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发现时代设计师 成立于2018年  

der视频专访丨对话三文建筑何崴:筑巢引凤,让建筑给予乡村新生


DANGEROUS
危险的

ENTHUSIASTIC
狂热的

REAL

真实的


×

·


何崴,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三文建筑创始人,建筑师。


长期从事建筑、城市、灯光、艺术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包括:德国db deutsche bauzeitung、《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装饰》等,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出版有《阅读广场》、《解读街道》等9部著作;2017年负责编写世界民居权威著作《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修订版)中的“中国乡村部分”章节;作为副主编参与最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中教材《美术-设计》部分的编写;作为演讲嘉宾参与国内外学术论坛数十次,并多次受邀作为国际评委参与国际赛事的评选活动;创作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参与展览,并获奖,包括:《全国美术作品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布加勒斯特建筑三年展》、《中国建筑100》(德国曼海姆rem博物馆),《国际绿色建筑(德国弗莱堡)论坛-中国设计特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


个人及创作作品获得50余项国内及国际建筑及设计奖项,包括:住建部中国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2016建筑创作奖银奖,中国建筑学会2017-18年度青年建筑师奖,2017-18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田园建筑奖二等奖、三等奖5项省部级奖项,中国新闻社2016中国乡村旅游年度人物,2014年、2018年两次获得《世界建筑》杂志》WAAC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大奖,美国建筑奖AAP银奖,英国Blue Print佳作奖,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铜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银奖,美国Hospitality Design Award大奖,台湾金点设计年度最佳作品大奖,光华龙腾奖等。


对话何崴
筑巢引凤,让建筑给予乡村新生

01

时机时机: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和三文吧。

何崴:我叫何崴,其实身份有两个,一方面一个身份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院教书,那现在在那边的在大学的老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也算是职业嗜好,也是三文建筑的创始人,三文是我们从事建筑设计和实践的平台。

三文的理念一个是把设计作为社会服务力量,用设计来服务社会;第二个是三文强调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希望建筑成为人和环境连接点;第三个是三文强调和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对传统有解读,同时又不是简单的复制传统。在设计过程中,三文建筑强调全过程的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做建筑,希望打破建筑的固有边界,涉足一些和建筑相关的其他设计领域。

 

 

02

时机时机:怎样的契机展开了三文建筑的设计之旅?

何崴:199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做建筑教学的相关工作。建筑师都会希望把设计图变成现实,是每个建筑师的愿望。


▲ 石窝剧场草图 ©三文建筑

▲ 石窝剧场鸟瞰 ©三文建筑



03

时机时机:我们了解到,三文建筑认为建筑设计必须走出自我划定的封闭系统,以开放姿态的拥抱相关的学科,并设法融合在一起。在打开、走出、接收或融合的过程中,全设计领域的服务三文所理解的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他是怎样的一个理念?

何崴:我的本科是建筑学,研究生是城市规划,博士是设计艺术学,还做过十几年的杂志主编。这种经历会让人觉得设计其实是一回事,不管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还是其他的,其实没有必要它局限于只做一种设计。我们希望设计是大设计、全流程服务的概念,传统意义的学科应该重新被定义和理解。


04 

时机时机:在当下的媒体传播当中的网红建筑似乎成了一种命中注定,您如何理解“网红”这个词?

何崴:“网红”是个中性词,我想里面包含两种含义,一个是说你做的东西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另一个说你是网红,那么学术性就会被削弱,我想这也是所有的专业人士对网红这个词既爱又恨的原因。但不可避免的是存在即合理,在三文看来,我们并不刻意说自己是网红,也并不回避说不是网红。建筑在这个时代,特别在后工业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承载功能容器,同样也会承载品牌传播的任务。建筑如果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或者标示性,就会变成网红。

我的文章里面也提到建筑具有容器的性质,承载的功能;第二个建筑应该是触媒,能够激发周边的活力;第三个是建筑灯塔的作用,灯塔作用其实和网红或者说传播是有关系的。在这个时代你的一个建筑或者做一件事情总会被看到,而这种看到的手段也是多元的。

▲ 王家疃琴舍 ©三文建筑

05

时机时机:如何在网红之后维持活力,您是如何思考他的之后的发展,同时您是如何思考产业以及乡村的?

