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通过这个毕设,他直接进入苹果总部项目组,全程参与苹果总部设计

转载自:UUA建筑师事务所,已获得授权

UUA-Arch


叙事性建筑对于国内建筑圈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是图很炫酷,但是不得其解。本文通过图文搭配,为大家详细展示了一个叙事性建筑的发展全过程。


设计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同时结合设计者的个人兴趣,建构了一个介于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故事,并最终演化为一个极具文化洞察力和表现力的设计作品。


此设计为UUA合伙人李泳征在UCL Bartlett的毕业设计,获得优秀设计嘉奖和优秀毕业论文。因为该作品在当年Bartlett Summer Show中的展出,他受到福斯特事务所邀请,直接进入刚刚启动的美国苹果总部(Apple Park)项目组,并全程参与该项目的设计。



 第一章:神话和历史中的伊萨乌拉 


▲ 在Bartlett,是没有具体的设计任务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导师定的大方向和自己的个人兴趣,从无到有,构建自己的设计,而这个过程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半虚构半真实。当年的设计题目叫“连接/Connection”, 项目地点定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本设计的起点源自于《看不见的城市》,作者是意大利作者家卡尔维诺。书的主线是马可波罗与可汗对话,马可波罗讲述了一系列虚构的城市。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设计者发现一个叫做伊萨乌拉的城市与伊斯坦布尔有诸多相似之处。于是设计者把伊萨乌拉的文字描述拆解成了5个要点。并按照这5点,用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图象,来视觉化伊萨乌拉这座城市,同时又做了5组关于这两座城市的相似性对比。


第一组对比:

▲ 伊萨乌拉,一座千井之城,根据传说,建在一个很深的地下湖泊之上。


▲ 伊斯坦布尔有数不尽的清真寺尖塔直冲云霄,同时,古老的地下水库将城市维度延伸至地下。

相似点:这两个城市都有这些垂直的结构,和地下水系统。

 

第二组对比:

▲ 伊萨乌拉的绿色边界正是地下湖波的湖岸线,看不见的景观决定了可见的景观。


▲ 伊斯坦布尔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城市边界由海岸线决定。

相似点:一种景观边界决定了城市的边界。


第三组对比:

▲ 伊萨乌拉,阳光之下活动着的一切,都是由地下水波拍击推动的。


▲ 伊斯坦布尔,海面像一个镜子反射着这座城市,城市的倒影随着波浪运动。

相似点:城市的运动都是有波浪驱动的。

 

第四组对比:

▲ 伊萨乌拉有两种宗教形式,一些人相信,城市的神灵栖息在地下湖波深处。


▲ 伊斯坦布尔同样并存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上同等重要。在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中,看不到任何真主的画像,真主只存在于穆斯林的心中。

相似点:并存两种宗教,其中一种宗教的神不可见。


第五组对比:

▲ 伊萨乌拉,另一些人相信神灵居住在城市的屋顶上,随处可见。


▲ 基督教的教堂,到处都是耶稣和上帝的图象和雕塑。

相似点:另一种宗教的神随处可见。


▲ 根据统计,伊斯坦布尔有2691个清真寺和123个教堂,某种程度上说伊斯坦布尔是由一个个宗教社区构成的城市。


▲ 和伊斯坦布尔一样,设计者构想伊萨乌拉也应该是由宗教社区构成的城市。虔诚的伊萨乌拉居民定期去神庙祈祷。居于地下湖泊的神便制造波浪,驱动水轮。水轮供能给水泵,将地下湖泊之水抽到地面,灌溉农田。水汽蒸发,居于城市上空的掌管雨水的神利用水气制造雨水,雨水回流到地下湖泊,形成了一套自我满足的水循环系统。


▲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设计者发现伊萨乌拉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城市。公元前320年,伊萨乌拉被罗马帝国大军围困。城市居民拒绝投降,便放火将自己的城市毁灭,以至不落入罗马军队之手。至此,伊萨乌拉国陨落。


▲ 公元1901,苏格兰考古学家W. M. Ramsay在小亚细亚(当今土耳其共和国南部)发现了伊萨乌拉的考古遗址。


 第二章:库尔德人的雄心——新伊萨乌拉重建计划 


▲ 伊萨乌拉陷落已经2000多年。但是伊萨乌拉的后代得以延续,诸多文献资料显示,当代的库尔德人便是其的后代。库尔德人是一个少数族裔,大部分居住于土耳其南部。


▲ 库尔德人的人权一直遭到土耳其政府的压制,因此库尔德人希望在土耳其南部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库尔德斯坦。这也导致了持续一个世纪的土耳其政府和库尔德人的暴力冲突。


▲ 设计者构想有这样一群库尔德精英,他们一直想给这个百年的争端注入一些积极因素。这时,“西兰公国”(Principality of Sealand)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西兰公国位于英国以东公海上的一座人工岛屿。该岛屿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用于监测德国空军飞机,二战之后遭遗弃。1967年,英国退役陆军少校Paddy Bates占领这座岛屿,成立“西兰公国”。


