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 成立于2017年  

设计调研可以怎么做?给你答案

步行实践工作坊包含甲乙丙三组,分别在三个各自鲜明的街道空间进行现场(on-site)调研。甲组地点位于槐东路和槐豫中路的交口处,胡同里面有一座小学,周边有具有大量的一层底商 - 以学生用品和食杂居多。乙组的调研基地位于槐豫东路从枣子房到槐东花园南门的这块集行车道停车泊位以及沿街摊铺各种功能一体的混杂人行广场。该地用地情况复杂、居民和行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空间使用等与土地使用权和拥有权有着微妙的关系。丙组的调研基地位于东边“郊区”张家坡村村口,由于附近自然环境较好,近年来周边逐渐被开发成为高档住宅小区。该地把小区居民、附近工地工人、张家坡村民、年轻打工者以及为生计的摊贩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甲组 - 基于社会关系认知和实际改善目的的空间观察

组员:吴凡、Thomas Zhang、赵若斐、李瑞珍、杨生浪

指导老师:李城润


甲组针对于具体事物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社会关系引发的空间特征。该地点的空间社会关系多以小学为核心展开。由于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学习。老师在公立学校的教育系统中收益不足,也会选择在课外班兼职。除了学习的职能以外,课外补习班的商家也会负责照顾下课的孩子,提供当地学生较为安全的生活空间。甲组成员认为街道业态、空间特征的形成,是由这些社会关系所引发的和决定的。

 

结合该路段的实际交通问题和公共设施问题,本组成员对于街道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了详细观察,集体策划了一次模拟的小学开学的情景。在这个城市设计情景之中,街道微气候、交通空间、安全设施、绿化和阴影等方面被调整,在成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人性化的可持续改造,为了应用这片空间的以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提供更舒适的日常生活空间。

 

Thomas Zhang:对于公共空间使用现状的批评和改造意向

 

640.webp (16).jpg 

图1:槐树凹街道速写

 

640.webp (17).jpg 

图2:公共空间的优先次序

 

在槐树凹街道,由于缺少监督,森林法则大行其道,谁最先到达这片地方,谁就使用这个空间。只要不至于导致重大交通问题,人们就可以随意使用这个空间。与前面图示的用途优先顺序完全是背道而驰。

 

微信截图_20171106214205.png 

图3随意停放车辆        图4商铺的扩展部分

 

640.webp (18).jpg 

图5:公共空间的实际实用情况

 

640.webp (19).jpg 

图6:拥挤的街道-现状

 

有三个解决这个通行问题的可能方案:

一、在附近增加监督,以确保人们正确停放车辆,确保人们不会在不合适的地方进行停放。

二、已经设置有一个标记,写明在上下学期间不允许在小学前面进行停放。这条规矩肯定是明智的,应该在整个街道采用,因为在上下学期间确实特别繁忙,需要有更多的空间。


640.webp (20).jpg 

图7:停放指示

 

三、小学前面应该清空,以允许家长接送孩子时转弯回家。否则,街道的其他部分应该设置为单行道,因为基本上只有单行道可用的空间。

 

杨生浪:对于街道空间“创造者”的分析

 

640.webp (21).jpg 

街道观察所得出的社会关系示意图

 

通过访谈与观察,总结出了造成街道人流车流量大的主要原因

1、槐树东路街道连接东西方向上两条大的主干道(学苑路跟槐东路),是附近居民日常通过的便利型小路。

2、街道附近有一所小学,远点有所初中,导致周边延伸出了很多属性的社会行为,比如租房,各种流动或固定商贩、辅导班等等;不仅学生多,且有部分学生家长为了孩子上这所公益性小学,特意在此附近租房住下,这都增加了这条街道人流量的超负荷。

3、其自身街道空间尺寸的限制


640.webp (22).jpg 

图为居民利用电线杆与电线,牵拉黑纱网,创造一个舒适空间,也促进了社交活动的发生。

 

槐树凹初看凌乱,却是城市街区自然发展的常态。只有亲自深入与参与,才能发现其中形成的内部空间与社会关系十分紧密稳固的城市空间,其中每一种空间拓展形式都反映着居民内部与空间利用的社会关系。

 

李瑞珍:市井生活街道容易忽视的温度体感改造

 