何崴:中国的乡村从现在看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势的一端,资源、人才缺乏。建筑师在乡村从事工作的时候,就会或主动或被动的做一些超出专业范畴的事情。中国现在提乡村振兴,我认为乡村振兴里面建筑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建筑可能是开始,但绝不是结束,也绝不是目的。

如果不能让年轻人觉得在他的家乡能赚到钱,他是不会回来的。我们工作中的起点要想未来房子怎么用、给谁用?能不能给当地人赚钱?我认为在乡村里面,一个不赚钱的房子一定不是好房子。这可能就和建筑学本体有冲突,很多建筑师会认为谈钱太俗了,但我觉得,如果你想在乡村里把事情做好,房子好看不好用,不能给乡村带来实惠,就是失败的。

06

时机时机:城市和乡村是完全不同的议题,在乡村的设计和建设当中,你是如何看待关于乡村的家庭或者家族这种结构的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我们设计是否能够引导这种社会结构?

何崴:以前社会是家族为单位的大家庭模式,血缘和地缘在里面起到关键作用,我觉得生产力和文化结构也有一部分作用,所以会有乡绅、族老、祠堂等。随着我们进入到现当代,变成了小家庭模式,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从大家族转成小家庭,我们更强调个人、个性。

以前在乡村整个族群联系紧密,一家做事,全村来帮忙,大家不计报酬,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大家彼此交流和联系的过程。现在情况改变了,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性状态。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村庄里劳动力流失,另一方面是小家庭会使这关系变得疏离。原来传统社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弱,乡绅和族老的作用被削弱,乡村没有约制力。其实在上个世纪中叶前,村庄保留得非常完整,有很多乡规民约,村民是不能超越族群的规定。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意义上建筑学单论形态的思考,把人类学、社会学引入到建筑学的领域里面,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 王家疃拾贰间美学堂 ©三文建筑

07

时机时机:在三文的设计中有没有思考过关于储蓄的流动问题?在乡村建设中如何思考关于我们的建筑和储蓄的关系?

何崴:江浙一带村庄有很大的资金池子,但是在中国的很多乡村,本地人资金是缺少的。我们现在建设乡村,一部分是靠政府输血,一部分是靠外来资本的进入。中国有几百万个村庄,所有的更新都靠政府支持,这根本不可能。

但靠外来资本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乡村土地允许买卖,会不会造成农民失地?会不会动摇国本?但如果本地的村民有足够的意识和资金去支持乡村建设,当然是最好的。

08

时机时机:关于人才流动,三文建筑在乡村实践中是如何把有活力的年轻人才引进来,同时引导当地人的少量流出?

何崴:三文很多工作在乡村,在乡村大部分和人相关的问题由当地政府主导。作为建筑师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建筑使乡村恢复活力,让衰落的乡村复活,有一定基础让他更上一层楼。通过乡村活力、公共生活空间的增加,吸引年轻人回来,这个是建筑师能做的事情。建筑师能做是筑巢引凤,把巢做好,凤凰自然而然就会回来。

09

时机时机:您在王家疃项目中提到村庄应该是多元的,需要提提精神,需要高光,以及增强辨识度,可以具体谈一下吗?

何崴:王家疃的情况是村庄有一定的旅游基础和旅游设施,但相对来说,村庄旅游设施的系统性不够,缺少层次,基本上都是农家乐。我们要做他的2.0版或者是3.0版,需要升级完善村庄公共服务系统,同时帮助地方创建品牌。因为在未来是品牌竞争,而不是简单的设施竞争。


▲ 王家疃白石酒吧 ©三文建筑

让王家疃在他已有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需要手法或者方式上与众不同,和周边的农家乐有区别。有意的在一些房子里面,像艺术一样让它有一种陌生化,重点强调个别房子的个性,像跳色一样。但是他不能到处跳色,所以就需要建筑师的判断和选择。

10

时机时机:您也提到在一个项目中特意把自己的手法压得很低,不暴露建筑师的野心,而是融入到场地里面去,您可以介绍一下项目同时介绍一下如何平衡村庄的建设和建筑师的野心?

何崴:这个我们首次提起是在13年的西河粮油博物馆项目里面提到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房子应该融入到场地中去。如果把它做得过于有建筑师个人语言,村子就会被撕裂。所以需要做的是让他有存在感,能看到改变,但是隐约又觉得改变是和村庄有关联,而不是一个外来语言。

▲ 西河粮油博物馆 远看 ©三文建筑

11

时机时机:建筑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做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设计,而不是一种颠覆的与生活方式不符的士绅化设计?

何崴:士绅化也是当下很多社会学者、设计师或者建筑师在讨论的也特别警惕的问题,夸张一点说是把村庄变成了景区,或者更像是被装扮出来的视觉消费场所,这个可能是士绅化的核心。乡村是为村民服务的,改造完后,过于精致、小资,消费群体会发生改变,当地人迁出,外地人进入。乡村主体还是当地人,或许在未来经过更迭以后,有很多新乡民进入。

乡村是活的,不可能把乡村变成标本,定格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建筑师要容忍乡村的多元,要能容忍老百姓诉求,因为这是他对他的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我觉得重要的是,学者和设计师能否找到平衡点,既活态的传承历史又能满足当地人现代化的诉求。

 

12

时机时机: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您提到乡村的改造要做加法,那建筑师是如何引导村民对建筑的使用以及最大化乡村价值?