▲ 受到‘西兰公国’的启发,这群库尔德精英萌生了一个计划 –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重建他们陨落的故土-伊萨乌拉。这里有一个政治背景:土耳其一直试图加入欧盟,但是没有获得接纳。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欧盟不满土耳其政府对待库尔德人的政策。因此欧盟一直向土耳其政府施压,要求改善库尔德人的人权。那么接下来,这群库尔德精英准备利用欧盟的这个压力,首先向土耳其政府示好,以此获得回报。库尔德人得知伊斯坦布尔一直计划建立一座植物园,但是始终缺乏资金。因此新伊萨乌拉将被建成一座植物园,作为一个礼物献给土耳其政府。作为回报,土耳其政府将批准这个重建项目,并且允许库尔德人利用新伊萨乌拉展示他们的文化。这场三方的政治交换一方面为土耳其政府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为库尔德人争取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权利。


▲ 新伊萨乌拉的植物园将专门种植香料,因为库尔德人有香料贸易和种植的传统。同时这里还设有香料和健康饮食的科研及教育机构,代表21世纪健康生活的理念。


▲ 新伊萨乌拉将是一座漂浮于伊斯坦布尔的波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城市”,一座库尔德人新的文化象征。新伊萨乌拉将传承神话中的伊萨乌拉的特点。神话中制造破浪的神将隐喻为波斯普鲁斯海峡的洋流能;神话中的水轮将转化为新的洋流发电机;神话中的竖井将转化为新的海水淡化系统;神话中的绿色边界将转化为新的植物园;神话中的雨神将转化为新的灌溉系统。


▲ 至此,一个新的水循环系统得以建立,洋流发电机供能给海水淡化系统,淡化的海水用来灌溉植物园。


 第三章:新伊萨乌拉的设计进程 


▲ 具体建筑方案的推敲,通过手工模型一版版推进。


▲ 最终确定的方案。在场地环境中,有一座体育场和一座钟塔,因此体育和时间构成了“中立之轴”。在中立轴的东侧是一座土耳其皇宫,代表着土耳其人的文化。在中立轴西侧是新伊萨乌拉,代表库尔德人的文化。“土耳其”和“库尔德”分立中立轴两侧,隐喻民族平等与和解。


▲ 新伊萨乌拉在平面布局上,围绕着一个镂空的庭院展开,主要的建筑功能,包括游客接待、图书馆、教育中心、研究中心和种子银行。远处还有一些访问学者的公寓。其余部分都是植物园。


▲ 从建筑的构成上看,建筑包括海水淡化塔、植物种植单元、建筑功能空间、结构体系和潮汐发电机。


▲ 海水淡化塔,利用逆渗透原理,净化海水,灌溉植物。


▲ 洋流发电机,与风电的原理相同,利用洋流能发电。


▲ 普通香料种植单元,它配有滴灌系统,和可折叠的温室。


▲ 藤蔓类香料的种植单元,同样配有滴灌系统,和可折叠的温室。


▲ 建筑的纵剖面,展示了土耳其皇宫、钟塔和新伊萨乌拉的空间关系。


▲ 建筑的横剖面


 第四章:新伊萨乌拉复活 


▲ 建成的新伊萨乌拉,其高大的海水淡化塔形成了城市的天际线。


▲ 植物园构成的绿色边界雕刻出了新的海岸线。


▲ 作为一座漂浮之城,新伊萨乌拉永远无法被捕捉到她的静态,整个城市随潮汐上上下下。


▲ 潮汐发电机制造出变化莫测的海水乱流,反射出光怪陆离的夕阳。潮汐能,“不可见的神”,在傍晚时分揭示了存在。


▲ 在黎明的寂静中,在一天的开始,数以千计的灌溉喷头,“城市的守护神”,开始履行职责。整个城市被迷雾所包围,若隐若现。


 第五章:新伊萨乌拉的水循环系统 


▲ 配合这个设计,还有一篇技术论文,研究她的水循环系统。整个系统分为三大部分:植物园灌溉系统,海水淡化系统和洋流发电系统。此论文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 根据植物园的面积、植物的种类、伊斯坦布尔当地气候、蒸散值以及灌溉效率,计算得出最大日灌溉需水量约为100 立方米。


▲ 通过这个需水量,推导出海水淡化系统的总功率要达到40kWa。


▲ 潮汐发电机组应满足40kWa的发电功率。根据博斯普鲁斯海峡剖面的洋流速度分布图,计算需要10部直径为10m的潮汐发电机组。


▲ 这篇论文帮助确定了建筑的最终布局以及具体设备的数量及尺寸。


李泳征  

英国注册建筑师(ARB)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特许会员(RIBA Chartered Architect)

建筑学硕士(MArch, Bartlett, UCL)


李泳征现任UUA北京工作室的设计总监,全面负责工作室的设计创作和项目品控。他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系(Bartlett School, UCL),其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均获得杰出嘉奖。李泳征曾任职于伦敦的福斯特事务所(Foster and Partners),作为美国苹果总部项目的主创设计成员,他深入参与了该项目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过程设计。李泳征对建筑技术与细部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非常强调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自2012年联合创立UUA北京工作室以来,李泳征不断地将个人兴趣与事务所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在他的主导下,逐步塑造出UUA的核心设计理念。

相关推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