历经一周的观察与调研,对槐树凹街道上空调外机的摆放的现状和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使用空调的人群其一为商家。对于这种情况,空调外机的位置和冷凝水的处理,对于紧邻的公共空间的体感温度、行走感受和路面的情况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温度方面,经过专业仪器的测定,空调外机将紧邻的公共空间的温度提至47摄氏度,此外,对行人的心里及行动路径也有一定影响。由此建议空调外机距地面不小于2.5米,冷凝水也排入水管或进行集中处理。

 

640.webp (23).jpg 

商家空调外机设置情况

 

640.webp (24).jpg 

建议的空调外机安排情况

 

另外一类主要人群为高层建筑居民。这类情况中,对于有具体规划和设计的产地房,会有专门的地方放置空调外机,也会通过设计把空调外机产生的冷水接到排水管道里,使冷凝水得到较好的处理。可以通过以上两点的设计,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

 

640.webp (25).jpg 

高层建筑的空调外机安排情况

 

640.webp (26).jpg 

空调外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图

 

赵若斐:街道阴影的相关事件

 

坚持在大数据调查之下的结论永远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结合人们的自然习惯,共有规则。持续一周的数据收集之下,汇总了阴影与人、车辆、路况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就讲讲我的调查——阴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hadow)。

 

640.webp (27).jpg 

街道阴影与之相关的影响

 

640.webp (28).jpg

640.webp (29).jpg 

与阴影相关的人、车辆、路况

 

640.webp (30).jpg 

场地情况手绘

 

槐树凹是典型的城中村模式,居民无序利用公共空间,从而造成街道拥挤,反而在炎热的夏季让所有人驻足时间加长。

 

场地情况手绘

 

街道中路边商贩利用阴影制造客流量,结合GIS系统统计,诠释了这一现象。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规划,在街道绿化带中间精心进行了分割,形成人造的小型绿化休息区。在街道的空中大胆的架设空中花园,利用爬山虎、紫藤构建花园式街道。(电线杆有很多是没有用的,楼上可用钢丝,膨胀螺丝钉)对商贩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重新定义生活规则,营造良好的休息生活环境。

 

吴凡:通过融入日常生活对街道历史沿革和社会关系的学习

 

沉醉于以深入访谈为主的调研方法,并不断实践改进访谈方法,尝试了一起吃早餐访谈法,买馍搭讪访谈法,喊渴套近乎访谈法,蹲路边访谈法等多种访谈方法,对槐树凹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640.webp (33).jpg 

访谈过程记录

 

小街胡同看似寻常,但各式样的广告标语、热闹的早点摊子、拥堵的车流,都和小学的建成以及校门的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座小学是如何改变一条街道的?市里的公立小学作为转入市内学籍的低成本选择,吸引着来自周围镇县的小孩和他们的父母;低薪资的公立学校老师通过在校外办补习班或给补习班介绍学生来赚取外快;住户们将房子改建出租给补习班以及从周围县镇来到这里的补习班老师、孩子和在此打拼的父母……以槐树凹小学为中心,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此展开。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空间实践也逐渐改变着街道空间。

 

640.webp (34).jpg 

根据全组成员的观察与调研,基于槐树凹现在的真实情况,我们集体策划了一次小学的开学情景,图中彩色部分为小组成员基于调研对街道作出的微调,以此为槐树凹及其附近的街道使用者带来更加舒适的日常生活空间。

 

640.webp (35).jpg 

乙组 - 策反共犯的改造密谋: 空间生产与政治游戏

Undercoved Urban Renew: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rough the political practice

组员:冯周徳 黄追阳 李文颖 孙瑜玥 赵丽璐

指导老师:陈曦

640.webp (36).jpg 

图1. 采访路线和采访对象图示

 

乙组结合所整合的社会关系的信息与现实空间问题,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了一个有关政治、社会和空间策略的整体叙事设计,来畅想基地的未来情景:策反同谋的改造密谋空间生产与政治游戏。

640.webp (37).jpg 

图2. 调研基地位置:山西运城城区,槐东花园南门外混杂型“广场”,被城中村和若干小区包围

 

初步的场地调研

 