何崴:在乡村,农民很重要的一部分财产是他的土地和地上构筑物,房子、鸡舍、鸭棚,甚至茅房都是他的财产。当政府要赔偿或者要计量固定资产的时候,这些都会转化成他的财产,所以在乡村做改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需要一些技巧既能够使环境得到整治,同时又能够平衡农民的损失。我说的做加法,指的是这个事,并不是代表整个村庄只能做加法。对农民的财产要做加法,要不然事情很难推动。

▲ 西河粮油博物馆 ©三文建筑


13

时机时机:您可以谈一谈关于乡村建筑师这个标签的感受和思考吗?

何崴: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设计师都不愿意被贴标签。我们不太愿意被被简单地贴标签,因为我们很多工作也不全是在乡村。

14

时机时机:看您之前有一段采访,您说怕别人总和您谈情怀,把建筑师当做一种情怀是怎么样的感受?

何崴: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应该被尊重,设计师首先是一个职业,他的职业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尊重这个职业,尊重他的工作,那么你应该尊重他的价值。很多讲情怀的人都是抱着占便宜的姿态来的,但不谈情怀的人并不代表他没情怀。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尊重需求,才能谈情怀。

15

时机时机:在您的实践中,有没有什么当地的居民反馈的有趣故事?

何崴:在实践过程中,有正面的高兴的,也有负面的悲惨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14年做的第一个乡村项目,后来回到乡村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主动上来握手:哎呦,何老师你回来了,好久不见。那时候是很激动的,中国的农民很聪明,你是不是对她好,她记得很清楚。

去年在山东五家疃做了一个项目,把采石坑改成剧场。我们前一段时间回去过一次,当地人也很激动,平时废弃的采石坑,现在可以跳广场舞,可以演出,七夕还组织了乐队去演唱。


▲ 五家疃 石窝剧场 ©三文建筑

当然我们也遇到过一些负面的情况,比如说做的东西不符合使用要求,这个过程对于建筑师来讲都是挺痛苦的。但某种程度来讲,只要是善意的,房子是被使用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推进。



16

时机时机:建筑学学科未来发展您觉得是怎么样的?

何崴:建筑学未来一定不是赚钱的职业,所以及时转行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如果你真的爱它,你就留在这里。建筑学是个非常古老的职业,从有了人,就有了建筑学。建筑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但未来也还会存在,也许会和新技术、互联网、社会学等做结合,当然也有可能还会保持建筑学本体的发展,有不同的方向。

在当下我们不用强调建筑学一定会向某个方向发展,我不认为它只有一个方向,它会继续往前走,虽然可能会比较慢,除非有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活方式出现来打破原有的规则。

 
▲ 809工厂遗址改造 大堂鸟瞰 ©宋金戈

▲ 809工厂遗址改造 ©此间建筑

17

时机时机:那您希望三文建筑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何崴:三文建筑是我们实践的平台,我当然希望他发展的更好,能赚更多的钱,保持现有的状态,能够做一些我们感兴趣的案子。我们以前也做过很多有趣的案子,比如我们在悬崖上做房子,在沙漠里做房子,在溪流里做房子等等。我希望在我们还能够跑得动的状态下,多做一些有趣的案子。

一个事务所是要往前走的,任何一个事务所都会有传承,在未来若干年会慢慢的让年轻人往前走,我们就慢慢的老去,就跑不动了,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三文重要的更迭。

18

时机时机:您希望与三文一起共事的年轻人要有怎样的状态?

何崴:我希望在三文的年轻人,起码要热爱建筑,心中要有一份热爱。第二希望他保持好奇和活力,三文的工作方式是大家一起讨论、出主意,我不希望他只是绘图员,他应该有自己的主张,敢于或者愿意去为这件事情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文希望能够挑战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不太愿意把自己定格在某一种特定的风格上。我们做每个东西,都把它看成是新的挑战。年轻人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和我们一起接受挑战,耐住寂寞。




主编:田宁
采访人:Alex、d.e.r媒体部
统筹:田宁、Alex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
实录校对:Kelly、Alex、鲁
宣传:d.e.r媒体部



往期推荐









全程技术支持


联合发起
 
    

媒体鸣谢

合作媒体持续更新中,期待您的加入。




时机时机

设 计 师 智 库 社 区 a p p
小组丨交友丨工作丨项目丨成长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