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家艺术廊 成立于1998年  

“新城市主义”,未来城市的出发点

干净的街道

明亮的街区

健康的环境

可续性的城市空间


新都市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新运动,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规划中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与自然,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01
恒隆广场·昆明
融于城市肌理的综合空间


恒隆广场是位于昆明市的大型综合商业项目,这座建筑由零售裙楼和办公大楼组成,建筑整体设计风格巧妙的与周围环境紧密融合,极大程度抵消了大型建筑在城市中的突兀感。在周边还有两条富有生活气息的步行街以及地铁换乘站,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将这个高密度、多功能的建筑直接融入到昆明的城市肌理中,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新都市魅力。


▼ 恒隆广场


昆明恒隆广场的设计回应了云南省独特的景观及其沿历史贸易路线的位置。在项目的中心设有一条景观长廊,使人联想到该区地翠绿的山谷,而周围起伏的零售裙楼和一座峭壁状的塔楼也与附近石林的石灰岩地层结构相符合。项目中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多层露台交织在一起,露台上排列着商店和餐馆,为城市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目的地,通过多业态的交织产生的整体效应远大于局部简单叠加的效果。



昆明恒隆广场通过整合流通,完善空间功能和自然元素提升用户体验感。与设有商店和餐馆的露台相连,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目的地和城市生活中心,凸显该建筑在城市中的巨大魅力。





02
罗湖区笋岗东路
“三横四纵”的视觉一体化

一场更新,为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生机。罗湖作为深圳市最早开发的城区,是连接深港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飞速。而近年来,罗湖早年建设的交通系统通行能力、经济性变差,部分街道空间出现面貌陈旧、设施老化现象,影响着城市的发展。SED新西林通过国际性先进设计理念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对原有空间中的老旧设施、开放空间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改善。

▼ 罗湖区笋岗东路


利用现有的大榕树,打造了多种休闲的开放空间,并将现代城市办公休闲的方式带入园内,给予周边商务展示、休闲的平台,同时也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活动场地。



更新后的街道被赋予了更多复合性的功能,并将城市绿地空间的利用率进行了改良优化,原本的旧街道经过设计也成为了深圳市民休闲的空间。公园中设置多样灵活的活动空间,可以在节日时举办多种大型活动。经过设计师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对城市公共绿地利用地势形成通透的景观效果,形成城市街道到生活区的缓冲带,从而形成完美的城市肌理。





03
猎人角南水滨公园二期
城市空间与自然的有机缝合


在“钢铁”城市当中,或许需要一点柔软的生机融入,让自然与城市连线,位于纽约长岛的猎人角南水滨公园是一个5.5英亩的废弃工业场地改造翻新的水滨公园,城市公园环绕着Newtown Creek,与公园一期共同形成了一个近11英亩的连续的水滨公园,实现了项目最初的构想——建立一个可以360度全景欣赏Newtown Creek的城市空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息场所,同时在自然和水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城市创造了充满活力的休闲空间。


▼ 猎人角南水滨公园二期


景观设计师在河流的上方建造了一条连续蜿蜒的步道,可以保障市民在水边散步,享受惬意的时光,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将近1.5英亩的新建湿地。空间设计利用场地本身的地形优势,创造了许多吸引人的空间景象,比如树木在隆起的草地上投下阴影,人行小桥通向一座新的小岛,运动和野餐露台上有人正在享受生活,步道外一系列私密的休息放松空间保护了使用者的“小秘密”,一个引人注目的悬臂瞭望台“盘旋”在湿地上空,观景的人们在这里可以俯瞰曼哈顿迷人的天际线全景。



在这处大型城市社区公园内还设有游乐场和景观空间,与未来的住宅开发区平行布置,水滨公园还包含了野餐区和市民聚集空间,让人们在享受城市气氛的同时也融入了自然当中。





04

广州CBD新城市景观

滨水之上的商务空间

广州CBD商务区珠江北岸是具有全新生态意义的城市设计与滨水景观。设计角度实现区域经济、气候、文化三个层面无缝链接,让沥滘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未来的发展,从规划方面,在地块内通过裙房的形态布局形成双轴向的步行商业街,并与历史保护街区产生有机联系。


▼ 广州CBD


两条步行街在南端多功能广场形成交汇,形成核心滨水开放空间。步行商业街及滨水多功能广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慢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从而形成多维度绿色商业空间,使地块的多层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让城市空间产生了多种可能性。



中心三角洲绿化沿裙房向上蔓延,通过架空的慢行系统将所有的裙房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休闲、高端服务及创新展示的空间系统。整个慢行系统与中心的景观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绿色空间,同时对塔楼群体高度进行控制,形成了中轴由南至北到海珠公园的视觉通廊。



场地内景观水体与珠江为两个独立系统。景观水体为循环系统,取水海珠湖,通过生态净化池逐级净化,随后回流净水系统以及海珠湖沥滘历史遗迹区的河涌,将导入南海心沙公园湿地净化,再流入珠江。洁净的水体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设计提供充足多样的亲水活动空间,鼓励民众参与各项休闲娱乐,成为城市活力的焦点,让城市空间充满生长力。




