如,日本因为缺少提炼纯正赤色漆的赭石矿,不得已而使用被中国建筑弃用、毒性较大的朱砂(现在已经改成刷漆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能见到日本建筑涂朱色的原因。

 

 

日本文化的主体本质,仍是信奉万物有灵的神道教。对于人与灵,日本人并不忌讳,日本随处可见神社,神社之门,正是人界与灵界的分隔;日本人还认为,草木昆虫繁盛的地面,也灵活动较多的场所。

所以,广为流传的干栏式建筑又有了文化上的解释:人们相信,房屋的地板需要与外界的地面留出空隙,以便这些灵活动,所以房子架在木桩之上也就理所应当。

 

▲ 仁和寺寝殿式建筑

 

这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西市门楼:柱子像是直接从泥土中长出来一样。另外剧中的一些民宅也没有石料铺出的石基,而是以类似日本干栏式建筑的木桩子取代。
 
我们为什么能这么笃定?其实只要明白中国建筑结构的文化来源,就能一眼判断出这些最基础的正误:
 
我们古代的建筑思想,来源于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对于"天地人"的三元思考;中国建筑,必须由"基柱顶"三者组成,缺一不可,且三者必须达到均衡比例。
 
基,由石建成;与同样由石制作的柱础共同构成基础。基础必须坚实有力,最好为方形,平整、简洁,代表人们对"地"的描述:稳固、恒久、沉静。
 
柱,在基础之上,负责承重并构成一切生活场景与故事发生的空间,代表着有一切可能的人间。

 

顶,代表的是地位、制度、权势、力量,象征天。顶常常最为繁复,有复杂的规制、结构、装饰,就像神秘莫测的天,是变化、运动的。而屋顶,也最能体现出房屋主人的地位。


最后用两张图来总结一下中日建筑的大体差异——



上面这张图,是江户将军幕府的宫宅,二条城。这种顶级的建筑,大门也是开在建筑侧面的。屋顶用的是树皮,没有石基。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古村落,几乎所有的大门都开在建筑正面。屋顶用瓦片。而且再破的房子,也会有几级石梯。


这两张图,你再细细感受一下。

 

5th

 

挖到这里,我们终于能理解中日两国古建在本质上的不同。
 
从日本建筑史的一些微妙细节中,我们也能窥探到一些日本国家、民族的特性。
 
我深感古代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缺乏足够资源,无法在农业时代建立起可类比中国朝廷这样超强中央集权政府的国家。他们只能以有限的力量借鉴中国文化,在严苛的环境中,迫不得已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极致。
 
他们善于学习具有任何形式美的东西,并把这种形式美发展出各种可能性;但他们却无法获得真正具有现世安全感的文化内核。
 
他们似乎为保存自己文化本源脉络而自豪,但又为这种文化本源在本质上远逊于华夏或者西方文明而深深自卑。
 
这种矛盾,使他们不顾一切、急功近利地学习着任何时候可以接触到的先进文化的形式美,却又不愿意解决固有文化的掣肘。
 
所以,日本古建筑只得唐形而未得唐神,我是不是可以猜想,日本古代文化是否也只是学了中国文化之形而未能学会中国文化之神?以日本固有的单薄的神来支撑大陆文化宏大的形,会不会也像日本古建筑那样头重脚轻?当然,当代日本已经完全有别于古代,他们号称是全盘西化的,但这种西化,会不会重蹈古建筑的覆辙?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