在七天时间的定点观察、现场记录、场地测绘以及对摊铺和行人采访等系统化调研后,该组探索到了混杂日常状况背后的运作规律、社会关系和不可见的空间生产机制。

 

如最直观的,该区域的一些现实的物理状况问题:临街商贩的卫生状况依然堪忧;许多商贩每日需要行远路拉摊车至此;没有是适合的公共设施如厕所;传统的小摊车难以保证食品卫生,商品摊车的地方存储摆放混乱,在燥热或天干物燥等特殊时节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形成似围合空间吸引人违章停车;缺少供给摊贩和其他行人休息的空间,光顾小摊车的食客也经常没有坐下吃东西的设施。

如空间的社会既定属性和空间的实际使用的关系,看似杂乱无章的场地,其实在城中村居民与政府联手管理下自发运作。先说该区域与此外部的政治关系:政府划了特定区域允许土地所属者(即城中村居民)租给小摊贩做生意,该地村民则雇人对沿街的固定摊贩收租,并维持交通秩序保证摊铺的位置摆放合规;场地偶有乱停车现象则由不定时来检查的交警处理。再说基地内部的因素:每日也有公卫人员进行场地清理;买卖从业人员的一些文化状况多样,较多的非本地人口,甚至有许多来自外省的人;周边较多的教育机构也带来了较多的少年儿童和家长人流等。

640.webp (38).jpg 

图3. 周围不同社群在场地的交通流线+基地有每天定时定点进行贩售的摊位摊车,是半固定空间占领

 

微信截图_20171106215109.png

图4. 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摊铺有所不同

例如早上是早餐铺营业,晚上早餐铺的位置只留下棚子,沿街则换成专业做鸡、烤冷面等小摊车,如下图 

图5. 早餐时间,场所主要活动便是人们到早餐铺吃早餐,其它摊铺基本都没有开始营业,也鲜少有车流

 

640.webp (41).jpg 

图6. 一天四个时间段发生的不同主要故事:

早餐买卖;乱停车;交警抄牌;下班高峰与夜市开始。

 

640.webp (42).jpg 

图7. 空间外部社会关系:

环卫工人清理场地;城中村居民雇佣代管者向摊主收纳租金并确保摊位不妨碍交通;交警不定时查抄违章停车。

 

640.webp (43).jpg 

图8. 基地内部社会关系:

摊主是直接与不同人群交流的主角;

城中村居民既是富有的地主又是低端消费者;

城中村租户是主要低端消费者;

小区居民虽嫌弃卫生状况很少消费,是高端服务的消费者;

小区门市里的商贩提供着高端消费。

整个场地有严重的割裂问题。

 

微信截图_20171106215221.png

图9. 场地隐患与细菌类别图式

 

叙事型策略设计

 

以上述信息为基础背景,我组拟定了一些针对现状所必要的改善方向和措施。设计以故事的方式展开了一个大战略(strategy)与一系列小战术(tactics)并行的设计,讲述了一个由官方授权介入的整改战略,以及一个结合该区域自身的社会关系特点而进行至下而上的战术实施(tactics),具体结合装置、建筑、景观设计等与故事细节描绘等。

同学们设想出一个至下而上的战略故事,有别于往常由政府下达命令进行场地整改,故事中政府通过雇佣学者深入场地里的小贩群体,作用原本存在的权利结构,促使摊贩主动作出改变,政府角色仅在需要加设公共服务设施时出现。

再分别以故事为背景进行设计。

 

例如无菌餐车设计,为了保证食品从被烹饪到递给食客的时间里都处于无菌环境中。由潜入的研究学者打入内部后以摊贩的身份推荐给摊主。

还有提供食客和摊主使用的简易遮阳篷与桌椅设计。由城中村居民安排置入。

让不购物的行人也能坐下休息的休息区。政府出面建设。

靠近主路的公园设计,未来或许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之前缺少的林荫与凉爽。

 

640.webp (44).jpg 

图11. 故事角色及人物关系图示

主要人物:(从中上顺时针开始)

李主任(Officer Li)

马教授(Doc. Ma.)