05

江阴绿道

连接城市、自然的蜿蜒小路

江阴,是位于中国江苏南部的一座小城,因地处“长江咽喉”而成为历代江防要塞,更是当今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江海联运港口,并且,江阴还是一座花园城市,拥有一项“世界第一”:全球最长的运动绿道,为城市空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江阴绿道


城市中的步道改造,不只是简单地架空步道,核心是营造更美丽的城市空间,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融入现代美学之精华。通过交通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当地形象,打造诗意氛围,开发广泛的社交场所,丰富城市空间的日常。

高速公路隔音墙为人行步道营造出舒适感,在道路两侧栽种乔木从而提供遮荫与独立空间,在开阔的场地配置座椅,可以更好享受周边的美景。街道交汇处的阶梯,将已有人行步道与绿道有机连接为一体,通过便利的交通通道为城市的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06

南京世茂智汇园 & 52+Mini Mall

与城市共生的综合空间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意在表明建筑成就了城市。位于南京市中国软件名城中心区的52+Mini Mall,紧邻软件大道新城联系轴,是连接软件谷老城区与新城区的核心板块,具有多重属性,包括购物中心、高层办公、花园办公等。规划强调各功能组成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共存,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助益使得城市综合体在一定范围内自给自足,成为城市生活的缩影。


▼ 南京世茂智汇园


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的进行设计分析,使城市综合体延续软件谷的城市肌理,形成连续的城市文脉。内向型的空间布局,通过各种资源的向心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并对周边产生辐射效应。利用边界的柔化、通透来暗示空间的可接近性和内部活动的开放性,展现出其包容感与互动性。


52+ Mini Mall 营造了具有科技感的复合空间,不仅为周边提供配套,因其丰富的业态也成为了城市活力的催化剂。促发了市民多样性活动发生的物联网智能空间,餐饮、儿童娱乐、复合型书吧、生活馆、训练场等多元业态的共存是希望某些角落能够落变成一个凝聚市民情感认同、建立他们社会关系及公共记忆的地方,能够较为独立承载城市功能,从而超越了“建筑作为城市细胞”的基本角色。





07

乌特勒支Moreelsebrug步行桥

一条嵌入城市之中的空间“缝隙”

最近几年,乌特勒支火车站地区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不久前正式开放的Moreelsebrug步行桥在鳞次栉比的新建、修复、改造建筑中蜿蜒延伸,跨越繁忙的铁路,为骑行者与行人打通了连接Croeselaan与Moreelsepark的廊道。cepezed的设计形态优美而实用。


▼ 乌特勒支Moreelsebrug步行桥



步道简洁而开放的体量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极具标示性的同时丝毫不显突兀。宽阔的步行道如同一个悬空的狭长广场,无论形态、材料、细节抑或顺着步道种植的树列,都渲染出极富吸引力的活跃氛围,成为了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延伸而非传统上狭义的基础设施。


微微扭转的蜿蜒姿态与使桥梁完全融入了城市环境之中,仿佛城市肌理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而整齐的树列也仿佛城市街道中行道树列的延伸,从城市中心向外蔓延。完整而连贯的体验弱化了空间的转换,形成了自然流畅的国度。夜晚,明亮却不会喧宾夺主的灯光亮起,照亮道路的同时也使得桥梁更显优雅。纤长的线性光带与被下方射灯照亮的树木让这道跨越铁路的道桥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人们提供眺望城市的无遮挡视野。




08

雅芳河河滨公园城市步道

由步道形成的城市有序空间

雅芳河河滨公园强调的是城市与水面的联系。它通过将河流(流体)的精神和生态与城市(网格)联系在了一起,使基督城内雅芳河畔的自然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商业活动等彼此交织,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

▼ 雅芳河河滨公园城市步道


退台式景观区重新定义了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系,退台景观区位于更新后的基督城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将牛津台地街从一条传统的街道转变为了一条2公里长的共享城市步道,不仅优先考虑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对城市空间的需求,限制一般车辆的通行,同时用一个全新的电车环线代替了所有的机动车辆。这种独特的城市步道和河畔空间让城市与河流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也作为关键性的连接元素构成了雅芳河河滨公园公共区域的体验序列。



定制的道路铺面、街道家具和照明设施等都为基督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城市风貌。道路铺装从城市一侧的深色逐渐过渡为河流一侧的浅色,一系列细微的变化反映出河流廊道的运动。长凳的形式和细节设计的灵感来自一种名为Mōkihi的木筏,这种木筏可以在芦苇荡中平稳地行驶。而河滨步道则为城市的新兴文化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空间。



与城市文明脚步一致,以完善的人文住宅理念,敬献智慧城市的发展。新都市主义中可以让人惊喜地看到以前老都市的影子----前汽车时代,天然的人的尺度,密集的小街道,逛得起来的街肆,随处可见的小商业,闹中取静的居住区,是“老都市”的“自然法则”。经过了几十年的一个科学发展,我们的城市空间需要重新定义。


除特别注明外,
资料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编辑。

欢迎设计师和建筑师
线下体验 Roca Gallery
感受创意空间的美妙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