槐东花园小区居民

城中村居民

小摊贩

城中村村民委员会

 

640.webp (45).jpg 

图12. 故事主轴与时间图示:故事角色的的立场转变

图13. 故事展开与空间变化

640.webp (56).jpg 

图14. 无菌餐车设计细节

 

 

简易遮阳棚与桌椅设计

 

为了方便场地食客进餐和摊贩能有舒适的休息场所,学生选择使用pvc管和被普遍使用的防晒网作成简易的遮阳棚与桌椅,并就介入场所的形式进行测试。

 

640.webp (57).jpg 

图15. 遮阳篷与桌椅材料选择

 

640.webp (58).jpg 

简单的单体置入使进餐区与购餐区之间留有较大空间没有遮阳效果,促使路过行人挤进进餐空间甚至摊贩工作区域,令空间拥挤。

 

640.webp (59).jpg 

图16. 遮阳篷与桌椅设计不同阶段测试

 

在大的遮阳棚下放置小单元遮阳棚作为进餐区,使食客更愿意在有“双背”遮阳效果的就餐区就餐,不再随意搬移桌椅,原本可能被侵占的摊贩休息小桌椅更能留给摊贩使用。

640.webp (60).jpg 

图17. 基地内休息区设计

 

丙组 - 空间性能:特定步行空间中的多线程时空战术行动

Spatial performance: the multi-threading process of spatio-tactic actions in the spontaneous walkable space

 

组员:路桉 冯晴 向丹瑞 熊若仪 梅嘉文 钱俊超

指导老师:孙子文

 

摄于7月15日 19.00点

 

丙组基地是城市蔓延的典型代表,位于运城市东部郊区张家坡村村口。由于附近自然环境较好(如城市绿肺——最大的滨湖公园"安邑公园"),短短的3-5年期间这片土地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 从品质较低的村子成为高楼耸立的高档住宅新区。我们的调研基地也借助这一转变的力量,幸运的活力再生。也就是说,场地中的人群翻转成为建筑师,运用个体和集体力量和经验,针对于基地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转变过程,实施各种有利于己的战术行动。丙组的主题——空间性能(spatial performance) 不仅表明了我们作为学习者的心态 - 理解社会大众对空间的使用(use)和部署(deployment),也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创造、社会关系、规则秩序、冲突阻力、和习俗文化。到底是什么空间特性吸引了步行者/商贩的到来?这些(没有经过设计训练的)人们是怎么利用各种物质元素和社会机制来生产这一空间?又是怎样的力量来维持这个空间持续存在?丙组六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构建了这个以研究为主导的设计项目。

 

路桉 - a.空间变迁与人群变化 b.空间部署与权力机制

 

在逐渐的摸索中,我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从这个场地最初的原始村庄开始,每一次的改变,都会有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最初原始村庄的农田被规划建设,场地新加入了工人这一角色,工人的出现使场地有了新的需求,于是自发形成了市场。建设完成后,大部分工人退出场地,新的一批居民进驻。居民的日常需求与工人略有差异,所以市场自我调节转型以满足居民的新需求,最后场地的社会关系又到达一种平衡的状态。直至如今我们调研的时期,由于新的规划需要,在城管更加严厉的管制下,场地明显处于又一个新的转型阶段, 但这个阶段最终的结果仍是未知。

以上这些现象属于宏观的变化,在每一次由混乱到稳定的过程中,场地的内部会有各种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某一种结果,我相信每一个最后稳定的结果都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后期主要分析场地内部存在什么因素以及这种因素的最终表现是什么。比如说,场地中的摊位摆放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部有血腥暴力的历史和权利的斗争,完全有迹可循。

 

微信截图_20171106215758.png

Spatial Transition  (2013-2017)

 

640.webp (63).jpg 

From Spatial Transition to Spatial Deployment

 

冯晴 - 生活的智慧: 阴影创造与灯光运用

 

场地中摊贩的棚子首先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会根据摆摊规模和日照强度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进行调查访谈。 访谈中, 我发现红棚子和蓝棚子的区别, 尽管大多数摊贩会选择价格相对低但遮阳效果较差的红棚子, 但是他们还是会有自己的一套对策,用黑色网布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和蓝棚子差不多的遮阳效果。 他们的这一套应对机制启发了我, 开始了对场地内人员在光与影 (白天日光,晚上灯光)的影响下的每日活动的研究。我透过人们对光、影的反应, 探究现象的本质:心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我将我的发现进行整理,拆解了时间、路径、人物、行为和物理元素, 并通过网络将他们之间的逻辑链接起来。  

 

640.webp (64).jpg 

阴影对行为活动影响分析

 

640.webp (65).jpg 

灯光对行为活动影响分析


640.webp (66).jpg 

阴影(左)与灯光(右)元素拆解分析图

 

向丹瑞- a.棚子的移动与变形 b.空间性能与社会关系

 

我的观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移动与变形、空间性能与社会关系 前者我研究了早上到中午时段(7:00-12:00)早餐棚子的空间变化,了解了棚子的移动轨迹,并发现了其对空间属性的变化有潜在的影响。为了探究临时空间如何影响顾客的行为;商贩如何自发搭建一个有序的临时场所,并形成怎样的社会联系,后者我则主要关注傍晚时段(16:00-18:00)的临时菜场,将个体(people)从人群(population)中抽离出来分析,用“跟踪”似的方法主要观察了一个买菜顾客和两个商贩。

棚子的移动与变形 - 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交替


空间性能与社会关系 (上:单个顾客,下:两个商贩)

 

 熊若仪 - 交通类型与社会空间

 

在定点观察时, 我注意到该场地的交通情况在一天之内变化很大, 而且交通工具的种类和社会层次都很丰富,且不同的交通方式与时间和场地中的位置有一些有趣的关系。这和场地周围多样的用地性质和跨度大的社会阶层很有联系。为了缩小研究范围和贴合“步行空间”的主题,我主要研究绿色交通(骑车和步行)在该场地的使用情况,并试图找出其中的潜在逻辑。 于是我在庞大的影响因素网络中,选出四个最想了解的要素:性别、年龄、时间段、交通方式。并将周末和工作日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然后利用GIS制作出了三大类分析图:某日各时段(早、中、下午、晚)男女行人和骑车者分布图, 某日各时段(同上)行人年龄段分布图,某日各时段(同上)骑车者年龄段分布图。


640.webp (71).jpg 

观察记录(7.12早上)

 

640.webp (72).jpg 

影响因素网络图


640.webp (73).jpg 

交通方程式

 

梅嘉文 - 群体权力与空间使用

 

调研场地最初引起我兴趣的是包含居民、商贩与固定来访者在内的“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并且我把观察范围缩小到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个区域:居民楼与广场中间的狭长区域。 因为我发现这个区域有着与外界“隔离”又“连结”的双重特质。 从物理性质上看,较高和平整的地面以及相对完整的铺装将此区域与旁边尘土飞扬的广场“隔离”,但是又紧紧地与广场相“连结”;在活动强度上,广场上密集的人口、频繁的交易和这个静态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紧挨一楼餐馆、小卖铺,此区域的活动变得复杂,甚至在场地使用者和界外人间产生了“连结”与“互动” ;心理层面上, 人们的行为(如不允许小孩越界)暗示出这里是一个“安全区域”。 在这看似复杂现象的背后, 我慢慢发现有一些看不见的“权力”在该区域建立秩序,影响每个群体对空间的使用方式。

 

微信截图_20171106220055.png

“隔离”与“连结”观察图

 

640.webp (74).jpg 

权力与使用空间影响图

 

钱俊超 - 基于各种要素的儿童结界

 

该场地日均人流量很大,人群种类很多, 但是我发现儿童来此地的原因并不像成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相反的绝大多数是被动地选择该地,所以我把视角聚集到这一类特殊的人群上——儿童。那么他们在这个场地上的活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实际调研、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的活动方式差别很大,有的小朋友会很欢乐的玩耍而有的小朋友却会独自一人无聊。经过较深入研究之后,我总结了影响小朋友活动方式的若干“结界”——年龄不同、看护人不同、活动范围不同等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将继续挖掘这些结界,尝试提出一些空间建议与设计方法来打破结界,让每个来这儿的小朋友都开心快乐。

 

640.webp (75).jpg 

早中晚小朋友的活动范围

 

640.webp (76).jpg 

晚上小朋友活动统计

 

640.webp (77).jpg 

住户小孩的一天

 

640.webp (78).jpg 

行人小孩活动分析



 感谢 ASA建筑研习社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asashare

qrcode.bmp


相关推荐
返回